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汉语拼音:Xia;英语:Xia Dynasty),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约400年,传13世、16王。综合《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记载,黄河中游一个强大的部落联合体首领死后,其子用暴力夺取了领袖职位,建立了夏王朝,开始了夏后氏的统治。虽然夏后启是夏王朝的创建者和第一位君主(在古籍中称“后”),却因为其父禹曾为孕育了新朝的部落联合体首领,所以《史记·夏本纪》从禹讲起,其他传统史学著作亦多如此,称传13世、17王,实为13世、16王。另见:夏朝;另有十六国之一:,因其建国者为匈奴人,又称“[胡夏]]”。

  《左传·昭公四年》记“夏启有钧台之享”,指启取得领袖职位后,曾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南)召开盟会。当时有扈氏不服,启遂发动征有扈氏的甘之战。有扈氏是一个强大的古族氏,《庄子》、《墨子》、《吕氏春秋》都记述过禹曾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故事,甘之战可以说是禹伐有扈的继续。甘的地望从古地名考证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郑州西北古荥泽(在今荥阳地区)等说法,从整个战争形势看,古荥泽说较为可信。《尚书·甘誓》记述了启在甘之战前的誓师辞,可见此战的重要性,它为王朝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史记·夏本纪》说“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尚书·皋陶谟》载关于政务的对话中,记述禹提到要“慎乃在位”,安于职分,思危图安,不要妄动扰民,行为要合于道德规范。但启建立夏王朝以后,背弃这种道德规范,淫逸康乐,饮酒无度,游畋无度,内部还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武观之乱”。太康即位以后,游乐放纵,变本加厉,引起民众的不满。相传有穷氏后羿乘他行猎于洛水之南,十旬未归之机,篡夺了政权,这就是“太康失国”。

  后羿掌权后,同样不修民事,终日游猎,弃贤臣而任用被寒国君主伯明驱逐的谗子弟寒浞。寒浞与后羿之妻谋划,杀死了后羿,承袭有穷之号,开始了寒浞代夏的时期,同时加紧了对夏后氏势力的追剿。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后相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投靠同姓诸侯斟灌氏、斟氏。寒浞杀斟灌、伐斟、灭夏后相,相妻后缗逃归母家有仍氏居地(今山东金乡境),生下遗腹子少康。康成年后在有虞(今河南虞城)之君的帮助下,谋划复国,终于伐灭寒浞势力,重建夏后氏的统治,这就是“少康中兴”。至此,夏后氏的统治才得以确立。

  少康死后,子杼立。他曾参与少康复国的战争,重视发展武装力量,执政后曾“征于东海”,东夷诸族都臣服于夏,国力日益强大。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孔甲时开始衰落,《国语·周语》有“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后的第四世夏后是夏桀,据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夏本纪》等记载,他以“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而骄奢自恣,赋敛无度,消耗大量社会财富,百姓饥寒交迫。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一味采取高压手段,又伐有施氏、岷山氏,不断进行掠夺战争,一些原来臣服的方国纷纷叛离,这一切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此同时,原来臣服于夏的商人方国日益强大,以政治和军事手段不断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最终起兵伐夏。夏桀败走,陈兵鸣条之野以拒商汤大军。鸣条决战,夏桀败走南巢,死于山中,夏王朝灭亡。

  近一些年夏文化探索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考古学二里头文化当为夏文化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从而为复原夏王朝的历史提供大量新资料。

  关于夏王朝的疆域,《战国策·魏策》有“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的记载,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字略不同。其地大致西以华山为界,北达山西壶关,东至河济二水交汇处,今武陟、荥阳、原武一带,南接湖北

  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水和洛水流域、济水流域、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嵩山古名崇山。先秦、汉代及以后的人们,在考证和追述夏人的活动区域时,多将其与崇山及周围地区相联系。如称夏禹为“崇禹”,称禹的父亲为“崇伯鲧”。还有“禹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附近),“启都阳翟”(今禹州境内),太康、羿所居之斟(今巩义境内),“帝杼居原”(今济源境内)等,今已在偃师二里头发现大规模的宫殿基址,证实伊洛地区无疑是夏王朝的统治中心。

  晋西南与夏后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竹书纪年》说武观之乱时启命彭伯寿征西河,又说胤甲居西河,据考证,其地在今晋南。鸣条之战的战场也在晋西南,今已在晋西南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一带发现夏文化遗址数十处,其中,鸣条冈西南的夏县东下冯遗址有大规模的防御设施。这一地区的夏商文化遗存证实,它不仅纳入夏王朝的版图,夏代晚期还有将政治中心北移的趋势。

  《史记·货殖列传》有“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载。考古发现已近证实公元前1800年前后,夏王朝的势力已经沿着禹伐三苗的路线到达南阳盆地,在沙颍河平原上的郾城郝家台、丹江边上的淅川下王岗都发现了这时夏文化的遗存。

  夏代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机构逐渐调整完备,在一个较前更为广大的疆域内,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王都,尖端手工业技术迅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的全面提高。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在黄河中下游曾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夏代,农业工具虽然还是木、石、骨、蚌制的,但制作技术有不少改进,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收割工具,如石镰、蚌镰,标志着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很多启土工具,如骨铲、蚌铲、耒耜以及石锄,不仅说明耕作技术的提高,而且结合《论语·太伯》说禹“尽力乎沟洫”等,可能意味着夏王朝时期已经开始开辟排灌沟渠等设施了。农业是季节性很强的生产活动,据记载,尧舜禹时代已有相当规模的观象授时,夏王朝建立以后,更用政权的力量加强对天文观测的管理。仲康时,观象授时官吏因沉湎于酒而失职,夏后派胤侯讨伐,加以刑戮,作《胤征》。此外,夏代贵族饮酒成风,考古发现平民墓中也有用觚、爵等酒器随葬的,可知农业生产已能提供一定的剩余的谷物进行酿酒。

  据记载,少康复国前曾为有仍氏“牧正”,说明这时作为农业副业的家畜饲养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畜牧业。这使得在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无法开辟成农田的山区、草地,此时可以发展成畜牧业基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此外,夏代渔猎经济还占一定比重,一些鱼钩、箭镞已用铜铸。

  青铜铸造业在夏代达到了较高水平。《左传·宣公三年》、《墨子·耕柱》等记载,夏之方兴,“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这虽然是古代将“九鼎”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传说,但考古发现证明作为礼器的青铜鼎在夏代已经出现。在有王都规模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大规模的铸铜作坊和工场,从出土实物看,当时铸造爵、斝、盉、鼎等礼器、酒器,戈、戚、镞等武器,铃、泡、徊等饰物,各种刀、钻、锥、锛、?等工具。从成品、陶范、工艺和出土情况综合看来,青铜铸造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和较为成熟的铸造技术。

  玉器在中国古代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还多用作礼器。夏代的玉器在商周往往被视为珍宝。《史记·殷本纪》说商汤灭夏,又伐三?,“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武王伐纣也俘获大量旧宝玉。《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封建诸侯时,曾将“夏后氏之璜”赐予鲁公伯禽。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有戈、刀、钺、圭、琮、柄形器等,造型优美、加工精细,显示极高的工艺技巧。

  石制工具的制造技术也相当成熟。考古发现,在一些靠近山区的遗址,不仅有石器的成品,还有半成品和加工制造石器时打下来的石片,而其他遗址少见半成品和打下的石片,反映石器的专门加工和交换当已出现。

  制陶是和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部门,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烧造方法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质地坚硬。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其数量、种类之多,制作之精,更为同期其他遗址所罕见。

  此外,制造木器、漆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在思想文化方面,夏代也有不少成就,如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夏代已为西周的礼乐文明奠定了基础。

  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述日食时,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通过天文计算,大约发生在前2043~前1961年间。又如《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最早有关流星雨的记录。《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夏小正》见于《大戴礼记》,一般认为是夏代的历法。

  夏代的文字在已发掘材料中尚不多见,但夏代当已有了文字。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陶扁壶残器,上有朱书二字,其外沿残边有朱笔界化一周。其中的“文”字与甲骨金文相同,无疑属于同一系统文字,时代已经进入了夏纪年。

  夏代不仅玉器、镶嵌绿松石铜制品等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陶器中也不乏罕见的艺术珍品,如胎薄似“蛋壳”的磨光黑陶器,造型秀丽、制作工艺精湛、器表黑亮,器表还刻有精细美观的划纹与镂孔。


 (昰 廈 夓) 【异体 古文】

拼音:xià  部首:  总笔画:10  部外笔画:7  结构:上下  五笔:DHT  倉頡:MUHE  常用字 

基本释义:

  • xià
  1.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2.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3. 指中国:华夏。
  4. 姓。

便捷查询:

”字书法
作者:王羲之
”字书法
作者:文徵明
”字书法
作者:李世民

夏 xià

  1. <本义> 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2. 泛指中国: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丨华夏大地。
  3. 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4.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①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②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③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银川东南)。④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5. 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在中国农历中,夏季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夏季丨夏天丨夏收夏种。
  6. 姓;夏侯,复姓。

《康熙字典》释义

  【丑集下】【夊字部】 

  〔古文〕𡔰𠍺昰𡕾【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𠀤音下。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于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𠀤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 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書·禹貢】羽畎夏翟。【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衞地。【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又陽夏,在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楚,荆也。【詩·大雅】不長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又,胡可切,音荷。【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叶創舉切,音楚。【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又叶胡故切,音互。【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说文解字》释义

  【卷五】【夊部】 编号:3354   夏,[胡雅切 ],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   古文夏。

百科条目

首字为“夏”的词语

  夏(朝)  夏历  夏天  夏安居  夏半  夏播  夏伯阳  夏布  夏采  夏蚕  夏成

  夏虫  夏锄  夏楚  夏狄  夏典  夏簟  夏鼎  夏二子  夏服  夏槁  夏葛  夏耕

  夏宫  夏官正  夏管  夏圭  夏癸  夏鲧  夏海  夏荷生  夏侯  夏后  夏后开

  夏后氏  夏候鸟  夏黄公  夏璜  夏鸡  夏季  夏家  夏甲  夏箭  夏江城  夏节

  夏桀  夏景  夏橘  夏康  夏课  夏腊  夏潦  夏涝  夏礼  夏李  夏粮  夏令

  夏令时  夏绿林  夏缦  夏盟  夏梦  夏眠  夏苗  夏明翰  夏南  夏蘖  夏浦

  夏畦  夏启  夏气


首字为“夏”的成语


  夏炉冬扇  夏日可畏  夏雨雨人  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朝菌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鼎商彝

  夏屋渠渠  夏五郭公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