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这里是关于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条目。另有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墨子》条目,见“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墨家创始人。姓墨名翟。常居鲁。相传原为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后长期住在鲁国。熟悉木工等手工业技巧,从手工业者上升为士。自比贱人,称“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好学而博。曾就学于史官史角的后代,又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不满儒学,自创对立学派。他重视身体力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载书游说,引证《诗》《书》《春秋》,上说下教,宣传学说。从事止楚攻宋、止齐攻活动,实施非攻主张。劝卫畜士备御。劝齐项子牛停止伐鲁。献书楚惠王,辞绝封地。谢绝越王邀官许封。推荐门徒做官,推行政治主张。《墨子·尚贤》至《非命》和《耕柱》至《公输》等篇,载墨子的哲学思想。

  提倡经验论的认知论。强调知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以视听感觉为判定有无的根据。提出检验认知的三条经验标准(见三表)。认为知名与察实、取实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某些观点有理性论倾向:认知要察类、知类,辩故、明故;重视“方法”、“法则”的探究;要求“以见知隐”,从现象到本质;“以往知来”,从过去推知未来;认为往者和来者都可知,肯定认知的预见性。批评儒家命定论,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足以丧天下”,“贼天下之人”。提倡积极发挥人力改造自然的作用,“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指出人兽之别在于能否用力生产劳动。

  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的政治哲学观点。主张任人唯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择天下贤良”,“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就没有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和攻伐掠夺。批判厚葬靡财、奢侈逸乐。

  在争鸣辩论中提出名、辩、类、故、法、悖等逻辑概念。要求名实相符,“能谈辩者谈辩”,将辩论技巧作为知识传授。要求辩论“察类,明故”,“无故从有故”,重视“方法”的探究。常用归谬法和归谬式类比推理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批评“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是“悖”;儒家“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包而去其冠”,“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无鱼而为渔网,公输般“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对后期墨家建立古代逻辑体系起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根据有人曾“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的错觉和古书对鬼神的讹传,得出鬼神存在的谬论,是其经验论的流弊。把天说成有意志的人格神,相信鬼神能赏善罚暴;说兼相爱、交相利是顺天意,必得赏;别相恶、交相贼是反天意,必得罚;把天志、鬼神作为推行政治主张的工具。这些迷信谬说为狭义《墨经》4篇所抛弃。

  墨子创立了与儒家对立的学派,积极参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术、军事与外交活动,留下丰富文献典籍,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从战国到汉初,与孔子齐名。墨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