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喀什地区:泽普金湖杨(泽普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喀什地区:叶尔羌河中游阿尔塔什河段
喀什地区:卡拉库里湖,位于慕士塔格峰山脚,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
喀什地区:喀什市香妃园,位于喀什市浩罕乡艾孜热特村(AAA)
喀什地区:喀什石头城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塔什库尔干,突厥语意为“石头城”
喀什地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喀什地区汉语拼音:Kāshí Dìqū;英语:Kaxgar Prefecture),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区。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位于新疆西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35°20′~40°18′,东经73°20′~79°57′。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皮山县相连,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千米。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3个国家。 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喀什地区常住人口为4496377人。 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

喀什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略有起伏,南有喀喇昆仑山,西有帕米尔高原,北倚天山,东连塔里木盆地。境内有海拔7555米和8611米的慕士塔格山乔戈里峰喀什噶尔绿洲叶尔羌绿洲等呈扇形环绕在塔里木盆地边缘。主要河流为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等五条大河、八条小河。属温带大陆性干早气候。因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可分为平原,沙漠荒漠,山地丘陵,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气候区。植物资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绿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等。全地区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5%。树种有杨树、柳树、桑树、沙棘、槐树、梧桐、松树、杉树、柏树、红杉柳、胡杨、沙棘等。果树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质地优良、含糖量高。药用植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10多种。动物家畜有羊、牛、马、驴、驼、骡、猪、兔等。野生动物有狐狸、野猪、黄羊、雪豹、雪鸡、野兔、松鼠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

南疆铁路、314国道、315国道、219国道穿境而过,喀什机场是全疆第二大航空港。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四个口岸对外开放,是通向中西亚、东南亚重要的国际口岸。名胜古迹有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霍加陵(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莫尔佛塔、石头城、公主堡、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唐王城、奥勒屯麻扎、阿曼尼莎汗王纪念陵、盘橐城、三仙洞、喀什大巴扎、恰萨古街、岳普湖达瓦、叶尔羌汗国遗址、高台民居、乔格里峰和慕士塔格峰等。

  • 邮编:844000 代码:653100 区号:0998

行政区划

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

在喀什境内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及所辖16个团场,自治区属管单位、农场,石油基地、军事机关等单位。

人口、民族

  2013年末总户数107.66万户,总人口422.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2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73%。维吾尔族人口386.98万人,占总人口的91.62%;汉族人口29.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6%;其他民族6.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1%。男性人口213.3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0.42%,女性人口209.4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9.57%;人口出生率21.59‰,死亡率5.93‰,人口自然增长率15.66‰。

历史

  喀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在秦末汉初,喀什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子合(今时城)、西夜(今莎车城南)等诸国地。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喀什与中原的联系。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公元74年,东汉名将班超出任西域都护,这里是大本营,驻守长达17年。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这里曾留下唐僧西天取经的脚印。

  五代,先后为喀喇汗王朝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元代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明代,喀什为西域四大回城之一。直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乾隆时期,这里一度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地,清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设置了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第三(喀什)和第十(莎车)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南疆区党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驻地,以后莎车专区并入喀什行政区至今。

建置

两汉至明代建置

  秦代至汉初,今喀什地区境域内诸国林立。有“城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疏勒国和莎车国即是如此;有“行国”,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居民过着游牧生活,尉头国、依耐国、西夜国、蒲犁国、乌禾乇国、无雷国即是。其中,尉头国在今巴楚县境内,疏勒国在今喀什市周围及疏附、疏勒县一带,莎车国在今莎车和叶城县一带,西夜国在今叶城县南境,乌禾乇国在今红其拉甫达坂的叶城县与巴基斯坦(巴控克什米尔)交界处,依耐国在叶城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两县交界处,蒲犁国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无雷国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境。

  西汉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8~126年),张骞出使大月氏国,往来经过今喀什地区,事后他向汉武帝报告西域各国情况。于是,疏勒、莎车、尉头、西夜、依耐、蒲犁、无雷、乌禾乇等国始为汉朝所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派众多副使出使西域各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副使们带领西域各国使者回朝,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始与汉朝通使交往。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率军西征太宛,凯旋而归,威震西域,诸国国王多遣子弟为使者,随李广利入朝贡献。事后,这些王子充当人质——“侍子”,留居长安。从此,疏勒、莎车、蒲犁、西夜、无雷等国正式归附于汉朝。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归西域都护府管辖。

  新始建国元年至三年(9~11年),王莽施政悖谬,匈奴重占西域,只有莎车,国力强盛,统领周围数国,抗拒匈奴,保持独立。

  东汉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承旨册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令其统摄西域五十五国,莎车及其周围诸国名义上归属东汉。永平四年(61年),于阗攻灭莎车,北匈奴又派兵征服于阗,莎车国直接归属于阗,间接归属于北匈奴。至永平十六年(73年),龟兹国出兵攻灭疏勒,指派其国左侯兜题为疏勒王。同年,班超出使西域,鄯善、于阗脱离北匈奴控制。班超西至疏勒,生擒兜题,另立原疏勒王成的侄子忠为疏勒王。疏勒复国,归属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于是,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重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永平十八年(75年)夏,北匈奴唆使龟兹、焉耆二国出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东汉罢置西域都护府。班超留驻疏勒,经营西域,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暂时听命于班超。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定西域,汉朝再设西域都护府,以班超为都护,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又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延平元年(106年),西域都护任尚苛暴,西域诸国皆反。次年,东汉再罢西域都护府。北匈奴乘机逼进,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又归北匈奴统治。至延光二年(123年),东汉再度经营西域,命班勇为西域长史,领兵屯驻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次年,楼兰、龟兹、于阗、疏勒等国遣使归附东汉,疏勒、莎车、西夜、蒲犁、无雷等国从此改由西域长史府管辖。

  三国至西晋,中央政府继续在西域设置长史府,统辖西域各国。但因内地战乱频仍,国力减弱,西域各国往往自行其事,相互攻战兼并。其中疏勒国兼并了莎车、桢中、竭石、渠沙、西夜、蒲犁、依耐、德若、榆令、捐毒、休循、琴等周围诸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一度统治过西域。前秦败落后,西域则先后接受河西割据政权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的代管。前凉也设西域长史府,其西域长史李柏驻节于罗布泊西的海头城;后凉则设西域大都护,后凉王吕光曾派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坐镇高昌(今吐鲁番高昌古城)。

  南北朝时期,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出现了羯盘陀国(渴盘陀)与钵和国,莎车县和叶城县境内则为朱俱波国,该国又译为斫句迦、悉居半、周古柯等。疏勒国依旧,又译为亻去沙、伽师祗离、迦师佶黎。在乌禾乇古国处出现了权于摩国。当时,中亚的口厌哒强盛,诸国皆服属于口厌哒。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突厥崛起,突厥汗国建立。西魏恭帝三年至北周天和二年(556~567年),室点密领兵西征,击灭口厌哒国,疏勒、朱俱波、渴盘陀等国成为突厥汗国的附庸。至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疏勒、朱俱波、渴盘陀从属于西突厥汗国。

  唐贞观九年(635年),疏勒王遣使唐朝,始与唐朝交往,但仍归属西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娶唐公主,唐太宗令其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即渴盘陀)5国为聘礼。后因唐太宗病故,结姻未成,聘礼未纳。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汗国,疏勒、朱俱波、葱岭始正式属唐朝。因葱岭国王、朱俱波国王皆系疏勒王亲属,唐朝即将三国合并为疏勒国,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其新王继位,必须经唐朝皇帝的册封。不久,唐朝设立疏勒都督府,下设15个州;但今巴楚县境则属龟兹都督府所辖,设为“尉头州”。此外,唐朝还设立疏勒镇,调驻内地官兵数千人,属安西都护统领,为“安西四镇”之一。开元年间(713~741年),唐在原渴盘陀国都城设葱岭守捉,驻兵防边,它是唐朝最西的边防守捉城。

  贞元七年(791年),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疏勒国成为吐蕃的属地。元和后期(约813~820年),回鹘汗国派兵西征,大败吐蕃与葛逻禄的联军,兵锋直达拔贺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费尔干纳盆地),疏勒成为回鹘汗国领土的一部分。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崩溃,疏勒国自立。

  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大石国(即喀喇汗王朝)扩张至葱岭内外。据敦煌遗书记载,当时的疏勒王为Tazik Tsun Hien(大石宗亨),已经改信伊斯兰教,并且归附于大石国(见敦煌于阗文遗书P5538a)。开宝三年(970年),疏勒和于阗进行宗教战争。于阗军大败疏勒,进占其国都城,俘获疏勒王的妻子儿女,夺得舞象一头,欲将舞象进贡给宋朝。此后不久,疏勒并入喀喇汗王朝的领土,成为其进行宗教战争的前沿阵地。咸平年间(998~1003年),萨土克·博格拉汗之孙玉素甫·本·哈桑乘喀喇汗王朝大汗阿赫马德与副汗纳赛尔争战之机,进占喀什噶尔(原疏勒国都城),自立为卡迪尔汗。景德三年(1006年),玉素甫·卡迪尔汗出兵击灭于阗,实力大增,西进争霸,占领喀喇汗王朝首都八拉沙衮,成为大汗。因为喀什噶尔是玉素甫·卡迪尔汗的发迹之地和东方重镇,其地位十分重要。康定元年(1040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为玉素甫·卡迪尔汗之子阿斯兰汗苏来满,都城即为喀什噶尔。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西辽耶律大石领兵进驻东喀喇汗王朝领土,东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的属国。喀什噶尔仍为东喀喇汗王朝首都,但已归入西辽王朝的版图。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成吉思汗派大将者别那颜西征,擒杀篡夺西辽政权的曲出律,喀什噶尔一带成为蒙古汗国领地。宝庆元年(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凯旋而归,分封诸子,喀什噶尔周围牧地为二子察合台的份地。淳十一年(1251年),蒙古设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喀什噶尔周围虽为察合台汗国领地,但城市及农区则归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管理。咸淳五年(1269年),以窝阔台汗海都和察合台汗都哇为首的西北蒙古宗王举兵暴乱,反抗蒙古大汗忽必烈,不时进扰喀什噶尔地区。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逐走东扰的海部、都哇叛军,朝廷遣官安慰哈失哈尔(即喀什噶尔)、鸭儿看(即叶尔羌)、斡端等城百姓,还在鸦儿看的河上设立13个水路驿站。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撤消斡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此前后哈失哈儿、鸭儿看等地落入海都、都哇叛军之手。后,今喀什地区境域为察合台汗国辖地,为其属部朵豁剌惕部领地。至正六年(1346年),朵豁剌惕部异密布拉吉,拥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秃黑鲁帖木儿曾派兵西征,一度统一察合台汗国,但他死后,察合台汗国仍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属东察合台汗国,统治权则仍掌握在朵豁剌惕部首领手中。

  明初,朵豁剌惕部统治地区四分五裂,各不统属。据《明实录》记载,这些地面的统治者经常分别向明朝进贡,其中哈失哈(喀什噶尔)、鸭儿看(叶尔羌)各有头目。成化十六年(1480年),米尔咱·阿巴拜克热在占据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自称“苏丹”,公开脱离东察合台汗国辖制,建立地方政权。《拉失德史》称其为“喀什噶尔王国”。正德九年(1514年),察合台汗国速檀·阿黑麻汗之子萨亦德在击败阿巴拜克热后,占据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和阗等地,建立地方政权,建都于叶尔羌,俗称“叶尔羌汗国”。今喀什地区成为叶尔羌汗国的近畿重地,其中叶尔羌、喀什噶尔城为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

清代建置

  叶尔羌汗国后期,中亚伊斯兰教的“和卓”势力进入新疆,不但掌握了宗教权力,而且逐渐介入政治斗争。后来,和卓势力分为“白山”、“黑山”两派,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者们为了争权夺利,往往支持一派,打击另一派,和卓势力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大。叶尔羌汗国的末代可汗伊斯玛业勒支持黑山派,将“白山派”首领依达也提拉(阿帕克和卓)逐出新疆,依达也提拉通过西藏达赖喇嘛,向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寻求支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在“白山派”信徒引导下进兵南疆,攻灭叶尔羌汗国,扶立傀儡,任依达也提拉为代理,监管南疆。今喀什地区“白山派”和卓统治,附属于准噶尔部。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南疆,镇压不肯听命的和卓统治者,将“白山派”和卓阿哈玛特及其家属掳往伊犁,加以软禁,另外指派“黑山派”和卓达尼亚统管各地,今喀什地区又归“黑山派”和卓势力管辖,仍附属于准噶尔部。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阿哈玛特长子与次子波罗尼都与霍集占(即大小和卓)投奔清营,充当向导立功。平定准噶尔部后,乾隆令波罗尼都返回南疆,招抚回部民众,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转归波罗尼都统治。不久,霍集占唆使波罗尼都叛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今喀什地区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清政府在喀什噶尔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一员,总理南疆八大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事务;另设领队大臣、协办大臣各一员,专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事务。同时,因俗设治,仍实行“伯克制”,管理民务,各大城分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员加以主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在莎车改设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一员,总理天山南北的军事和民政,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归属伊犁将军统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驻乌什,喀什噶尔改设办事大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移“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回驻喀什噶尔。道光十一年(1831年)移“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驻叶尔羌,喀什噶尔设领队大臣。咸丰八年(1858年)又改领队大臣为办事大臣。

  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喀什噶尔,占领天山南北大片领土,成立“哲德沙尔国”(七城汗国)。光绪三年(1877年),新疆各族人民配合清军歼灭阿古柏匪帮,清朝恢复对新疆的治理。

  光绪八年(1882年),设置喀什噶尔道,后改为兵备道。其下辖相继有2个府、1个直隶厅、1个分防厅、1个直隶州、1个州、6个县,道府驻喀什噶尔回城。

  疏勒府:道光七年(1827年)平定张格尔之乱,在哈拉哈依(今疏勒县城)修筑喀什噶尔新汉城——“恢武城”,维吾尔语称此城为“英协尔”(意为新城)。光绪九年(1883年)以汉城为治所,裁参赞、协办大臣设置疏勒直隶州,下辖疏附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疏勒直隶州升格为疏勒府,下辖疏附、伽师2县,其直辖范围包括今疏勒、岳普湖2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一部分,有巴依托海等6处比较大的居民点。

  疏附县:光绪九年(1883年)划乌兰乌苏河上游11庄归喀什老城,设置疏附县,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库那协尔”,即喀什噶尔老城,也叫回城。境内有赛尔满等9个居民点,还管辖着牧区布鲁特(柯尔克孜)五部。初置时,境域包括今疏附、乌恰、阿图什、阿合奇4县和喀什市。

  伽师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疏勒府牌素巴特回庄置伽师县,维吾尔语意为“繁荣昌盛”。境内有牌素巴特等4个居民点。初置时,境域包括今伽师县全部和阿图什县的一部分。

  莎车府:光绪八年(1882年)设置莎车直隶州,州治在莎车城,下辖叶城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莎车直隶州升格为莎车府,相继管辖蒲犁分防厅、巴楚州、叶城县、泽普县(后改为皮山县)。莎车府直辖范围内有别什干等17个居民点。

  蒲犁分防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蒲犁分防厅,管辖范围包括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阿克陶县西南部等27个居民点。

  巴楚州: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今巴楚县城西南阿克萨克玛热勒附近修建玛喇巴什城,并设粮员。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玛喇巴什直隶厅,设水利抚民通判。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改设为巴楚州,州治移驻巴尔楚克,巴楚即由巴尔楚克简化而得名。境内有七台庄等8个居民点,其境域包括今巴楚和麦盖提2县。

  叶城县: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叶城县,县治在哈尔噶里克。初置时,境域包括今叶城、皮山和泽普3县,有伯什乙克、一肯苏等10个大居民点。

  泽普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莎车府南一肯苏各庄,即泽勒普善河地方设泽普县,寻移治固玛。

  皮山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移泽普县治于固玛,改设为皮山县。初置时,有阿拉曼里等38个居民点,隶属于莎车府。

  英吉沙尔直隶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于此地筑城,次年设置总兵,后间派副都统侍卫郎中驻守。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领队大臣。光绪九年(1883年),裁领队大臣,置英吉沙尔直隶厅,管辖范围大致即今英吉沙县。初置时,有绿瓦庄等66个居民点。

  和阗直隶州:光绪九年(1883年),裁和阗办事大臣,置和阗直隶州,州下先领于阗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析洛浦庄设洛浦县,领洛浦、于阗两县。

  洛浦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置洛浦县。初置时,有23个居民点。

  于阗县: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于阗县,县治初设在哈拉哈什,后迁至克里雅(今县城)。

民国时期建置

  民国初年,仍沿袭清末旧制,喀什噶尔道管辖区域未变。民国2年(1913年)4月,将疏勒府、莎车府、和阗直隶州改为县,与其所辖各县同由喀什噶尔道管辖;此外,英吉沙尔直隶厅改为英吉沙尔县(后写为英吉沙县),蒲犁分防厅改为县,巴楚州改为县。民国8年(1919年)设置墨玉县。

  民国9年(1920年)4月8日,由喀什噶尔道析置和阗道,原隶属喀什噶尔道的叶城、皮山、于阗、洛浦、和阗、墨玉6县划归和阗道管辖。

  民国10年(1921年)11月,由叶城县析置泽普县。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道制,此后喀什噶尔道改为行政区,称新疆第三行政区(喀什区),仍领辖原所属各县。民国17年(1928年),莎车县析置为莎车、叶尔羌两县。是年,析巴楚县麦盖提庄设置麦盖提县。民国18年(1929年),乌鲁克恰提分县改为设治局。民国27年(1938年),乌鲁克恰提设治局升格为县,定名称为乌恰县。同年,于伽师县下阿图什庄置阿图什设治局。民国29年(1940年),析疏勒县属岳普湖、阿其克等庄与叶尔羌县部分地区合并,设岳普湖设治局。民国32年(1943年),阿图什设治局升格为阿图什县,岳普湖设治局升格为岳普湖县。

  民国31年(1942年),莎车县和叶尔羌县仍合并为莎车县。同年,增设新疆第十行政区(莎车区),把原隶属第三区(喀什区)的莎车、泽普、麦盖提3个县,以及第七行政区(和阗区)的叶城县划归其管辖,治所设于莎车县城。

  民国32年(1943年),新疆第三行政区(喀什区)、第十行政区(莎车区)改为喀什专区、莎车专区,分别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疏附县城(今喀什市区)和莎车县城,管辖疏勒、疏附、蒲犁、乌恰、阿图什、巴楚、伽师、岳普湖、英吉沙9县及莎车、泽普、叶城、麦盖提4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进驻喀什和莎车专区,帮助建政工作。至1950年3月,喀什和莎车专区的各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两专区管辖区域没有变化。

  1952年,疏附县城4个区及城郊13个乡和疏勒县一区部分地区析出,成立喀什市,仍属喀什专区管辖。

  1954年1月,成立阿克陶建县筹备小组,划英吉沙、疏附、乌恰和蒲犁4县的31个乡为其辖区。7月,喀什专区管辖的阿图什、乌恰2县和蒲犁、英吉沙、疏附3个县的一部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划归新成立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9月,阿克陶县正式成立,亦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管辖。同年8月21日,喀什专署撤销,喀什专区所属各县(市)划归新成立的南疆行署直辖。此外,南疆行署还下辖阿克苏、和田、莎车3个专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年9月17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原蒲犁县的行政区域基础上成立,仍归南疆行署直辖。

  1956年6月30日,南疆行署、莎车专署撤销。7月1日,喀什专署正式成立,南疆行署直属县市——喀什、疏勒、疏附、英吉沙、岳普湖、伽师、巴楚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莎车专区所属各县——莎车、泽普、麦盖提、叶城4县,划归喀什专区管辖。

  1969年4月16日,喀什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所辖各县(市)未变。1971年1月11日,喀什专区改称喀什地区。

  1976年12月7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委会联合通知,决定从1977年1月起将喀什地区所属伽师县划归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管辖,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所属阿克陶县划归喀什地区管辖。1980年7月3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决定,恢复阿克陶县和伽师县原来的行政归属。

  1979年2月20日,喀什地区革委会改为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喀什行署)。

  至1990年,喀什地区下辖喀什市和疏勒、疏附、英吉沙、伽师、岳普湖、巴楚、麦盖提、莎车、泽普、叶城10县,以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1998年3月1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浩罕乡、伯什克然木乡5个村、阿瓦提乡2个村、帕哈太克里乡1个村、疏勒县城关镇1个村的3个村民小组划归喀什市管辖。1998年底,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27.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97%。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喀什地区常住总人口3405713人。其中:喀什市340640人、疏附县345282人、疏勒县284853人、英吉沙县213338人、泽普县181721人、莎车县620329人、叶城县370229人、麦盖提县201810人、岳普湖县129441人、伽师县311733人、巴楚县375883人、塔什库尔干县30454人。 2001年末,全区总人口342.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348.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58万人。

  2003年末,喀什地区总人口3501198人,其中城镇人口81.95万人。辖1个市、11个县,共有8个区公所,26个镇、4个街,141个乡,2310个村委会、96个居委会。境内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三师所辖16个团场以及自治区属管单位、农场、石油基地、军事机关等单位。 2004年末,喀什地区总人口361.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42万人。

  2004年8月2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色满乡、荒地乡划归喀什市管辖。2005年2月24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将疏附县的帕哈太克里乡、伯什克然木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喀什地区常住总人口3979321人,其中:喀什市506640人,疏附县311960人,疏勒县312455人,英吉沙县262067人,泽普县206936人,莎车县762385人,叶城县454328人,麦盖提县258978人,岳普湖县147688人,伽师县381767人,巴楚县336274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37843人。

  2013年3月,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35号)同意将疏附县阿瓦提乡划归喀什市管辖;同年,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207号)批准同意将疏附县英吾斯坦乡划归喀什市管辖(11月20日正式实施)。2014年10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4]194号)同意将疏附县阿克喀什乡划归喀什市管辖。

地理

  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地处在东经71.39´~79.52´、北纬35.28´~40.16´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皮山县相连,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千米。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3个国家。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535千米。

地貌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

  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轮廓是由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地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1289米。

山脉

  天山南脉绵亘于喀什区域的北部。自西至东罗列着高山、中山、低山。高山主要有阿赖岭、卡什卡苏山、吐鲁尕尔特及阔克沙勒岭,山脉呈鳍状、长垣状,走向北东,切割较深;中山带主要有喀孜尕尔特山自西向东伸延,切割较浅;低山带自西向东有库木别尔、喀什、阿图什、柯坪等一系列背斜。柯坪山地位于乌鲁木齐至喀什公路北面,西起东经77.00´,东至东经77.5´,分为伽师境内东西走向的西柯坪塔格山和巴楚境内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东柯坪塔格山。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喀什境内,北至布仑口谷地,南抵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西抵萨雷阔勒岭,东接西昆仑山。较高的山峰有7719米的公格尔山、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7282米的慕士山和6802米的切尔里丘克山。在喀什境内的喀喇昆仑山为山脉的东北坡,长约280千米,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4座便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之中,其中海拔86ll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的主峰。在乔戈里峰周围,还有海拔8066米的加舒布尔鲁姆山,海拔8047米的布洛阿特峰,海拔8034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峰。

平原

  山前倾斜平原是喀什分布较广的一种地形。一般由洪积扇、洪积锥、洪积裙、洪积平原组成。主要有柯坪、乌帕尔、黑孜、柯克亚(乌鲁克)山前倾斜平原。

  克孜河冲积平原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干三角洲、托克拉克沙漠组成,由克孜河、恰克玛克河、布古孜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倾斜,是喀什主要农区之一。盖孜一库山河冲积平原,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由盖孜河冲积平原、库山河冲积平原、依格孜亚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组成。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为年轻的沙质冲积平原,由叶尔羌河、乌鲁吾斯塘、提孜那甫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从南向东微微倾斜,是喀什最大的绿洲。

冰川

  喀什地区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在帕米尔东部山地,冰川总面积2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公格尔山一慕士塔格山冰川面积635平方千米,冰层厚度100米,几乎整个山体都被冰层所覆盖。慕士塔格东坡的可可西里冰川I、西北坡的羊布拉克冰川、公格尔山北坡的克拉牙一克拉冰川等都长达20千米,气势磅礴,景观奇异。喀喇昆仑山分布着巨大的冰雪层和冰川,其中著名的音苏提冰川长40.2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冰川之一。这些冰川为喀什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河流

  喀什地区水系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系的源头都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水分的融冻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各河都为融补型河流。全区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条。

  • 叶尔羌河 喀什地区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较大的支流有塔什库尔干河、克勒肯河。它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属融雪补给型。河流全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10.81万平方千米,灌溉着地区农田面积最大的绿洲——叶尔羌河平原。即莎车县、泽普县、麦盖提县、巴楚县、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11个团场及叶城县、岳普湖县部分农田。夏洪期有余水灌溉下游胡杨林区,在阿瓦提县汇入塔里木河(占塔里木河水量的17%)。年径流量64.33亿立方米,少水年份54.91亿立方米。
  • 克孜勒河 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特拉普齐亚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流长778千米,中国境内流长900千米,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克孜勒河进入平原及疏附县苏乎鲁克处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喀什噶尔河、北支克孜尔保依河。克孜勒河下游汇集于三角洲的伽师县到西克水库消失。克孜勒河灌溉区包括疏附县、疏勒县、喀什市、伽师县及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伽师总场。年径流量20.21亿立方米。
  • 盖孜河 源于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阿克塞巴什峰的融雪,以融雪补给为主,雨水补给量极少。盖孜河河长320千米,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有3条支流,水量较丰的支流为木吉河,另有库西瓦尔及拉依艾更(泉水)支流。盖孜河下游至三角洲的岳普湖县铁里木消失。灌溉区包括疏附、疏勒、岳普湖等县及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两个团场。年径流量9.65亿立方米。由于春季融雪量少,故径流量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时有春旱。
  • 库山河 源于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冰峰,以融冰补给为主。河长200多千米,流域面积0.89万平方千米,由卡拉塔什和且木干两条支流汇合而成,另有皮河克和罕铁列克小溪注入。灌溉区包括疏勒县、英吉沙县及东风农场,并消失于疏勒和英吉沙两县。年径流量6.3亿立方米,库山河流域易春旱。
  • 依格孜亚河 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的不勒干积雪带,虽有融雪补给,但其径流形成主要依赖降水和泉水补给。河长76千米,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灌区只有英吉沙县依格孜也尔乡农田,下游消失于山前洪积扇。

  另有恰克马克河,因上游引水量大,至喀什地区境内基本断流,只有在暴雨时才有山洪下泄(历史上曾流入克孜勒河),平时河床干涸。吐曼河为地下水补给河,由山前洪积扇、冲积平原的降水下渗补给,浇灌疏附县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提孜那甫河发源于昆仑山的阳吉峰,属融雪补给型。河长430千米,流域面积1.46万平方千米。提孜那甫河流经叶城县境界,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河水灌溉叶城县农田及少量麦盖提县农田。年径流量7.77亿立方米。春季水量少,个别年份甚至断流,时有春旱发生。乌鲁克河、柯克亚河、棋盘河均发源于昆仑山北麓,沿河谷北下,属降水、地下水混合补给型。乌鲁克河年径流量5.01亿立方米,柯克亚河年径流量仅为0.13亿立方米。

地下水

  喀什地区地下水的动储量约在50亿~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补给区是在洪积扇、冲积扇。各大河流在出山口后的砾质洪积物上大量渗漏,其渗漏量约占河水的30%以上,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形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运动规模在上游扇形地上主要为补给形成区,至下游则为蒸发消耗区。

气候

  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年和日变化大,降水很少,蒸发旺盛。夏季炎热,但酷暑期短;冬无严寒,但低温期长;春夏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区:(1)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市北部、中部广大冲积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2)沙漠荒漠气候区。喀什市南部、麦盖提县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风沙多,日照强。(3)山地丘陵气候区。叶城县中部、巴楚县和伽师县北部,疏附县、英吉沙县和莎车县西部海拔1500~3000米处山区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较长,夏季短促。年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4)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5)昆仑山气候区。主要包括塔什库尔干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雪多,天气多变。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喀什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全地区有耕地5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水域面积79.9万公顷。

水资源

  喀什地区各河系的源头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不同季节水分的融化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全地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勒、盖孜、库山等5条。

  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2047,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60万千瓦,易开发120万千瓦。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兴建水利设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全地区修大、中、小型水库102座,总储水量13.39亿立方米,冬天储水量最高达10.7亿立方米,夏天储水一般在8亿~10亿立方米。主要储水季节在7~9月,总储水面积600平方千米,可灌溉农田26.03万公顷次。在102个水库中储水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小海子水库,储水4.55亿立方米;西克尔水库、永安坝水库、前进水库各储水1亿立方米。分布在苏吉卡克、依盖尔其、小海子的水库水源主要来自叶尔羌河。全地区水库库容变化大,所有水库除苏吉卡克水库有1 500立方米死库容外,其余水库很少有死库容。

矿产资源

  截至2009年底,喀什地区已发现矿产67种,矿产地22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铁、铬、钛、锰、钒、金、银、铂、铜、铅、镁、钻、钨、美矿、白云岩、萤石、熔剂灰岩、硫铁矿、自然硫、岩盐、蛇纹岩、重晶石、皂石、方纳磷、膨润土、水泥石灰岩、饰面大理石、石英岩、砂岩、黏土、宝石、玉石、东陵石、黄玉、石榴石、电气石、水晶、金刚石、玛瑙等。其中石膏储量居全国前茅,蛇纹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水泥石灰岩、熔剂灰岩、饰面大理石、花岗岩、磁铁矿、硫铁矿、玉石储量丰富。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绿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等。全地区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5%。树种有杨树、柳树、桑树、沙棘、槐树、梧桐、松树、杉树、柏树、红杉柳、胡杨、沙棘等。果树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质地优良、含糖量高。农作物以sl,麦、玉米、棉花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梁、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植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10多种。动物家畜有羊、牛、马、驴、驼、骡、猪、兔等。野生动物有狐狸、野猪、黄羊、雪豹、雪鸡、野兔、松鼠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

经济

  2013年,喀什地区地方生产总值达6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增长6.0% ;第二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25% ;第三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7.0%。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31%,第二产业30%,第三产业39%。人均生产总值15016元/人,比上年增长12.8%。

  全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6%。

  喀什地区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果树和瓜类栽培历史悠久。《大唐西域记》载:乌铩国(今莎车一带)“地土沃壤,稼穑殷盛,林树郁茂,花果具繁”;亻去沙国(疏勒,今喀什绿洲)“稼穑殷盛,花果繁茂”;斫句迦国(今叶城一带)“颇以耕植”,葡萄、梨、奈,其果实繁。元代,《马可·波罗游记》称赞喀什噶尔一带“有甚美的林园,有葡萄园”。清代,椿园的《西域闻见录》称“叶尔羌生产米谷,瓜果为南疆之冠”。

  境内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极适宜瓜果生长和糖分积累。本地农家有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搭葡萄架和栽植果桑的传统习惯,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绿洲中瓜田果木无处不有。瓜果生产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据普查,喀什地区果树资源共有9科、17属、36种;甜瓜品种有42种,西瓜品种有45种。此外,蔬菜生产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菜篮子”工程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花卉、桑蚕等副业生产开创了新的局面。

  喀什地区畜牧业属典型农区畜牧业。在牲畜总数中,有87%的牲畜饲养在平原农区;有70%的饲草料来源于农副产品。全地区12个县(市)仅有1个牧业县、1个牧业乡和4个半农半牧乡。

  境内畜牧业历史悠久。据《逸周书》载,距今3 000多年前的西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莎车等国以骆驼、白玉、良马等为献,其时今喀什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秦汉时期,今喀什地区境内的一些土著部族就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并且建立许多“行国”,如西夜、子合、捐毒、休循、无雷、蒲犁等国。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游牧民不断定居,牧业逐渐被种植业所代替。但境内各地,如疏勒、莎车等仍兼营畜牧业。塔吉克族是境内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大唐西域记》载其部落建立的渴盘陀国:以养牛、马、骆驼、羊为主,兼营种植业。此外,还有柯尔克孜族从事畜牧业,多生活于山间草场。

文化

  • 清真寺
    • 艾提尕尔清真寺 坐落在喀什市解放北路,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它以其悠久历史、雄伟建筑和民族特色闻名中外,在中亚地区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齐名,已成为丝路明珠——喀什古城的地方象征而名扬中外。
    • 奥大西克礼拜寺 又叫阿孜尼亚买其提,是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建筑(又据说有800多年的历史),也是喀什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 加米清真寺 位于叶城县城中心,是叶城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始建于明嘉庆十九年(1540年)前后,以后又多次扩建修缮。
    • 艾提喀美其特寺 位于英吉沙县城东部的艾提喀村,总面积为1998平方米,可容6000余人。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1949年进行过修缮。“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79年重新修复。
    • 加曼清真寺 位于莎车县城东北1.5公里处,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系土木结构。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进行过一次扩建、修整。
    • 莎车大清真寺 位于莎车县旧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几经增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门楼高大,两侧为塔楼。礼拜殿木结构,面阔18间,深5间。该寺采用莲花、彩绘祥云和金光环图案装饰,带有佛教遗风。
    • 汗勒克麦德力斯 位于喀什市亚瓦格居民区内,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左右,有400多年的历史。汗勒克麦德力斯,维吾尔语即“皇家经文学院”,当年不仅有经文学校,还有清真寺以及很多附属建筑物。至1990年,汗勒克麦德力斯保存的遗址,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个四合院天井式庭院。
  • 古墓葬(麻扎)
    • 香宝宝古墓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约3公里处,这里通常被称为“香宝宝堡”,也有人称“香宝宝泉”,因此地的天然矿泉水就源生于香宝宝古墓脚下。“香宝宝”一译为“夏姆巴巴”,一般将其解释为一个人名。但具体属于哪个时代或是否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目前尚无定论。
    • 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 坐落在喀什市东郊约3公里乃则尔巴格乡艾孜来提(圣人村)。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喀什地区惟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帕克霍加墓埋葬的人很多,据说共有5代72人(现存墓堆58个)。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坐落在喀什市东南角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富有哲学思想的文学著作——《福乐智慧》作者之墓。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位于疏附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乌帕尔乡艾孜尔村40多米高的山坡上,占地面积500亩。为了纪念这位喀喇汗王朝著名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来特毛拉木”——圣人山。陵墓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后,规模较小。清朝后期,曾经增修和扩建。由于年久失修,陵墓已是残破不堪,仅存大门与墓室。1983年被自治区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此墓在地震中倒塌,1986年,在原址照原规模进行重建。
    • 阿勒屯麻扎 位于莎车县城东北部,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家族和叶尔羌汗国王室的陵园。又称“阿尔腾”系突厥语,意为“金子”,引申为“高贵”、“尊贵”,以示此麻扎地位之尊。1990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533年,作为王室陵园,叶尔羌汗国可汗大多葬于此。黑山派势力兴起后,亦以此为该派首领葬地。
    • 伊斯堪达尔墓 坐落在喀什市人民公园东侧(喀什市委家属院内),为一伊斯兰教“圣墓式”高大建筑,是清朝喀什噶尔协办大臣伊斯堪达尔为自己生前预建的陵墓。伊斯堪达尔(?~1811年),新疆吐鲁番鲁克沁人。其父额敏和卓协助清军平定“大小霍加之乱”有功,封叶尔羌阿奇木伯克,他的几个儿子均担任新疆各地要职。
    • 阿尔斯兰汗墓 位于喀什市中心东南部2.5公里的吐曼河畔。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是喀喇汗王朝大汗的封号。这座墓是喀喇汗王朝大汗奥布勒·哈桑·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墓,北宋咸丰元年(998年),他在与于阗军队作战中阵亡,在此埋葬。民间传说,此地埋葬的只是其头颅,无首尸体葬于奥达木麻扎。
    • 玉素甫·卡德尔汗麻扎 坐落于喀什市,是喀喇汗王朝可汗、于阗征服者玉素甫·卡德尔汗的陵墓,始建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后曾多次修葺和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扩建时的建筑物。
    • 色以提加拉力丁巴合达提麻扎 位于喀什市。色以提加拉力丁巴合达提于北宋绍兴三年(1133年)由巴格达来此传播伊禅教义,后又从巴格达请来阿布都热札克哈孜来喀什噶尔协助他传教,并委之以喀什噶尔大哈孜职。色以提加拉力丁巴合达提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去世,埋葬在这里。
    • 热比亚—赛丁双墓 位于疏勒县牙曼亚苏吾汗安拉村,是一处有着维吾尔族民间爱情故事的著名遗迹。热比亚与赛丁是喀什噶尔城附近农村的一对维吾尔族青年。
    • 乞里坦麻扎 位于莎车县城东北郊,与阿勒屯麻扎隔一干河床相望。“乞里坦”系波斯语音译,意为“四十个躯体”。麻扎的名称与传说不相符合。相传麻扎的主人是唐代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7个同名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另一说是中亚大依禅和卓阿卜杜拉的7个门徒,故又称“哈布特”、“七贤麻扎”。始建年代无可稽考,麻扎由墓室、麻扎寺、大门楼等组成。蒙古朵豁剌惕特部首领阿巴拜克热统治南疆时期(1468~1514年)和阿古柏时期(1865~1877年)皆曾重修。
    • 日月将军墓 也称艾将军昆将军墓,所谓“艾”是维吾尔语“阿依”的合音译,其意是月亮,所谓“昆”主维吾尔语太阳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日、月将军。位于莎车县夏马勒巴格,仅存墓冢,东西宽12米,南北长17米,高约10米左右,系土坯砌筑。
    • 霍加穆罕默德麻扎 位于莎车县城西北郊,新疆伊斯兰教苏非派乌瓦伊西耶教团创始人穆罕默德·谢里甫和卓的陵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扩建形成今之规模,后失于维修,残破严重。现存主要建筑有墓室、祈祷室、教经堂、清真寺等。
    • 阿不都热合曼王陵 位于莎车县托木吾斯塘乡加依铁列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1990年12月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陵上为琉璃砖贴面的拱形圆顶,下部为方形,外有几何装饰图案,具有维吾尔古建筑的特点。
    • 宗朗麻扎 位于叶城县的乌鲁克乌斯塘河东岸。麻扎的主人是伊拉克人莱依莱久白比兰德喀玛勒,他于10世纪末在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朝的宗教战争中阵亡。
    • 泰剑立陵 位于叶城县城西北2公里的依提木孔乡卡斯克村。泰剑立·穆依布(1856~1926年),原名侯赛因,笔名泰剑立,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学者、诗人、药物学家和维吾尔医医生。
    • 伊斯坎德尔王墓 坐落在喀什市人民公园东侧,为一伊斯兰教“圣墓”式高大建筑。

古城址

    • 汗诺依古城 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汗诺依村附近,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艾斯克萨古城 古城遗址位于喀什市东南郊。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此城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公主堡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不达尔乡南10公里的明铁盖峡谷内,海拔4 000米。城垣建在一个高达230米的山顶上,依山势而建。
    • 石头城 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的一个高丘上,海拔3100米,是与辽宁石城和南京石城齐名的中国三大著名石头城建筑之一。1990年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托库孜萨来古遗址(唐王城) 古遗址位于巴楚县城东约60公里的图木休克山。1957年1月4日,自治区宣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提兹那甫堡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提兹那甫乡,与县镇相距5公里。
    • 盘橐城 位于喀什市东南部,多来特巴格路西侧高地上。
    • 徕宁城遗址 位于喀什市区地区公安局驻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在喀什噶尔旧城西北2公里处兴建。
    • 锡依提牙古城 位于叶城县洛克乡的锡依提牙沟,建于10世纪末,为喀喇汗朝时的城堡,12世纪为西辽占用。1218年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被毁。1988年2月,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米尔咱·阿巴拜克热堡垒 位于叶城县柯克亚乡喀喇尤勒滚村境提孜那甫河的河湾高地上。米尔咱·阿巴拜克热是察合台汗国时期控制天山南路的蒙古朵豁喇惕部异密,曾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统治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等地,建立割据政权(即喀什噶尔王国)。
    • 乌锻古城 位于莎车县喀群乡恰木沙尔,汉代古城,毁于唐代水灾,现只保存墙基。
    • 浩罕军台城 位于莎车县霍什拉甫浩罕草场,城墙保存完好,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前沿城池。
    • 清代城墙 疏勒、英吉沙、莎车等县还分别保存着清代城墙遗址,其中以莎车县留存最多。

古遗址

    • 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以南约40公里处,古代商路和现今的中巴公路恰从此地中部穿过。
    • 乌帕尔新石器文化遗址 位于疏附县西南约30公里的乌帕尔乡乌孜布拉克村,帕米尔高原东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
    • 霍加阔那勒细石器遗址 位于疏附县乌帕尔乡西南喀让古亚尔冲沟东岸,距塔什吉勒尕河约1200米。遗址呈一近圆形土包,面积约有300余平方米。
    • 苏勒塘巴俄细石器遗址 位于疏附县乌帕尔乡西北、索赛厄肯河北岸(距河约百米远)。
    • 穷梯木遗址 位于巴楚县境,南距托库孜萨来古城28公里,又名梯木先尔遗址。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小型城堡,建在高出四周约8~10米的台地上。
    • 泽梯木遗址 位于巴楚县玉木拉克梯木西南约10公里。
    • 阔西梯木遗址 位于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偏南约37公里处,是一座塌圯的建筑遗址,建筑形制已不可辨认。
    • 巴依都埃土墩 位于莎车县阿热勒乡巴依都瓦村,又称祈富台。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

古代人物

  • 班超(32~102年),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 班勇,字宜僚,出生于疏勒国。其父为东汉名将、西域都护班超,其母为疏勒国王室之女。
  • 臣磐(~168年),东汉时疏勒王。
  • 裴神符,又名裴洛儿,一作路儿、赂儿。西域疏勒人。唐代初年著名的音乐家。
  • 裴阿靡支,隋末唐初疏勒国王。
  • 慧琳(734~820年),西域疏勒人。唐代佛教学者。
  • 萨图克·博格拉汗(899~955年),出生于八拉沙衮人,喀喇汗王朝大汗。
  • 木萨·阿尔斯兰汗(?~970年),喀什噶尔人,喀喇汗王朝大汗。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18~1086年),出生于八拉沙衮,古代维吾尔族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福乐智慧》的作者。
  •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约1018~1105年),喀什噶尔人,《突厥语大辞典》作者,古代著名的维吾尔族学者。
  • 贾马勒·卡尔西(1230~),出生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宁县西北)。13~14世纪的突厥语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 米尔咱·阿巴拜克热(?~1514年),为察合台汗国时期统治天山南部的蒙古朵豁剌惕部第六代传人。
  • 速檀·萨亦德(1487~1533年),全名阿布勒·法惕赫·速檀·萨亦德,叶尔羌汗国的创建者
  • 赛亦德·马黑麻·米尔咱(?~1533年),蒙古朵豁剌惕部异密,曾在东察合台汗国马合木汗处供职,主持大政。
  •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1499~1551年),16世纪中亚的一位政治军事活动家,以其史学方面的名著《拉失德史》(又作《中亚蒙兀儿史》)闻名于世。
  • 拉失德,又译作拉希德、热西德,即阿不都热西丁。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君主,萨亦德汗长子。
  • 阿曼尼莎(1534~1567年),女,明代叶尔羌汗国杰出的音乐家、诗人,拉失德汗的王妃。
  • 柯迪尔汗,全名玉素甫·柯迪尔汗·叶尔坎地。16世纪叶尔羌汗国时期的音乐家,大型民间音乐《木卡姆》的组编者。
  • 阿亚孜毕克,又称阿亚孜毕克·柯西奇,本名阿亚孜,“毕克”是称号,即“伯克”之谓。
  • 阿不都·哈林(~1591、1592年),叶尔羌汗国拉失德汗的次子。曾任英吉沙尔总督。
  • 马黑麻汗,叶尔羌汗国拉失德汗之子,阿不都·哈林汗之弟。
  • 阿布都拉哈汗,叶尔羌汗国的“中兴之主”。其父阿都剌因为拉失德汗第十二子,在马黑麻汗时被封为吐鲁番总督,独裁统治该地40年。
  • 马赫茂德·贾拉斯,全名米尔咱·沙阿·马赫茂德·贾拉斯。17世纪叶尔羌汗国末期的历史学家,《拉失德史(续编)》的作者。
  • 赫尔克提(1634~1724年),又译海尔克特,原名穆罕默德·伊明·和卓库力。清代维吾尔族诗人,著有长诗《劳动与爱情》(又译《苦爱相依》)。
  • 古穆纳木,清代维吾尔族诗人,生平无考,仅一部诗集传世。
  • 翟黎里(1674~1759年),清代维吾尔族著名诗人,全名穆罕默德·司迪克·翟黎里,出生于莎车地方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 穆罕默德·沙迪克·喀什噶里(1685~1765年),喀什噶尔人,曾任喀什噶尔阿其木伯克鄂斯曼的首席秘书官,为清代维吾尔族史学家、诗人和翻译家。
  • 毛拉·哈木斯·叶尔坎地,又作毛拉·帕孜里·哈木斯阿洪,清代维吾尔族翻译家。
  • 吾玛尔·巴克,维吾尔族,也儿看(今莎车县)人,生平无考,约生活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清代维吾尔族散文作家。
  • 阿帕克和卓(约1621~1695年),维吾尔族,明末清初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
  • 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为兄弟俩,波罗尼都俗称“大和卓”,霍集占俗称“小和卓”或“汗和卓”,喀什噶尔人,维吾尔族。其父为白山派首领阿哈玛特。
  • 香妃(1723~1788年),女,维吾尔族,叶尔羌人。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教名为买木热·艾孜姆,因自幼喜欢用沙枣花熏衣沐浴,又被人爱称为“伊帕尔罕”。
  • 毛拉玉奴思·叶尔坎地,清代维吾尔族诗人,仅有一部名为《尤素福—祖莱哈》的长诗传世。
  • 凯兰代尔,清代维吾尔族诗人。
  • 毛拉斯迪克·叶尔坎地,清代维吾尔文学家,叶尔羌(今莎车)人,以其传世作品《乃斯尔·米尔扎·穆罕默德·胡赛英伯克》跻身于19世纪维吾尔文学家的行列。
  • 壁昌(?~1854年),字星泉,号东垣,额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出生年代不详,尚书和英之子。清道光七年(1827年)随那彦成(钦差大臣)来新疆襄办事务,次年任叶尔羌办事大臣。
  • 黄定湘(1801~1826年),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清朝绿营士兵,因舍身破坝救城,被称为“商神”。
  • 库尔恰克),原名依达亚提,塔吉克族,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提孜那甫乡人,塔吉克民族英雄。

近现代人物

  • 阿不都热衣木·纳扎里(1770~1848年),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噶尔人,19世纪著名维吾尔族诗人。
  • 何步云(1810~?年),汉族,陕西人,为清喀什噶尔汉城(今疏勒县城)守备。
  • 赛布里,维吾尔族,全名伊米尔·侯赛因·赛布里,喀什噶尔人,18世纪末至19世纪在世。著有《玛卡拉特》(《文章集》)一书。
  • 艾尔毕(1802~1862年),又译作艾里毕,原名吐尔杜希。他出生在喀什噶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成一部书,取名《苦难对策》,又叫《艾尔毕之书》。
  • 赛莱依·恰坎(1816~?年),清代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口头文学创作者,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喀什噶尔疏附县乌帕尔人。
  • 毛拉穆罕默德·尼亚孜,维吾尔族,新疆英吉沙县人,生活于19世纪,著长篇叙事诗《曼苏尔》。
  • 海斯太(1854~1907年),本名阿布都拉阿洪·西热甫阿洪,清代维吾尔族诗人。
  • 穆罕默德·欧克利·弗罗凯特(1858~1909年),清代乌孜别克族著名诗人。
  • 塔西瓦伊(1864~1898年),喀什噶尔人,著名维吾尔族民间艺人。
  • 杨缵绪,字述周,湖北江夏(武昌)人,汉族。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国民政府任命杨缵绪为喀什噶尔提督兼特派员。
  • 马福兴(1866~1924年)字申之,俗称马提台,回族,云南蒙自县人,经名穆罕默德·优努斯。民国4年(1915年)任喀什噶尔提督。
  • 马绍武(?~1937年),号世英,回族,甘肃河州人,出身宗教世家,是甘肃河州著名阿訇、回族哲合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的五世孙。
  • 金树智(?~1933年),汉族,甘肃河州人,金树仁之弟。
  • 艾买尔卡孜(1890~1941年),维吾尔族,麦盖提县人,经文学校教师、作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