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车盖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夏日登车盖亭》是宋代诗人蔡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有的版本诗题作《水亭》。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蔡确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神宗死,哲宗继位。元祐元年(1086年),罢相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军器监之狱”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二首。


逐句释义: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我用)纸做了屏风,拿石作枕头,睡在方形竹床上,手里拿着一卷书观看,久举书卷(手已疲累),便把书抛在一旁渐入悠长的梦乡。
  纸屏:纸做的屏风。
  石枕:石做的枕头。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或解为一般书史。


《夏日登车盖亭》题图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忽听几声渔笛声回旋在沧浪水上。
  莞(wǎn)然:微笑的样子。《楚辞·渔父》:“渔父莞尔(犹‘莞然’)而笑,鼓枻(桨)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屈原)言。”王逸《楚辞章句》注云:“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书·禹贡》:“嶓冢导漾(水),东流为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作者被贬安州官冷身闲,得以放情山水的逸兴,并化用《楚辞·渔父》句意,隐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遁生活的向往,闲静的基调中含沉郁之致,委婉深切。


  前两句“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是说游车盖亭之后,便用纸做了屏风,拿石作枕头,睡在方形竹床上,手里拿着一卷书观看,久举书卷,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作者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后两句“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梦醒之后,“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他想到了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即“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拓展阅读:

车盖亭诗案

  北宋元丰、元祐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后,朝廷大权仍控制在其祖母高太后手中。高太后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王安石的变法派则深受打击。时任宰相的蔡确属王安石的变法派。蔡确眼看大势已去,想挽回颓势,于是搞起了小动作,说高太后有废黜哲宗的意思。高太后听后十分恼怒,把蔡确贬出朝廷,任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从相位跌到地方官,其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车盖亭,山光水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

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
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
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
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

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
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
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
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

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
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

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
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因为知汉阳军的吴处厚和蔡确有旧怨,于是抓住了机会,随意曲解,上奏朝廷。说这些诗“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都涉及到对朝政的毁谤,指出: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第八首喻国运必生大变;第九首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第十首是诬蔑当今太后,比拟武则天;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认为蔡确用郝处俊在上元年间劝谏唐高宗想传位给武则天的事,来指斥太皇太后。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

  于是左谏议大夫梁焘、右谏议大夫范祖禹、左司谏吴安诗、右司谏王岩叟、右正言刘安世,皆上奏请求治蔡确的罪。范祖禹认为:“蔡确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的言论相弹劾,我请求把他处以典刑,更赐重行窜谪。”皇上下诏让蔡确自己解释,蔡确为自己申辩的十分清楚。刘安世等又说蔡确的罪状显明,不用申辩,这是有大臣在包庇他。于是就贬蔡确为光禄卿,分管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蔡确被处罚后,左谏议大夫梁焘、右司谏吴安诗、右正言刘安世还认为处罚的轻了,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朱光庭也这样说。刘安世言:“臣窃闻朝廷以蔡确为光禄卿、分司南京者。而确不知图报,犹怨望作为诗什,辄敢谤讪,罪状显着,法所不赦。陛下以天地父母之德,不忍加诛,俾全要领,已出再生之赐。谓宜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而尚玷卿列,仍居善地,中外之论,皆谓失刑。臣闻赏罚者人君之大柄。伏惟太皇太后陛下保佑圣躬,恩德隆厚,而确恃逆不道,妄有诋斥,人神之所共怒,覆载之所不容。今来责命太轻,未厌舆议,非惟央釭宗之意,亦恐伤陛下孝治之风。伏望圣慈更加详虑,早行窜殛,以慰人望。”于是再贬为英州别驾(今广东省英德市),新州安置(今广东省新兴县)新州时称“烟瘴最甚”,有“人间地狱”之号。宰相范纯仁、左丞王存在太皇太后面前替蔡确求情。吕大防和刘挚也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山高路远,不宜让她翻山越岭,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当时有句俗谚:“春、循、梅、新,与死相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苏轼也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恐怕也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对。

  御史李常、盛陶、翟恩、赵挺之、王彭年因不上疏弹劾蔡确,中书舍人彭汝砺因封驳对蔡确处理的诏旨,都获罪而被罢官出外。

  蔡确被贬新州时,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鹉。这个鹦鹉能学人语,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鹦鹉就会呼唤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因事误将小钟击响,鹦鹉闻声,又呼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大感悲怆,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此后不久,蔡确郁郁成疾,殒命岭南。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元祐党人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变法派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

  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的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等斥逐的新党人员如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对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然而在新党官员看来,旧党上台后,对新党大打出手,用的手段更是前所未见的卑劣。新党成员李定等人加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只打击了苏轼一个人,而旧党借车盖亭诗案却几乎放翻了新党全体所有人。随着被压抑的时间增加,新党众人怨恨、报复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宋朝的政治风气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狭隘凶险。


作者简介:

  蔡确(1037—1093年),北宋大臣、诗人,宋神宗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历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宋哲宗时,转左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相,知陈州,后转任安州(湖北安陆)、邓州。因作诗讥讽朝廷,被贬为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卒于被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