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荆州古城

  拼音:chénɡ;英文:city wall),围绕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御构筑物,以闭合的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墩台、楼橹、壕隍等。也指边境的防御墙和大型屯兵堡寨。本义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城在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到了现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一些大型营业场所也叫做城,如影城、服装城。

发展简史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一些部落为保护自己的居住地,已开始在聚落周围设置防御工事。半坡遗址姜寨遗址聚落外部挖有壕沟,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有两座100×100米的方形城堡。商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围着城墙的都城和地方城邑。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都是夯土城墙。但安阳殷墟只有壕沟而未发现城墙。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大规模建城的时期,春秋时期的曲阜鲁城、洛阳东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墙厚度为10米左右。战国时期的齐临淄、燕下都、楚纪南城的城墙加厚到20米,夯层密实,有瓦质排水道。这些城的城门道深度约20余米,最深的达80米,纪南城还有水门。这个时期的文献《墨子》中记述了城门、雉堞、城楼、角楼、敌楼的设置原则和建造方法。《考工记·匠人》记载了各级城道的规模和对城高的限制规定,但从上述各城遗址的情况看,当时各国竞筑高城,这些规定并未得到遵守。汉代的边城在城门外出现了曲尺形护门墙,城角出现45°斜出墩台。魏晋南北朝国土分裂,战乱频仍,一些边城的城防设施逐渐应用于内地城邑,在统万城、洛阳金墉城发展出突出城外的墩台──马面。徐州城、邺城等开始在夯土城墙外包砌砖壁。唐代城防设施开始制度化,在《通典·守拒法》和李筌太白阴经》中都有关于筑城制度的记载,这时出现了羊马墙、转关桥、弩台等新的城防设施,在边城中还有瓮城。宋代加强城防建设,把唐代边城所用的瓮城等应用于都城。宋代编成的《武经总要》、《修城法式条约》等官书,详载城、城门、瓮城、敌楼、团楼、战棚、弩台、钓桥、闸板、暗门等防御设施的制度和做法。南宋通过对金战争,丰富了筑城经验。陈规在《守城机要》中根据积极防御思想提出改进城防设施的意见。南宋中期创造出万人敌,为箭楼的前身。南宋末年对蒙古作战,由于火药的使用,为加强防御,城墙多用砖石包砌,城门也改为砖石券洞。明初大事建造地方城邑,大部分城都用砖石包砌,沿用数千年之久的夯土城至此已大部为砖城代替,并在瓮城外创建箭楼和闸楼。明中叶大修长城和设防卫所,使城防设施更为完善。

组成部分

  城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墙 古代称墉,墙体土筑,断面为梯形,其高宽比各代不同,唐宋边城的上底、下底、高之比为1∶2∶4,都城为2∶3∶2。墙体外侧加水平木椽若干层,防止崩塌,称絍木。南宋以后为防御炮火,墙身用砖石包砌的渐多,个别城墙还用糯米灰浆砌筑。城顶外侧砌垛口,内侧砌女墙。墙身每隔一定距离筑突出的马面。马面顶上建敌楼,城顶每隔十步建战棚。敌楼、战棚和城楼供守御和瞭望之用,统称“楼橹”。

  城门 城楼下为夯土墩台,用木柱、木梁为骨架,构成平顶或梯形顶的城门道,台顶上建木构城楼,城楼一至三层,各代不同,居高临下,便于瞭望守御。火药用于战争以后,南宋后期城门道改用砖砌券洞。

瓮城

  瓮城 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方的又称“方城”。瓮城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门之敌。正面的战棚在南宋时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弓弩手,称为“万人敌”,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瓮城门到明代又增设闸门,称为闸楼。  

  马面 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每隔约60步筑一座。相邻两马面间可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敌楼和战棚、团楼 防守用的木构掩体。建在马面上的称敌楼,建在城墙上的称战棚,建在城角弧形墩台上的称团楼,构造相同,结构都是密排木柱,上为密梁平顶,向外三面装厚板,开箭窗,顶上铺厚三尺的土层以防炮石。到明代,敌楼发展为砖砌的坚固工事。

  城壕 即护城河,无水的称隍。一般阔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在城门处有桥。一端有轴,可以吊起的称“钓桥”;中间有轴,撤去横销可以翻转的称“转关桥”。有的在桥头建半圆形城堡,称“月城”。

  羊马墙 城外沿城壕内岸建的小隔城,高8尺至1丈,上筑女墙。羊马墙内屯兵,和大城上的远射配合阻止敌人越壕攻城。

  雁翅城 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自城沿码头两侧至江边或海边筑的城墙,又称翼城。


拼音:chénɡ  部首:  总笔画:9  部外笔画:6  结构:左右  五笔:FDN  倉頡:GIHS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chénɡ
  1.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2. 都市: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祝允明
”字书法
作者:褚遂良
”字书法
作者:颜真卿
”字书法
作者:王羲之

城 chénɡ

  1. <本义> 城墙:城池丨城内丨城外丨城郭。<注>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2.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3. 城墙以内的地方:东城丨西城丨城区。
  4. 都市(跟“乡”相对):城市丨城镇丨城乡丨进城赶集。

《康熙字典》释义

  【丑集中】【土字部】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𠀤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又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又【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又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又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又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又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又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又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又姓。城渾。又司城,複姓。 又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考證:〔【博物志】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二千年見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 謹照原文二改三。夏改滕。

《说文解字》释义

  【卷十三】【土部】 编号:9034   城,[氏征切 ],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聲。

百科条目

首字为“城”的词语

  城堡  城池  城府  城郭  城楼  城乡  城镇  城下之盟  城阿  城邦  城保

  城北徐公  城壁  城编  城操  城柴  城场  城大  城旦  城旦书  城第  城雕

  城堞  城垛  城垛口  城防  城防军  城郛  城干  城皋  城根  城沟  城鼓

  城关  城观  城郭国  城闬  城壕  城濠  城河  城阖  城狐  漆城  城隍  城尖

  城建  城郊  城角  城脚  城禁  城聚  城阚  城窟  城阃  城廓  城垒  城里

  城里人  城陵矶  城陵山  城橹  城门  城门楼  城南旧事  城辇  城陴  城埤

  城铺  城濮之战  城堑  城壍  城墙  城谯  城区  城曲  城圈  城阙  城壖

  城社


首字为“城”的成语


  城府深沉  城狐社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下之盟  城北徐公  城门鱼殃

  城下之辱


安定门城楼老照片(1920年代,北京)
沙窝门(广渠门)城楼老照片(北京)
崇文门城楼老照片(1920年代,北京)
顺治门(宣武门)城楼及城中心(北京)
彰义门(广安门)城楼与瓮城侧景(北京)
西安瓮城城门
中华门瓮城,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