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美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1 《查士丁尼皇帝及其侍从》(约547,意大利圣维塔莱教堂藏)

基督教美术(Christian art),体现基督教信仰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以欧洲中世纪美术特别是教堂建筑最为典型。可分为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廷美术、加洛林美术、奥托美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等不同时期。现代基督教美术采取了新的形式。

2至4世纪,罗马的基督教处于秘密状态,早期基督教徒通常在埋葬殉道者的地下墓窟聚会,墓窟内的壁画和石棺浮雕上已出现基督教象征符号和图像。4世纪初叶,基督教被罗马帝国正式承认合法以后,开始在地上仿照罗马的长方形会堂巴西利卡形制建造教堂,并以镶嵌画和壁画装饰墙面。

4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以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拜占廷(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中心,在皇家赞助下形成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督教美术——拜占廷美术。拜占廷教堂往往把巴西利卡式与带圆顶穹窿的集中式布局结合起来,呈现八角形、梅花式或希腊十字形平面等多种形式,外观朴素,内部装饰豪华,代表作有拉韦纳的圣维塔莱教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等。拜占廷教堂的镶嵌画,强调象征性和装饰性,广泛采用金色背景和纤长的人物造型,富有东方平面化、程式化的装饰韵味,以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及其侍从》和《西奥多拉皇后及其侍女》为代表。拜占廷抄本插图、圣像画、象牙雕刻、金银宝石工艺、织物等也十分华丽而精致。拜占廷美术的影响波及中世纪的欧洲,在俄罗斯东正教美术中持续的时间最长。

图2 《圣马太》福音书插图

8世纪中叶至10世纪,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统治西欧时期的加洛林美术,力图复兴罗马古典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拜占廷美术的因素(如亚琛的王宫教堂)加洛林的福音书抄本插图颇有特色。10世纪至11世纪中叶,德国萨克森奥托王朝时期的奥托美术,延续了加洛林美术的原则。在奥托雕刻中率先出现基督受难像。

11世纪至12世纪末欧洲流行的基督教建筑,因为借用古罗马的券拱结构而被后人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在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东端扩展了后殿部分,在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不同地区又形成多种地方性变体,结构一般以厚墙、墩柱、半圆拱门、筒形拱顶或交叉拱顶为特征,外观厚重坚实,在门楣等处饰有浮雕,代表作有图卢兹的圣塞尔南教堂、普瓦提埃的圣母教堂、托斯卡纳的比萨教堂等。罗马式雕塑与建筑结构紧密配合,注重宗教象征寓意,缺乏写实性。罗马式绘画也强调平面化和装饰性。

图3 早期哥特式雕刻——沙特尔大教堂彩色玻璃花窗(1170)

12世纪中叶至15世纪欧洲流行的基督教建筑,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贬称为“蛮族”哥特人的样式,即哥特式。哥特式建筑以大教堂为主,结构以薄壁、圆柱、尖拱门、尖肋交叉拱顶、高侧窗、飞扶壁、尖塔等为特征,与罗马式教堂横向纵深、厚重坚实的结构不同,追求垂直高耸、轻盈挺拔的效果。哥特式大教堂首先在法国兴盛,代表作有圣丹尼斯教堂、巴黎圣母院、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等。继而传播到英、德、意大利等国,代表作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哥特式雕塑主要是教堂的装饰浮雕和圆柱人像,取材于圣经,强调纪念碑性,造型倾向自然主义,时有夸张。哥特式绘画以教堂花窗彩色玻璃镶嵌画最具代表性,通过花窗透射的深暗而浓烈的彩色光线,有助于营造天国光辉的神秘宗教氛围。

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基督教美术的范畴。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经常表现基督教题材,但已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了世俗情感(见文艺复兴美术)。16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初叶欧洲流行的巴罗克风格,以豪华、动态和变化著称,支配了当时的基督教美术,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建筑。见巴罗克美术。

18世纪以后基督教美术逐渐衰微,但19世纪欧洲又流行复古式教堂。20世纪中叶法国的朗香教堂成为现代建筑的范例之一。法国现代画家G.鲁奥以表现主义手法描绘基督教题材。


→ 学科目录: 宗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