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垓下歌

秦(秦末)·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题与背景: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此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诗题《垓下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逐句释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我)力可拔山豪气盖世。时运不济,(我的)乌骓马也跑不起来了。
  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骓(zhuī):指项羽所乘的马,意为顶级宝马,名为乌骓。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如何安排你呢?
  奈何:怎样;怎么办。
  虞:即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说姓虞,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较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


垓下歌 题图
垓下歌 参考图


作品赏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吟唱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他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气”既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是一种概括的叙述。“力拔山”三字显示了一种具体、生动的效果。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时不利兮”,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项羽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他把失败归于天意,正暴露出他刚愎自用、至死不明的性格特点。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人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此时,项羽想到骑了五年的“骓”,面对“常幸从”的“虞”,不得不发出“可奈何”,“奈若何”的悲叹。这悲叹呜咽缠绵,足见真英雄也并非无情者。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包含了对虞姬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项王歌》)歌罢,自刎身亡,非常悲壮。

  该诗采用夸张手法(力拔山兮气盖世),对英雄的体力、勇气、胆量、斗志进行了扩大的描述,既表现了自信,又隐含着自叹。对比手法的使用也相当成功,第一句把自己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推到了顶峰,后三句却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走投无路,“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惨情状。两相对比,悲壮气氛更浓,艺术效果更佳。该诗还巧妙地使用“顶针”修辞法,即第二句的尾(骓不逝)又作第三句的头,形成相邻两句首尾蝉联,这样句句相扣,使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卷一:“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试题精选:

阅读刘邦《大风歌》,结合本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大风歌 作者: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都是即兴之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B.项诗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刘诗是英雄得志的凯歌。

C.项诗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刘诗表达了他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概。

D.两首诗的风格都豪放,只是在表达感情时用词上不同。

参考答案:D(D项错在后半句“在表达感情时用词不同”。恰恰相反,这两首诗在感情的用词上都用“兮”字来作停顿,语气舒展,感情充沛。)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项羽诗表达了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以及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后三句直抒胸臆,认为失败是天时不利,战马不肯奋勇向前,以及对美人的怜惜。

②刘邦诗表达了诗人忧虑国事渴望人才的情感。首句用象征手法,描绘平定黥布叛乱的大军凯旋时的自然环境,第二句叙述自己身登帝位,第三句抒情,表达了没有勇士守边的忧虑,有求贤之意。


作者简介:

  项羽(前232—前202年),秦朝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