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宋书》书影,清古吴书业赵氏覆刻 明汲古阁刊本

  《宋书》汉语拼音:Han Shu;英语: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约(441-513年)著,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诏撰。是记述中国南朝刘宋一代60年历史纪传体史书。含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今本个别传文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参考价值很高。《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锡称赞《宋书》志是“史家之良规”。但其中特设符瑞志,既乖体例,又荒诞不经。又缺食货、艺文两志。

  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于刘宋一代的史书,比较完整的,现在就只有沈约的这部宋书。

  《宋书》阅读:>>> 宋书·目录

简介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沈约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

  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宋书》的志表,清人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宋诸王世表〉、〈宋方镇年表〉、〈宋将相大臣年表〉各1卷,罗振玉补宋书《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书补表》4卷,郝懿行补宋书《刑法志》《食货志》各1卷。近人聂崇岐有《补宋书艺文志》1卷。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颂杨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的传,几乎占了半数。仅就王、谢二族来说,宋书里王氏立传的达十五六人,谢氏立传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陈郡谢弘微,传中写他如何忙於经营谢氏产业,传末却又吹捧他为人“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琅邪王微,传中只是连篇累牍收载他给友人的信,却说他“内怀耿介,峻节不可轻干”。这两个人因为都是高门士族,所以宋书都为他们立了“佳传”。宋书中对于士族中的人物,总说是“前代名家”,风度“简贵”,“风格高峻”,“世重清谈,士推素论”,等等。

  宋书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它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卷八十二周朗传载周朗上书,讲到赀调的为害,严重阻礙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卷五十六孔琳之传、卷六十范泰传、卷六十六何尚之传所载关於改铸钱币的争议,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在钱币改铸中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卷五十四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西阳王子尚上书,提到南朝初期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富强者兼岭而佔,贫弱者樵苏无讬,至渔採之地,亦又如兹”。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庄园的材料。

  从宋书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农民起义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很广,规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阳孙法光领导的起义(少帝纪、褚叔度传)。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广汉赵广领导的起义,人数有十多万人,起义军围困益州治所成都达数月之久(文帝纪、刘粹传弟道济附传)。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数族起义;到元嘉末年,荆、雍、豫三州的少数族人民,起义就更加频繁,参加的人数有发展到百余万人以上的(夷蛮传、张邵传、沈庆之传等)。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於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於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

  在宋书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较可取的,如律历志收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料学水平的著作。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州郡志对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在每个州郡名下,都记载着户口数。这些户口数固然不尽准确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当时南方人口分布的一个大概输廓。

  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时,竟有漏脱数叶或全卷的。据北宋末年人晃说之所说,“沈约宋书一百卷,嘉祐末诏馆阁校讐,始列学官。尚多残脱骈舛,或杂以李延寿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读宋书)据前人的考订和我们整理过程中所考查到的,宋书卷四少帝纪有阙叶,为后人所补。卷四十六除到彦之传阙而未补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书补足。卷六十二张敷传和卷五十九张畅传,补阙者没有通检全书,把南史张邵传后的张敷、张畅附传也一起钞录进去。这样就出现了宋书有两篇张敷传和两篇张畅传的情况。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慤王玄谟传,原卷也有阙失,由后人採南史等书补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约自序中叙沈亮事,于“联事惟忝,忧同职同”下,各本都注“阙”字,于叙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阙”字。叙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阙”字。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修撰背景

  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乐志称鄒衍为鄒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作者

  沈约(441~513),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齐永明五年(487)时,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诏撰《宋书》。他依据宋代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及其他记述宋代历史的书籍,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用一年时间,到六年二月就完成纪、传70卷,后又续修8志30卷。沈约以文字称世,有文集9卷。

目录

本纪

  卷一 本纪第一·武帝上

  卷二 本纪第二·武帝中

  卷三 本纪第三·武帝下

  卷四 本纪第四·少帝

  卷五 本纪第五·文帝

  卷六 本纪第六·孝武帝

  卷七 本纪第七·前废帝

  卷八 本纪第八·明帝

  卷九 本纪第九·后废帝

  卷十 本纪第十·顺帝


  卷十一 志第一·志序·历上

  卷十二 志第二·历中

  卷十三 志第三·历下

  卷十四 志第四·礼一

  卷十五 志第五·礼二

  卷十六 志第六·礼三

  卷十七 志第七·礼四

  卷十八 志第八·礼五

  卷十九 志第九·乐一

  卷二十 志第十·乐二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乐三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乐四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天文一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天文二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天文三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天文四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符瑞上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符瑞中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符瑞下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行一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五行二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五行三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五行四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五行五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州郡一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州郡二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州郡四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百官上

  卷四十  志第三十·百官下


列传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一·后妃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刘穆之 王弘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卷四十四 列传第四·谢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王镇恶 檀韶 向靖 刘怀慎 刘粹

  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赵伦之 到彦之阙 王懿 张邵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刘怀肃 孟怀玉 弟龙符 刘敬宣 檀祗

  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硃龄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卷四十九 列传第九·孙处 蒯恩 刘钟 虞丘进

  卷五十  列传第十·胡籓 刘康祖 垣护之 张兴世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宗室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庾悦 王诞 谢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张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谢方明 江夷

  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孔季恭 羊玄保 沈昙庆

  卷五十五 列传第十五·臧焘 徐广 傅隆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谢瞻 孔琳之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蔡廓 子兴宗

  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王惠 谢弘微 王球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殷淳 子孚 弟冲 淡 张暢 何偃 江智渊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羊欣 张敷 王微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王华 王昙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吉翰 刘道产 杜骥 申恬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王敬弘 何尚之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武二王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刘湛 范晔

  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袁淑


  卷七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徐湛之 江湛 王僧绰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文九王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颜延之

  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臧质 鲁爽 沈攸之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王僧达 颜竣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硃修之 宗悫 王玄谟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 颜师伯 沈庆之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萧思话 刘延孙

  卷七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文五王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


  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刘秀之 顾琛 顾觊之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周朗 沈怀文

  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宗越 吴喜 黄回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邓琬 袁鳷 孔觊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谢庄 王景文

  卷八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殷孝祖 刘勔

  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萧惠开 殷琰

  卷八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卷八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袁粲

  卷九十  列传第五十·明四王


  卷九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孝义

  卷九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良吏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恩幸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五十六·鲜卑 吐谷浑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氐胡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二凶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