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

  奉国寺,位于辽宁省义县城内东北隅,是国内现存辽代著名寺院之一。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因大雄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俗称大佛寺。辽、金、元时期为其鼎盛之时,先后有碑刻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元以后,寺院日趋衰落。明清时期,仅大雄殿得以幸存。后经清代续建,方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寺院。1988年,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出了辽代的部分建筑遗址,辽代奉国寺的布局方才基本清晰。寺院现存有大雄殿、无量殿、钟亭、碑亭、内山门和牌坊等建筑。1961年,奉国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殿是寺内唯一保存下来的辽代建筑,也是国内辽代遗存的两个最大的佛殿之一。此殿在历史上历经劫难,却依然矗立。大殿为一座五脊单檐庑殿顶式的建筑,高24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3米,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梁、柱、枋斗拱组成的木结构支撑整个大殿。支梁架柱采用了完全符合结构力学原理的工艺,历经千年也没有出现弯折扭曲的现象。

  殿内佛坛上的七尊佛像均为辽代雕塑,自东而西为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含牟尼、释迎牟尼。七尊佛皆结跏跌端坐在须弥座上,以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通高8.6米,两侧各佛依次略低。七佛塑像高大庄严,神态慈样。每尊佛像前塑胁侍菩萨二尊分立两侧,神态各异,造型优美。佛坛东西两端,对塑天王像。毗婆尸佛背后有一尊明代重塑的倒坐观音像,此像保留着早期男相观音的风韵。

  大雄殿顶部梁枋上,尚留有辽代彩画的遗迹,有飞天、莲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风等,色彩鲜明华丽,艺术水平很高。其中以梁架下面的飞天尤为突出,这些飞天面相丰颐美悦,服饰缤纷多彩,或持花束、或捧果盘,做供养七佛状。诸飞天飞翔于云端,与端坐的七佛,上下呼应,构成一幅肃穆的礼佛图景,堪称辽代建筑彩绘的精品。殿内四壁有元明两代绘制的十佛、八菩萨、十一面观音、十八罗汉壁画;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十一通,是了解寺史的重要资料。

  无量殿是歇山式建筑,东西宽20米、南北长16米,殿脊高达9米。殿的前廊中央立有一块匾,匾上写着“无量殿”三个大字。殿里正中原有有一尊檀木万寿佛和祝皇帝“万寿无疆”牌位,现已不存。清朝历任地方官员每年定期在此庆祝“万寿三呼”,所以此处也是地方官吏尊君之所。新中国成立后,奉国寺经全面修缮,重现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