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居

  夕佳山民居,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城东南18公里处,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川南农耕文化的缩影”,是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和风俗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在明代“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江夏迁徙到四川的黄氏家族所营建,此后经过明、清两代的扩建,始成现在规模。1996年,夕佳山民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夕佳山民居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由大小123间房屋组成。民居完整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建筑风格,整体坐北朝南,按照中轴线布局,主要建筑正门、前厅以及堂屋等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围绕中轴线展开,形成用途各异的四合院。

  第一进院落由大门和前厅组成。前厅是主人会见客人的地方,正面朱红色的木板墙,木板可以自由开合,平时用门栓杠起来作墙,只留中门敞开,供人进出。如遇进出人流量大之时,则打开所有门扇,就形成了一个通畅的大厅。

  堂屋位于第二进院落,是祭祀以及讨论重大事件、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封建时代只有家族中的男子以及地位尊贵的女子或者新娘拜堂时才能进入堂屋,其他女子和闲杂人员不允许进入。

  堂屋的门楣上高挂一块大匾,匾文为“伯仲增辉”,屋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这7个字的字形很有讲究,也就是“大不顶天,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离币,位不离人”。

  第二进院落的东侧是长辈或贵客居住区,依次展开的是中客厅、工字厅、经堂、戏台、书房、琴房、学馆及后花园、西花园(沁园)等,各个厅堂依次级级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

  第二进院落的西侧是晚辈、一般客人以及佣人、佃户等居住的地方,包括下客厅、小姐楼、餐厅、厨房、仓库、工房等建筑。西侧的整体建筑格局低于东侧,也是一种封建等级的体现。

  民居内部的装饰十分精美,描金绘彩,挂匾悬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另外,民居内的门窗、脊顶、斜撑、柱础、墙饰的细部制作都极具匠心,手法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民居的建造也体现了古代的风水观念,民居所在的夕佳山的形状如同一只大螃蟹,民居就建在蟹背之上。大门前一口水塘,就像是蟹口,门内两口水井,像是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