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族汤瓶八诊疗法,源于古老的波斯及中东文化,吸纳、学习中医经络学理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内病外治、非药物自然疗法,即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简称汤瓶八诊疗法。

  据专家考证,一千三百年前,中东波斯人将他们原有的保健方法与中国中医经络学结合,形成了“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汤瓶八诊疗法的医学原理出于《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篇》:“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之说;《黄帝内经·灵枢·经络》中“卒口僻,为之三拊而已”的临床手法与回族医学暨回族武术的原理结合出于7世纪《古兰经》“大小宇宙”论、阿拉伯医学“四元素”“四体液”论、回回先民汤瓶七式拳,千百年来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在民间传播。

  穆斯林礼拜前洗“小净”所用的盛热水的壶称为“汤瓶”,穆斯林认为汤瓶壶中的水是圣洁的,它外可以祛除表面的污垢,内可以净化心灵,汤瓶八诊在施诊过程中都离不开汤瓶水疗。

  汤瓶八诊主要施诊手法包括推、压、捏、拨、点、捋、颤等,同时在施治的过程中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包括口颂杜阿一、汤瓶水疗等。汤瓶八诊诊疗器具包括:汤瓶壶、牛角棒、耳诊棒、刻有杜阿一的羊角板等施治器具。千百年来,它一直以口传心授、言传身带的方式在西安、河南、宁夏一带穆斯林中间流传。明末清初,回族老中医杨明公掌握并逐步完善了这一回族传统保健方法,并在杨氏家族世代传承,深受回回民族的喜爱。

  “汤瓶八诊”源于回族民间医学,在近千年的长期实践积累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身保健法。“汤瓶八诊”蕴涵有回回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凝聚了回族人民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为了生存与疾病抗争的智慧,是穆斯林民族医学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的有机结合,贯穿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汤瓶八诊”的手法细腻、精巧、平实、准确,强调全身的整体性。 “八诊”在中医脏象学的基础上将中医的“三余”演变为“汤瓶八诊”的“四梢”(发——血梢,指——筋梢,齿——骨梢,舌——肉梢)。 “八诊”注重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八诊中凡是卧位操作结束时,均要求患者自主“鼓腹”十二次配合深呼吸,以达到自我主动调理气息,调畅任脉,平和气血,强化疗效,从而发挥人体潜能,扶正驱邪。

  004年,杨华祥先生怀抱对家乡赤子之心情,带着自己的“祖传秘笈”回到宁夏,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汤瓶八诊养生坊”机构,向社会各界敞开了回族医药保健服务的大门。“汤瓶八诊养生坊”不仅在自治区首府树起了中国回族医学文化的一面旗帜,而且还成为宁夏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友人交流合作的对外窗口。“回族汤瓶八诊疗法”是回族杨门7代传人在几百年的不懈努力中,用勤劳、智慧和心血凝结而成的回族医学文化瑰宝。2008年6月7日“回族汤瓶八诊疗法”进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时还被中国回族博物馆收藏展示,被列为宁夏回族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