哲学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哲学史英语:history of philosophy),以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思想史认识史范畴,是哲学思想和观念的研究历史。具体涉及到哲学史的问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在历史上如何变化?推动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前的历史哲学文本理解到什么?

所有的文化(无论是史前,中世纪,或现代,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或世俗的) 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并通过继承或独立发现来建立理论。这种理论包含不同的思想,例如(但不限于)理性主义(通过逻辑建立理论),经验主义(通过观察建立理论),甚至可以通过信仰跳跃,希望和继承(如超自然哲学和宗教)。

由于人们对哲学的理解自古以来各不相同,人们对哲学史的理解也各异。

把哲学史看成一门学科并把它作为著作名称,始于17世纪的欧洲,英国哲学家T.斯丹雷的《哲学史》(1655年伦敦版)是这类著作之一,但它只介绍了古代的宗教哲学,而且没有涉及近代哲学。实际上对哲学史的研究古代已经出现。公元3世纪时,罗马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是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史著作,它提供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思想资料和生平事迹,但由于哲学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一门严格意义的学科,哲学差不多是学问、智慧、理论的同义词,哲学家就是学问家、有智慧的人、理论家的同义词。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有很高的资料价值,但很难说是一本哲学的学科史。中国古代也有这类著作,如《庄子》中的《天下篇》,《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标志真正的哲学学科史出现的是G.W.F.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1833年第1版),这是因为他把哲学学科真正从学问、理论中区分出来,并追溯了其变化发展的轨迹,探索了其中规律性联系。它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哲学家们的本体论思想,其中往往包括自然哲学,然后是社会历史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等,后来成为写作各种哲学史著作的样板。哲学史成为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的事,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有可能科学地理解和评价各种哲学的本质及其社会意义,才能科学地揭示哲学发展规律。

哲学史研究是现代哲学研究中十分繁荣兴旺的一个学术领域,出版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史著作。从地区或国家来分类,世界上最主要的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和阿拉伯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著作最多,影响也最大。此外还有各国哲学史。从时代上分类,哲学史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人物哲学思想史。从内容上分类,可分为综合史和专题史,后者如辩证法史、佛教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

第一本按照西方哲学史样式写作的中国哲学史是胡适于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此后80多年中国出版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中国哲学史,还出版了很多中国人写的各式各样的外国哲学史,其中最多的是西方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哲学史的研究对于深入挖掘哲学史的精华,丰富和发展现代哲学,提高人民的哲学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学科目录: 哲学(目录)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