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荷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应荷藕(宝应莲藕),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004年07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宝应荷(莲)藕”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宝应荷(莲)藕红色顶芽,藕皮米白色,藕肉亮白色,藕香浓郁,清甜爽脆。

“美人红”、“大紫红”、“小暗红(小雁红)”,为宝应荷藕三大当家品种。“美人红”藕香色白,“大紫红”个大孔宽,“小暗红”粉足生淀。

荷藕生长一般于每年4月下旬下藕秧,6月-7月为花莲期,始采莲,7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采藕期。不同季节采收的藕品质风味不一,七月花香藕清甜爽脆,嫩如鸭梨;中秋节藕上市藕始有粉,宜制作各类藕菜。

历史人文

相传在很久以前,宝应的五湖四荡原来是白水一片,只长些芦苇、蒲草。有一回,天宫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到瑶池,拨开云层,遥望人间,只见宝应东荡地区,方圆百里,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好一派湖荡风光。玉皇大帝见状,连声赞道:"此乃人间仙境啊。"王母娘娘在一旁附和道:"此景虽妙,但有不足,缺少花卉点缀。"玉皇大帝点头称是,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瑶池莲子,播撒湖荡。从此,这里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清香飘溢,宛如天上的瑶池仙境。从那时起,每逢中秋佳节,民间有选用上等"连枝藕"供奉月公和吃藕饼的习俗。这里的藕粉还曾作为朝廷贡品,被誉为"鹅毛雪片"。

宝应种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大中进士储嗣宗在《宿范水》一诗中提到荷藕,范水为宝应县首镇,这说明宝应地区远在唐代已开始种植藕,历史已不下于1200多年。

明代,宝应荷藕已经成为大宗土特产品,《万历志》中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

悠久的历史,使宝应荷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蜜饯捶藕明代为朝廷贡品,宝应藕粉素有“鹅毛雪片”的美誉,在明未清初,成为进贡朝廷的“贡粉”。

清代,诗人涉及植藕盛况的诗词歌赋不下百余篇,《康熙宝应县志》中“宝应十二景”有“莲叶接天”一景。

现代,蜜饯捶藕入选《中华名菜谱》,并列为国家宴会“国菜”之列。

自2000年开始,宝应县每年8月8日都举办“中国宝应荷藕节”,以荷藕为龙头,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宝应经济不断发展。

2005年,宝应县种植荷(莲)藕1.33万公顷,荷藕年产量20多万吨,年加工藕制品6万多吨,总产值5.9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余万美元。

2014年,宝应县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遍及全县乡镇,商品藕年产量突破30万吨,实现年产值10.6亿元,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荷藕产区。全县围绕荷藕食品开发的大小企业有49家。全县各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保鲜、水煮、盐渍等八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荷藕加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宝应的藕制品占日本市场的70%以上份额。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范围以《宝应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宝应荷藕”列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宝政发[2003] 34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江苏省宝应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应具备以下主要质量技术要求条件:

品种:美人红、大紫红、小雁红。

栽培:在谷雨前后,水下温度大于12℃时开始整田栽植。每亩用量600至700株,合理密植。使用人畜熟粪肥或有机专用肥。每5至7年轮休换茬1次。

水:发芽期保持5至10厘米浅水,立叶生长期随立叶生长逐渐加深至20至50厘米,结藕期应降至10至15厘米,越冬期保持5厘米浅水或土壤湿润越冬。

土壤:土层深30至40厘米,土壤肥沃,保水力强,含有机质达2.5%至4%,土壤PH6.5左右。

质量特色:宝应荷藕(宝应莲藕)鲜明特征是红色顶芽,藕皮米白色,藕肉亮白色,藕香浓郁,清甜爽脆。花香藕水分≥82%,淀粉≤8.0%;中秋藕水分≥80%,淀粉≤9.0%;红锈藕水分≥78%,淀粉≤10.0%;白锈藕水分≥78%,淀粉≤12.0%。

专用标志使用

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宝应荷藕(宝应莲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