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溪文化:白陶(汤家岗遗址出土)

  大溪文化汉语拼音:Daxi Wenhua;英语:Daxi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峡江至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一带。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或前4600~前3400年。

经济生活

  原始稻作农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遗址里都发现稻谷或稻草的遗存。湖北宜都红花套遗址的稻壳标本经鉴定为粳稻。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城址之下还发现公元前4000余年、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水稻田、蓄水坑和排水沟遗迹。家畜和家禽有猪、狗、牛、羊、鸡等。从发现的鱼骨和兽骨看,渔猎是当时的辅助经济。制陶业的成就表现于白陶和薄胎彩陶的出现。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白陶,胎质细腻,颜色纯白,造型规整,通体戳印具有浅浮雕风格的图案;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薄胎彩陶碗和彩陶杯,厚仅1~2毫米,堪称蛋壳彩陶,器表绘棕红色图案,十分精美。玉制品则有璜、玦、镯、坠、环、管等。

房屋和古城

  大溪文化遗址分布比较密集。许多遗址中有房屋遗迹,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建筑,居住面和四周墙壁经火烧烤。居住面下常铺垫红烧土块,有的房顶铺竹片后涂抹掺稻壳和稻草末的黏土,有的房屋有檐廊,有的房屋四周有红烧土渣铺成的散水。这表明为适应南方的气候条件,建房已采取多种防雨防潮避热措施,且建筑技术已较成熟。澧县的城头山古城建于大溪文化早期,平面略呈圆形,城墙周长约1,000米,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内有夯土台基,是研究城市起源的重要资料。

墓葬和习俗

  大溪文化流行单人葬,一般有随葬品,儿童多用瓮棺葬。随葬品中生产工具和装饰品较多,石器常置于死者胸部或枕在头下,有的墓出土时象牙手镯还戴在臂骨上,有的在颈骨部位有成串的小蚌珠。墓中有些日用陶器打碎或底部打洞,置于死者身体上部或头两侧,可能反映了大溪人的灵魂观念。在大溪遗址,有的墓把两条鱼分别垫在两臂下,或把鱼放在死者身上,有的含在口中,还有墓用龟和狗随葬,这些葬俗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比较少见。大溪文化早期,各墓随葬品差别不大,年代较晚的墓出现贫富差别。

精神文化

  在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一般一件器物上只刻一个,它们是记事符号或萌芽状态的文字。还出土陶质的猪、狗和人头像,以及石雕人面佩饰等原始艺术品。在城头山古城发现祭坛遗迹,这是中国南方已知年代最早的祭坛之一,为研究当时的信仰习俗提供宝贵资料。

文化源流及与并存文化的关系

  一般认为,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是由城背溪文化发展而来,汤家岗类型由皂市下层文化发展而来;油子岭类型的来源尚不清楚。多数学者主张大溪文化发展成屈家岭文化,少数学者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传承关系。大溪文化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同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也存在交流,其影响甚至远及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