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花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山花吹)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河北省唐山市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曹妃甸区
保护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文化馆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流传于河北省唐山地区的唐山花吹是在传统鼓吹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以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体的乐种,约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多在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闹秧歌等民俗活动中表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唐山花吹音量洪大,音色脆亮,穿透力强。花吹由两支大杆喇叭(杆长一尺一寸)、一个堂鼓和一副小钹组成,喇叭为主奏乐器,鼓、钹为伴奏乐器。喇叭演奏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技巧主要有反腕、点、剜、正反摩挲、单双倒手、倒杆、摘碗、呼哈卡、正反转碗、甩碗、推拉碗、套碗、横呜噜、正反翻转、平转、口曲子卡、鼻子吹卡等。堂鼓花奏和小钹花奏技巧也十分丰富,堂鼓花奏技巧包括单点、双点、嘟噜点、艺人指路、单双端肩、摇肩、前点后坐、前后双戳、翻腕、单双转、单双击圈、点打、颠打、垫打、捻打、阴阳打、交叉打、双击、仿军鼓、升调打等,小钹花奏技巧则包括正反打、绕打、点打、边打、摩打、揉打、敞打、闷打、背打、腿下打、头后打等。花吹具有演奏灵活、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唐山花吹是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华北鼓吹乐的重要品种,在传统音乐及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唐山花吹形成了许多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满堂红》、《大姑娘爱》、《拉洋片》、《绣得勒》等。目前,能全面掌握唐山花吹的艺人屈指可数。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唐山花吹的传统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面临传承断档、后继乏人的局面,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