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mò jiā),(英语:Mohist school),战国时期墨翟所创的学派。代表著作《墨子》。战国初墨翟与弟子组成的学派称前期墨家。哲学观点见《墨子·尚贤》至《非命》等篇。墨翟曾学儒,后不满儒学,创建对立的学派。墨翟的认识论有经验论倾向。强调知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把视听感觉作为判定有无的根据。认为知名与察实、取实结合,才是完全的知识。如知仁义之名,不能察、取仁义之实,就像盲人知黑白之名,不能察、取黑白之物,不是完全知识。提出检验认知的三条经验标准。某些观点有理性论倾向:强调认知要察知类别、辩明原故;重视方法、法则的探索;提倡以见知隐(从现象察知本质);以往知来(从过去察知未来);认为过去和未来都可知,肯定认识的预见性。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大政治哲学观点,主张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非命说主张强力人为,批评儒家命定论。根据有人曾“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的错觉和古书对鬼神的讹传,得出鬼神存在的谬论,是其经验论的流弊。天志、明鬼说,持有神论,信鬼神能赏善罚暴,视鬼神为推行政治主张的工具。

  战国中后期墨翟后学组成的学派称后期墨家。哲学观点见《墨经》。《墨经》哲学是墨家哲学思想的新阶段:

  1.用实证理性的自然观,取代墨翟的有神论。汲取自然科学成果,规定和解释物、实、动、宇、久、有穷、无穷等范畴。认为物质、实体充盈无穷宇宙,为世界本原,知识、精神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才能。物质、运动与时、空有必然联系,有无穷和有穷的双重性。

  2.用感性理性并重的反映论认识论,取代墨翟的经验论。认为认知的目的和实质是“摹略万物之然”与所以然。说明感性认知的特点是用感官接触事物,反映事物的面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用思虑分析事物,得到深切著明的认知。主张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论,从相传的手工业技巧中探求原故、概括法则,形成科学知识。把知识按来源、内容和程度分为“闻、说、亲、名、实、合、为”7种。其中第7种“为知”(自觉实践之知)是意志、动机与行动、功效的结合,对知识的形成和检验有重要作用。主张积极发挥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3.从大量用例中总结“同异交得”(矛盾分析)和“两而无偏”(两面分析)的辩证方法,广泛运用于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和分析百家争鸣中提出的问题(如坚白、利害的关系等)。

  4.由墨翟的谈辩发展为逻辑理论。从百家争鸣论辩中总结“名、辞、说、辩”等思维形式,“譬、侔、援、推、止”等推论方式,“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等论证原理,“彼止于彼”、“不俱当,必或不当”、“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等思维规律和规则。

  5.表达与时俱进的思维发展观和进化历史观。提出“古今异时”的历史分析法。以“尧之义”和“尧善治”命题为典型事例,说明古今时代不同,实际各异,古今的仁义与善治也不等同,认为这种基于古今异时、名实不同的历史分析法有普遍适用性,可依此类推(“于是推之”)。指出名言须随实际的改变而改变,“过而以已为然”的经验论逻辑不具有必然的真理性。强调“昔日之虑,非今日之虑”。

  墨家在先秦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有重要哲学贡献和重大社会影响。战国到汉初,与儒家同为显学。汉武帝尊儒后此学派衰微不传,清末以来渐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