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1月1日 (三) 17:23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子》(汉语拼音:Menɡzi;英语:Mencius),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约成书于战国中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上说下教,但其政治学说始终未能得到实施,于是回到邹地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思想,编为《孟子》。《孟子》全书现存7篇,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文字作篇名。《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7篇外,尚有外书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认为外书似非《孟子》真本,为后世依托而为。

  《孟子》在汉初一度列入传记博士,在《汉书·艺文志》列于诸子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认为“道统”因孟子之死而不得其传,《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书。现存《孟子》最早的注本为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其他重要的版本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

  《孟子》一书作为孟子主要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