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1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br><br>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喜见外弟又言别'''</span><br><br>
+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10%;">[[李益]]</span><br><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喜见外弟又言别'''</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益]]</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br>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br>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br>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br>
第12行: 第1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外弟,姑母的儿子,表弟。
 +
 +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结束,旋即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
</span><br>
 +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br>
 +
  一:加强语气的助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初见(不相识)问姓顿感惊喜亲切,说出名字后才想起儿时的容貌。
 +
</span><br>
 +
  称名:称呼名字。与“问姓”互文见义。<br>
 +
  旧容:昔日的容貌。<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直说到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钟鸣。
 +
</span><br>
 +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br>
 +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br>
 +
  语罢:话说完了。<br>
 +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明日(你)又要踏上巴陵古道,(此去一别)真不知你我又要相隔几重山岳了。
 +
</span>山长路远,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br>
 +
  巴陵:唐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县。<br>
 +
 +
 +
[[文件:139喜见外弟又言别.jpg|center|thumb|400px|《喜见外弟又言别》题图]]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的诗。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对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
 +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
 +
 +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
 +
 +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作者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了。
 +
 +
 +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此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
 +
 +
  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
 +
 +
  这首诗的诗情由四个层次构成:“喜”、“见”、“言”、“别”,并巧妙地把这些一一展开表现,然后凝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抒情诗的艺术结构上,如此匀称而完善者,实在少见。
 +
 +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
 +
 +
 +
'''名家点评:'''
 +
 +
  《对床夜语》:“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
 +
  《诗镜总论》: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时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衷述怀,罄快极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绪如丝,绎之不尽,汉人曾道只字不得。
 +
 +
  《载酒园诗话又编》: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联好语,辄为人压占。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之语;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读之几于泪不能收。
 +
 +
  《唐诗别裁》: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
 +
  《网师园唐诗笺》:形容刻至(“问姓”二句下)。
 +
 +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6分)
 +
 +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③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答出难舍之意,给2分,答出惆怅之意,给2分。结合诗文分析2分)
 +
 +
 +
  2.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6分)
 +
 +
  参考答案:(1)朴素自然。(2)凝练生动。
 +
 +
 +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
 +
  参考答案: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
 +
 +
  4.“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
 +
  参考答案: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意对即可)
 +
 +
 +
  5.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
 +
  参考答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
 +
 +
  6.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
 +
  参考答案: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
 +
 +
  7.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5分)
 +
 +
  参考答案: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
 +
 +
  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
 +
  参考答案: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2分)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2分)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李益]](约748—829年),[[唐朝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广德]]二年(764年)随家迁居[[洛阳]]。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建中]]四年(783年)举书判拔萃。任郑县主簿。久不迁,四次从军。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有《献刘济》诗。十六年游扬州等地,写反映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宪宗[[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为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四有传。《[[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70首。
  
  

2021年6月20日 (日) 07:28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外弟,姑母的儿子,表弟。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结束,旋即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逐句释义: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加强语气的助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初见(不相识)问姓顿感惊喜亲切,说出名字后才想起儿时的容貌。
  称名:称呼名字。与“问姓”互文见义。
  旧容:昔日的容貌。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直说到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钟鸣。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话说完了。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你)又要踏上巴陵古道,(此去一别)真不知你我又要相隔几重山岳了。 山长路远,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
  巴陵:唐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县。


《喜见外弟又言别》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的诗。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对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作者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此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诗情由四个层次构成:“喜”、“见”、“言”、“别”,并巧妙地把这些一一展开表现,然后凝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抒情诗的艺术结构上,如此匀称而完善者,实在少见。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


名家点评:

  《对床夜语》:“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诗镜总论》: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时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衷述怀,罄快极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绪如丝,绎之不尽,汉人曾道只字不得。

  《载酒园诗话又编》: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联好语,辄为人压占。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之语;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读之几于泪不能收。

  《唐诗别裁》: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网师园唐诗笺》:形容刻至(“问姓”二句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


试题精选: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6分)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③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答出难舍之意,给2分,答出惆怅之意,给2分。结合诗文分析2分)


  2.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6分)

  参考答案:(1)朴素自然。(2)凝练生动。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4.“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参考答案: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意对即可)


  5.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6.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7.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参考答案: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2分)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2分)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9年),唐朝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广德二年(764年)随家迁居洛阳。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建中四年(783年)举书判拔萃。任郑县主簿。久不迁,四次从军。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有《献刘济》诗。十六年游扬州等地,写反映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宪宗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为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四有传。《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7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