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坛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一九二三年八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一九二五年辟为“京兆公园”,一九二八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一九五七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一九八一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公园的古建进行了修复,一九八四年五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您所见到的牌楼,是我园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今天的牌楼已成为地坛公园重要景点之一。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祇神” 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冢、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养生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它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2010年建成。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养生长廊,针灸铜人,养生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借助地坛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古树

地坛公园古树:“大将军”
地坛公园古树:“独臂将军”
地坛公园古树:“老将军”

  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二级古树87株,树种为侧柏、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楸树。地点多集中分布于方泽坛周边区域。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目前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我园的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历年来地坛公园一直重视古树的维护管理工作,每棵古树都有相应的档案记录,并设专人维护,2005年地坛公园完成了古树复壮工程,对全园古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护保养,以此保证古树的茁壮生长。公园内最著名的就是独臂将军柏和大将军柏、老将军柏三棵古树。

  “独臂将军”,位于方泽坛外坛墙西北角,虽因屡遭创伤,今仅存一臂,但仍全身“披甲”,英姿飒爽,犹见当年风采。

  “大将军”,位于方泽坛外坛墙南棂星门外东侧,虽已年逾三百,但绿叶青枝,似风华正茂。

  “老将军”,位于方泽坛外坛墙西南角,虽已老态龙钟,但仍充满活力。

历史文化

  《续文献通考 郊社五》:十年四月方泽成。建坛于安定门外之东。二成。坛面黄琉璃砖,用六八阴数。用白石围以方坎,周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广六尺。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外垣二重。内外棂星门制如圜丘。内北门外,西瘗位,东登台。南门外皇祇室。外西门外迤西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北门外西北斋宫。又外建四天门。西门外北为銮驾库、遣官房、内陪祀官房。又外为坛门。门外为泰折街坊。护坛地千四百余亩。

  地坛来由 《春明梦余录 地坛》:至嘉靖九年,议改诸祀。礼臣夏言因奏:“分祭天地,本是古制。况坛于南郊,坎于北郊,就阴阳,因高下,原无崇树栋宇之文。至祖宗并配,举行不于长至之日,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会议,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疏入,未报。给事中王汝梅等以言说非是,而霍韬诋之尤力,上怒,皆加切则;而又自为说,以示礼部。于是建方泽坛于安定门外,坐南向北,以高皇帝配,如洪武十年以前之制。

祭地文化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起初,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尚不能认识与驾驭自然及社会力量,对自然界的众多事物现象(诸如生老病死、穷富苦乐、风云雨电、水火灾害等)解释不了,渐次产生虚幻、梦幻,集众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么“神鬼”,出现神宗迷信,把万物归宿于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给以保佑和恩赐,臆造出“皇天”、 “地抵”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无尚的。

  后来,封建君王就利用这些进一步迷惑百姓。当作统治工具。君王为抬高其自身,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为“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为表谢恩与求助,就出现了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曰《周礼》。

  明清帝王承袭(周礼》之制,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亲诣此台条招“皇地抵”、“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泽”(古时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级)。每逢国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字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礼。礼仪比“大祀”稍简。

地坛春节文化庙会

  1985年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的举办,使这种已经绝迹的民俗活动,以春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获得再生,它保留了旧庙会固有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剔除封建迷信等糟柏部分,充实以健康丰富的现代生活内容,风味小吃汇集北京传统名字号小吃,如茶汤李、全素刘、爆肚王、李记白水羊头,还有豆汁、焦圈、豌豆黄、锅贴、灌肠、卤煮火烧以及宫廷仿膳等等。风车、风筝、冰糖葫芦、空竹等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戏曲、曲艺、花会、天桥绝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演山活动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文艺、体育、科技和新闻等各界名流汇集地坛……庙会久违之后初次再现,就达到盛况空前,取得巨大成功。此后,全市出现了近百家庙会,而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以注重民族、民间、民俗特色,注重文化品位在京城庙会中独树一帜,成为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庙会。

  每年春节期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七)举办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9届,一届胜似一届,每届游人百万人次,第24届和第25届的游客数量更是超过了120万人次,其盛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

  地坛庙会以“贺新春、庆佳节、众民乐”为主旨,注重民族、民间、民俗特色,注重文化品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将百戏名曲、民间花会、天桥绝活、祭地礼仪、时装服饰、茶艺书画等不同文化系列汇于一场,把各地美食、杂艺百货集于一会,为首都人民及中外游客营造了一个“欢乐、喜庆、祥和”并具有浓郁民族民俗民间特色和风味的节日娱乐场所,体现了老北京民俗风情,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展现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角色。每年庙会8天时间里,上百万的中外游客汇聚地坛,品京味、赏民俗、闹新春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已成为京城百姓过年的时尚品牌,而到方泽坛观赏具有浓郁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仿清祭地表演,则成为一道吸引世界各地游客逛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独一无二的“皇家御膳”。仿清祭地文化表演是历届地坛庙会的保留节目,从年三十到初七,每天上午10:00都将在方泽坛准时上演。祭地礼仪是中华民族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纪念性活动,是我国古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了解礼仪文明及明清历史的一扇窗口。

  地坛庙会在注重提高自身文化品味的同时还发掘庙会的文化内涵,面向国内文化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把地坛庙会创建为首都文化产业中的名牌产品。到地坛逛庙会已成为一项首都人民过年的风俗,并在海内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