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大理市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全景
云南大理:南诏德化碑
云南大理:大理三月街
云南大理:佛图寺塔
云南大理:洞经音乐

  大理市汉语拼音:Dà Lǐ Shì;白语:Guiphet /kuḭ˦˨ xɯ˧˩/;英语:Dali Ci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市,州政府驻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总面积1815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12年末)。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民族。全市辖10个镇、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下关镇。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点4097米(苍山玉局峰),最低点1340米(太邑乡坦底摩村)。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4.9℃,年日照时数2227.5小时,年降雨量为1051.1毫米,年均无霜期228天。同时还以风高著名,故有“风城”之称。

  名胜古迹有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崇圣寺三塔(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弘圣寺一塔元世祖平云南碑大理古城白族民居建筑群南诏风情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蝴蝶泉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洱海公园天镜阁风景区上关花天龙洞景区等。特产有大理雪梨苍山绿茶下关沱茶等。

  大理古城约在4000年前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洱海地区的下关、大理、宾川等地发现大量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夹砂陶器及磨制的石刀、石斧、石凿等,并在宾川白羊村发现半穴居式房屋遗址。出土有罐、钵、纺轮、网坠等夹砂陶器。春秋时期,大理的居民以放牧为生,中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传入。战国时,大批移民的迁入,使这里的文化发展较优于其他边远地带。

  西汉初年,汉武帝遣使深入西南夷地区,设数郡为汉王朝的辖地。隋开皇中,云南爨氏多乱,隋朝遣史万岁入滇平叛。史入滇后在原汉古城址上扩建城垣,命名史城。唐代赞普钟统一了云南地区,号称南国大诏。贞元十年(794年)南诏与唐王朝在苍山会盟,重新臣属大唐,但此后南诏与唐的关系时归时叛,一直到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大理之名始于此,自南诏至大理国,羊苴咩城一直是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远征云南,灭大理国。

  • 邮编:671000 代码:532901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市辖10个镇、1个民族乡:

  • :下关镇、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
  • :太邑彝族乡(其中,凤仪镇以及天井办事处、满江办事处由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管理,大理镇由大理旅游度假区管理)

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南中地区的永昌郡。大理地区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朝初年,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大部。

  750年(天宝九年)到754年,唐朝先后三次派鲜于仲通、李宓率大军攻打南诏国,南诏王阁逻凤与吐蕃结盟,三次大败唐军。

  779年(唐大历年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旧城。南诏国在大理境内定都时间共达163年。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派遣节度使前往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苍山,两国再度恢复和平。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大理国历经了316年后,在1253年,为忽必烈亲征所灭。1274年,元朝为便于统治,在押赤城(又名中庆路,今昆明市)设置了云南行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及太和县,隶属于云南行省。从此云南的中心城市便由大理转移到了昆明。

  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变,建立杜文秀回族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1950年析置下关市,1983年,下关市与大理县合并设立了县级大理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地理

  大理地势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目前工业主要集中于洱海南岸的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古南诏国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遗址,规模较大,是国家级文物。位于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镇则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的民族风情浓郁,民居颇具特色。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关镇古代为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境内遍植朝珠花,以“上关花”而闻名。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和巍山等景区。

自然资源

  非金属矿有驰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矿床。据初步勘查,仅苍山小岑峰一带大理石储量就达1亿立方米。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萤石、粘土、煤等;金属矿有铂、钯、锰、锑等。水资源有淡水湖泊洱海,丰富的苍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热资源有温泉仅塘子铺温泉,水流量就达1310立方米/小时,水温达76.5℃。地下水径流量以最枯流量资料的75%计算也达2.26亿立方米。

  农业主产稻谷、小麦、玉米、猪、牛、禽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花、苍山杜鹃花、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

  背靠苍山,干巴菌、树头菜、松茸等产量丰富;濒临洱海,水产颇为丰富,弓鱼、田螺、各类淡水鱼等等,物华天宝 。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崇圣寺三塔 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 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这里是大理坝子中苍山与洱海之间陆地距离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龙尾关进入大理古城的必经要道。《南诏德化碑》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青石质,正书,文字剥蚀严重。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里,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喜洲白族民居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元世祖平云南碑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委会大纸房村东北侧,座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一公里许的点苍山中和峰之三月街场上,地处南诏、大理国故都羊苴咩城遗址西南隅。碑历元、明、清三代至今已700多年,一直保存在原地,此碑是云南元碑中的精品。碑文记述唐天宝年间,唐三次派兵讨伐南诏等史实详细,史论确切,对研究元代初年政治、军事及云南地方史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佛图寺塔 位于大理市下关镇羊皮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集

大理市喜洲古镇,近处为喜林苑,2022年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梦瑶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