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题与背景:

  《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羁旅行役诗,体裁为五言律诗。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据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逐句释义: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黎明起床,(旅店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出门人踏上旅途,心里思念故乡。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duó):大铃。
  客行: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悲故乡:眷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雄鸡啼鸣,一轮残月仍悬于西天,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茅店:乡村小客舍。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霜: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山间道路,淡白的枳花映照驿站的墙壁明亮显眼。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一作“照”。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yì):古时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里。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野鸭。
  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商山早行 题图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芙蓉芦雁图》(局部),清代画家丘鉴作
《商山早行》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为作者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叙述了作者启程的时间和心情。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次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古代,一般人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初离驿站之所见。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雄鸡啼鸣,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这一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作者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早春之中的“早行”,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在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人走了只留下寂寞的枳花映照着驿站的围墙。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旭日将升的景象,于是我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名家评论:

  《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王直方诗话》:欧阳文忠《送张至秘校归庄诗》云:“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此“茅店月”、“板桥霜”之意。

  《诗人玉屑》: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羁旅穷愁,想之在目。

  《麓堂诗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诗薮》: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唐诗分类绳尺》:作诗贵于意在言外,必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以心,览者会以意,然后为至。如此诗“鸡声”一联,岂不意见于言外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典实体。周弼为四实体。此诗三四二语,庭筠以之名于世,信古今绝唱……唐人赋早行者不少,必情景融浑,妙极形容,无如此诗矣。即一起发行役劳苦之怀,一结含安居群聚之想;而五六“落”字、“明”字,诗眼秀拔。谁谓晚唐无盛中音调耶?

  《唐二体诗评》:“人迹”二字,亦从上句“月”字一气转下,所以更觉生动,死对者不解也。

  《碛砂唐诗》:敏曰: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鸡声”二句下)。句句是“早行”,故妙(“槲叶”二句下)。

  《唐律消夏录》:三四写晨起光景,极妙。若五六自应说出“悲故乡”意来,又写闲景无谓。结句轻忽,亦与悲故乡不合;“因思”二字,接五六耶,接三四耶,总之依稀仿佛而已。

  《唐诗笺注》:“鸡声”一联,传诵人口,写早行而旅人之情亦从此画出。诗有别肠,非俗子所能道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四脍炙人口,虽气韵近甜,然浓香可爱,不失为名句也。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颔联真名句。查慎行:颔联出句胜对句。何义门:中四句从“行”字,次第生动。又云: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纪昀:归愚讥五六卑弱,良是。七八复,衍第二句,皆是微瑕,分别视之。


试题精选: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2分)

  参考答案:(1)律诗(或五律、近体诗);(2)凫雁满回塘。(每空1分,共2分)


  2.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2)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


  3.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4.“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5.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6.“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7.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8.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作者简介:

  温庭筠(?—866年),唐朝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号“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0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