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省 > 宣城市
安徽宣城市:府山广场,图片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安徽宣城市:宛溪河(常晓元/摄),图片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安徽宣城市:昭亭广场,图片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安徽宣城市:梅溪公园,图片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宣城市(汉语拼音:Xuān Chéng Shì;英语:Xuancheng City),中国安徽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南依黄山市,西连池州市,西北与芜湖市马鞍山市相邻,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地理坐标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总面积12340平方千米,总人口276万人(2007年)。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宣州区。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宣城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史载宣城有“五地”之称,即: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山明水秀揽胜地、文风昌盛诗人地、历代名人荟萃地。康熙六年(1667)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与合肥齐名,故有“南宣北合”之谓。市辖区宣州为多朝府治所在地。宣纸因在此集散而得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南黄山天目山相连,中部为宣郎广丘陵,北部为沿江平原。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自南向北流,属长江水系。扬之水向南流,属新安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

  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皖赣铁路、宣杭铁路交会于市区,318、205国道穿境而过,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宁(南京)宣(城)杭(州)、扬(州)绩(溪)、宣(城)铜(陵)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芜(湖)太(湖)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此外,航空运输也十分便利,宣城周边有6个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宣城候机楼和城市货站于2009年投入使用。

  宣城市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扬子鳄之乡;所辖宣州区是宣木瓜之乡、蜜枣之乡、香菇之乡、河蟹之乡;郎溪县是中国绿茶之乡;广德县、宁国市名列中国竹子之乡,同时广德县又是板栗之乡,宁国市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绿茶之乡、木梳之乡;绩溪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乡、蚕桑之乡;旌德是中国灵芝之乡、苎麻之乡。矿产种类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宣城是环太湖旅游区和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江南诗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还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旌德江村绩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内4A级景区11处。在2007年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宣城市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休闲城市”。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 邮编:242000 代码:341800 区号:0563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安徽宣城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宣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人口

  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9.6万人,常住人口255.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6‰,死亡率9.76‰,自然增长率为0.84‰,城镇化率4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历史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扩张区。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宣城一带属鄣郡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阳郡,郡治宛陵(今宣州区)。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此后宣城在大部分时间内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南北朝时期侨置州,后期州治宣城)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宁国府为宁国路,后更名为宁安府、宣城府、宣州府。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占领宣城后,复称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废道州府,省直辖县。民国21年春设宣城首席县长,11月设行政督察区,宣城为第九区,署治宣城,抗日战争期间移驻泾县。民国29年第九区改为第六区,抗战胜利后,署治移驻芜湖。

  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5县和宣城市(析宣城县城关镇置,后于1950年3月撤销)。1950年6月,宣城专区、芜当专区合并为宣城专区,专员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宁国、当涂7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地区行政公署移驻宣城。1983年6月,南陵、繁昌、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属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地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1987年,宣城县撤县建宣州市,1988年1月,绩溪、旌德2县正式划归宣城地区管辖,至此,宣城地区共辖6县1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市。1997年3月,国务院撤销宁国县建制,设立宁国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地区代管。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省政府7月5日通知)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原县级宣州市撤销,设立宣州区。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辖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区,代管省辖县级宁国市。

地理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跨北纬29°57’~31°19’、东经117°58’~119°40’。东临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临安市,南倚黄山市,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高淳县、溧阳市、宜兴市接壤。最东端在广德县新杭镇桃园村与长兴县交界处,最西端在泾县桃花潭镇菥荻村与青阳县、黄山区交界处,最南端在绩溪县临溪镇莲金山与歙县交界处,最北端在宣州区水阳镇李村与当涂、高淳交界处。市区距合肥190公里,距上海2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禄口机场11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

  境域东西长161.5公里,南北宽150公里,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居全省各市第五位,其中:山地面积1967.77平方公里,占15.9%;岗丘8202.33平方公里,占66.5%;平原1912.29平方公里,占15.5%;湖泊257.61平方公里,占2.1%。所辖县市区中,宣州区面积2620.75平方公里,郎溪县面积1104.75平方公里,广德县面积2115.95平方公里,宁国市面积2437.5平方公里,泾县面积2023.75平方公里,绩溪县面积1116.37平方公里,旌德县面积904.3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宣城市辖境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地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受地质构造控制,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5大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地交错,海拔高程一般200米~1300米;中部丘陵、岗冲起伏,高程一般15米~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圩区一般高程为7米~12米。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787.4米(位于绩溪县与歙县及浙江临安市交界处)。

气候

  宣城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日照与温度的年内变化趋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热季节。年平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16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长达8个月。梅雨是宣城市的一种重要天气现象。每年约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日数25天左右。平均梅雨量200毫米~350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一般夏季降水500毫米~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左右。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山体相对较大,气象要素随山体坡向、坡度呈现不同的分布类型和规律,从而构成立体气候景观。多种类型的地形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水系

  宣城地跨长江、钱塘江流域,包括青弋江、水阳江、新安江、太湖等主要水系。境内长江流域面积11364平方公里,其支流水阳江、青弋江遍及7县市区。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自泾县陈村入境,经泾县、南陵县、宣州区、芜湖县,在芜湖市入长江,境内干流长96公里、流域面积3428平方公里。水阳江为境内第一大河,源于天目山北麓绩溪县境内,流经宁国、宣州,从当涂贯入长江,境内干流长160.4公里、流域面积7936平方公里。境内钱塘江流域713平方公里,主要在绩溪县,其支流新安江上游部分水系发源于绩溪县南部山区。境内太湖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郎溪、广德东部。

湖泊

安徽宣城市:南漪湖风光

  境内较大湖泊有南漪湖、青龙湖及太平湖、固城湖的一部分,总面积约239平方公里。南漪湖位于宣州和郎溪交界处,又名“南湖”,面积约189平方公里。是皖南最大天然淡水湖泊,皖东南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青龙湖位于宁国市,是水阳江上游港口湾水库,面积32.8平方公里。太平湖位于泾县桃花潭镇东面,南依黄山,北邻九华山,是青弋政江上游陈村水库,水域面积88平方公里,为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泾县境内2平方公里。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和本市宣州区之间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81平方公里,宣州境内15平方公里。

土壤、植被

  宣城市土壤共划分为10个土类、23个亚类、75个土属、119个土种。红壤土类是境内最大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占全市土壤面积52%,是林、茶、桑、果的生产基地。黄壤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2.7%。黄棕壤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3.9%。紫色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8.6%。黑色石灰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5.4%。石质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2.9%。粗骨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5.6%。红粘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0.2%。潮土土类占全市土壤面积1.4%。水稻土土类是本市的主要耕地土壤,占全市土壤面积17.3%,广泛分布于平原和山丘冲、垄、畈、盆地及岗丘傍地。

  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多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常见的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或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尚保存有少数地带性植被群落。如宁国板桥乡海拔700米以下山坡,有大片常绿阔叶林分布,主要为甜槠林、苦槠林、青冈栎林等。荒山草坡各类成片草场主要分布在宣州、广德、宁国、泾县,万亩以上成片的草场有18块,多为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降雨,另外还有青弋江上游客水31.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0.86亿立方米,人均3545立方米,亩均3610立方米,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4.8269亿立方米/年,开采资源量8.3564亿立方米/年,是安徽省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水力资源储藏量53万千瓦,其中可利用35.3万千瓦。

生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4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扬子鳄、梅花鹿、黑麂、金钱豹、云豹、白鹳、白头鹤、白颈长尾雉、大鸨、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穿山甲、水獭、大灵猫、鬣羚、短尾猴、猕猴、白鹇、草鴞、猫头鹰、白冠长尾雉、鸳鸯、大鲵、虎蚊蛙、小灵猫、隼、大天鹅、小天鹅、獐、豺、金猫等;省级保护及三有动物(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种类较多,主要有:蛇、黄麂、青蛙、野猪、白鹭、猪獾、狗獾等。野生植物149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银杏、南方红豆杉、银缕梅、香果树、水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华东黄杉、香榧、羊角槭、花榈木、凹叶厚朴、金钱松、毛红椿、天竺桂、连香树、杜仲、鹅掌楸、厚朴、榉树、樟树、黄山梅等;省级珍稀树种主要有:领春木、安徽杜鹃、银鹊树、天女花、黄山木兰、天目木兰、天目木姜子、黄山花楸、南方铁杉、青钱柳、小勾儿茶、巨紫荆、三尖杉、青檀等。

矿产资源

  已发现各类矿产63种(含亚种),矿区609处,共伴生矿产地68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5种,非金属矿产45种,水气资源仅有矿泉水1种。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方解石为优势矿产。水泥用灰岩查明资源储量12亿吨,潜在资源量11.4亿吨;化工用灰岩查明资源储量1350.7万吨,潜在资源量5.5亿吨;方解石查明资源储量13502.13万吨,潜在资源量5261.5万吨。

  珍珠岩、沸石、叶蜡石、硅灰石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是境内特色矿产。珍珠岩查明资源储量334万吨,沸石查明资源储量1894.2万吨,叶蜡石查明资源储量20.4万吨,硅灰石查明资源储量210.5万吨。

  花岗岩、铜矿、金矿、钨矿是其潜力较大的矿产资源,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林业资源

  宣城市是安徽省主要集体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至2009年,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72.6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8.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5.24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44.88万公顷,经济林5.35万公顷,竹林15.02万公顷;疏林地0.24万公顷;灌木林地4.4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48万公顷;苗圃地460公顷;无立木林地0.56万公顷;宜林地0.56万公顷;辅助生产林地758公顷。全市现有活立木总蓄积量26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4.9%,林木绿化率为57.9%。全市7县市区中,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60%。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安徽宣城市:扬子鳄湖自然保护区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位于宣城市南郊,距离市区仅3公里。中国鳄鱼湖始建于1979年,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333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一处岗峦起伏的丘陵,境内有高大乔木和灌木丛林,泽边草丛荆棘,植被覆盖良好。沟壑、池塘、山洼、水库贯串其间,连成水网,是一处适宜扬子鳄栖息繁衍的理想生态环境。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已生存了2.3亿年,有“活化石”之称。经过20年的人工饲养繁殖,扬子鳄数量由当初野生收集到的140余条,增加到1万余条,并具备年繁殖1500条的能力,扬子鳄已渡过“濒危线”。 名 胜旅游213

  中国鳄鱼湖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科研基地,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观光胜地。自1987年以来,先后开辟了熊池、猴岛、鹿园、竹楼、跑马场、垂钓区、鳄鱼表演、儿童乐园等20多个景点。展览厅运用声光手段对旅游观光者进行生态、环保等科普知识和美学教育。中国鳄鱼湖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为基调,以扬子鳄为龙头景点,多种珍稀动物为观赏主体的公园式旅游格局。

经济

  2012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5.1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0.7亿元,增长1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9636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2:52.1:32.7变化为14.7:52.2:33.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上年的43.9%提高到44.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0%,涨幅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1.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

农业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230.1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48.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1.0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1.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6.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30.4万吨,增长5.1%。油料产量11.9万吨,增长5.4%。棉花产量1.2万吨,下降10.1%。烟叶产量1.4万吨,增长15.9%。茶叶产量2.9万吨,增长10.8%。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54.7万头,比上年增长1.6%;全年生猪出栏101.76万头,增长2.3%。全年肉类总产量20.9万吨,比上年增长4.2%。禽蛋产量5.1万吨,增长3.0%。奶类产量635吨,下降2.3%。全年水产品产量10.5万吨,增长3.6%。

  2012年,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7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1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34家。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为96个、121个和59个。

  2012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达到5.9万台,增长5.0%,联合收割机达到3858台,增长8.6%;全年农村用电量100252万千瓦小时,增长14.4%;化肥施用量(折纯)14.0万吨,下降1.8%。

工业和建筑业

  201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59户。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0.3%和16.0%,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4.3:75.7变化为25.1:74.9。全市共有9个行业的增加值过十亿元,共达22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6.4%,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最大,达47.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中,分所有制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4.2%;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10.9%;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下降4.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22.8亿元,同比增长16.0%,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增长20.3%。

  2012年,全市重点监控的80余种产品中,六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商品混凝土增长36%,铸钢件增长9.7%,人造板增长66.7%,塑料制品增长23.5%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实现利润总额81.2亿元,比上年下降16.1%;产成品库存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65.1,比上年回落69.6个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1.3亿元,比上年增长9.0%。资质内建筑企业利税总额5.9亿元,增长26.6%。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面积103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竣工面积42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5.3亿元,同比增长26.7%。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206.3亿元,增长45.9%。民间投资567.2亿元,增长14.1%。

  从三次产业看。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2%。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15.8%,其中制造业增长12.2%。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13.7%。三产中的金融业增长192.3%,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93.1%,教育业增长30.4%。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8.8亿元,同比增长35.5%。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6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商品房屋销售额113.6亿元,同比增长4.1%。2012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年计划开工14662套,全年实际开工15297套。

  从重点项目看,2012年全市计划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41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2个,5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74.2亿元,同比增长151.6%。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7个,如:安徽华明飞彩年产30万辆低速汽车专用车项目、宣城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期)、恩龙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安徽和合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宁宣杭高速宁国至千秋关段等。

国内贸易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分销售地区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5.9亿元,增长16.1%。销售额按行业分,实现批发业销售额223.2亿元,增长21.5%;实现零售业销售额304.2亿元,增长22.0%;实现住宿业销售额9.9亿元,增长22.8%;实现餐饮业销售46.8亿元,增长22.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114.0亿元,增长30.0%,其中,汽车类增长37.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2%,中西药品类增长40.0%,日用品类增长49.5%,服装、鞋帽类增长28.6%,粮油、食品类增长24.0%。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54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出口120227万美元,增长40.7%;进口15256万美元,增长8.3%。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13.3%和40.7%。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4.8%,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15.3%,电容器出口增长42.7%,塑料及橡胶件出口增长43.0%,纺织品出口增长44.6%,广义农产品出口增长23.1%。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6268万美元,下降30.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亿美元,增长39.9%。全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4家,协议对外投资10277万美元。

  全年接待旅游入境者61821人次,增长56.5%,其中接待外国人37092人次,增长49.7%;接待国内旅游者1328万人次,增长48.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0.3亿元,增长53.6%,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98万美元,增长24.3%。全年新增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全市A级景区数达到42家。

交通和邮电

  2012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81.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3%,公路客运周转量42.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完成内河港口吞吐量140.3万吨,增长27.0%。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4.9万辆,增长5.6%,其中2012年新注册2.8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1.7万辆,增长12.0%,其中私人轿车8.5万辆,增长29.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6亿元。年末固定电话5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4.8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42.1万户,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8万户。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37.6亿元,比上年增收19.0亿元,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9亿元,比上年增收18.5亿元,增长27.2%,其中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1.1亿元,增长0.5%;营业税完成20.2亿元,增长15.7%;企业所得税完成3.9亿元,增长3.9%;个人所得税完成1.2亿元,下降0.8%。全市财政支出178.4亿元,比上年增加36.7亿元,增长25.9%,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9.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8.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1.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1.1%,城乡社区事务完成支出增长42.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8.0%,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8.6%。

  2012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8.8亿元,增长19.6%,余额比年初增加132.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465.9亿元,增长20.0%,比年初增加77.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92.7亿元,同比增长23.0%,余额比年初增加110.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为248.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9.5亿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7.13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54亿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9亿元,意外伤害险收入0.35亿元,健康险收入0.95亿元,赔款和给付支出3.71亿元,其中财产险支出3.36亿元,人身险0.35亿元。

交通

公路

  沪渝高速公路(G50)、205 国道、318 国道、铜南宣高速、宁宣杭高速等,在建的有芜雁高速、扬绩高速。

  318国家一级公路(上海到拉萨),其中宣城到上海全长300公里;

  205国家一级公路(山海关到深圳),其中宣城到南京、黄山全长均为300公里;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G50(上海到重庆),其中宣城至上海全长260公里;

  在未来几年内,将建成宣城到黄山、宣城到杭州、宣城到合肥及南京至高淳公路宣城段等六条高速公路。

铁路

  皖赣铁路、宣杭铁路,在建的有合福高铁、皖赣新线、商杭客运专线以及规划中的铜南宣铁路。

  南北向的皖赣铁路(安徽芜湖到江西贵溪)和东西向的宣杭铁路(宣城到杭州)在此交汇,北上可接京九线和陇海线,南下可至杭州、宁波、厦门,正在建设中的合福高铁,即将建设的商杭铁路客运专线穿境而过。

机场

  距离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96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272公里,上海浦东机场321公里,杭州萧山机场200公里,黄山机场19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约154.6公里。

口岸

  距上海吴松港口310公里;距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80公里。

名优特产

  • 徽墨 系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王圭父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奚氏父子制成的墨具有“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之妙。南唐后主李煜十分常识,特召奚廷王圭担任墨务实官,并赐“国姓”为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王圭成了古今制墨的宗师。李墨素有其纹如犀,写千幅纸不耗三分的美评。因此,后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他的地球墨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并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状。
  • 宣笔 据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路过中山地区(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中山地区,即现在宣州区、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具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特别是宣笔中的兔毫(即紫毫)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元时,由于战乱所及,宣笔生产日趋衰落,逐渐由浙江生产的湖笔所代替,建国后,宣笔生产获得了新生。
  • 宣纸 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 旌德灵芝 产于旌德,旌德是中国首个获“中国灵芝之乡”命名的县。
  • 小香榧 香榧果食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 泾县木梳 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统手工制梳工艺,高温高压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技术精制而成。其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
  • 鸭脚包 采用特殊腌制的鸭脚,每个鸭脚的中间裹以特殊腌制的鸭心,外面用特殊腌制的鸭肠缠绕。蒸熟后香气四溢,咬起来筋斗而生津。其特殊的工艺和上佳的口味令其远近闻名。
  • 天山真香 产于旌德县庙首镇祥云村天山。茶园分布在海拔700多米的深山峡谷中,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兰花杂生其间。1992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银奖;1997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一等奖,并在北京首届名茶拍卖会上,被评为中国首批6个极品名茶之一。
  • 金山时雨 主产绩溪上庄镇金山一带的条形炒青绿茶。研制于清末,后失传。1978年恢复生产,因形似珍眉,细若“雨丝”而得名。1988年获国家部优产品奖,继而获茶博会银奖。并经国家茶叶质检中心鉴定,符合规格要求,属无公害天然有机绿色饮料。
  • 野兰香 产于宁国市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在北京97中国国际茶技术及茶文化交流会暨97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上,野兰香茶被评为国际新名茶,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颁布的金奖。此外,野兰香茶还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 黄花云尖 产于宁国市青龙乡的黄花山等地,并以黄花山名之,故称黄花云尖。始制于1983年。1985年全省30多个样茶评比时名列前茅。同年在全国优质名茶评选上,被评为全国11种名茶之一,综合评价是“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荣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和奖杯。
  • 太极云毫 产于广德县。久负盛名,190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广德云雾”茶,曾获国际金牌大奖。1989年经专家考证,为恢复历史名茶,“广德云雾”茶,更名为“太极云毫”,被评为省级名茶。
  • 瑞草魁 产于郎溪县鸦山,又名鸦山茶,因其品种奇特,叶脉横生,故又称“横纹”茶。是安徽省最早载入史册的名茶之一,唐代已作为贡品。明代以后,因遭战乱制作工艺失传,1982年恢复生产,1986年7月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等鉴定后,认为“瑞草魁”茶叶堪称茶中珍品。1987年“瑞草魁”被评为省优名茶。
  • 涌溪火青 起始于明末清初,产于泾县榔桥镇的高山密林区。采摘要求“两叶一心,朵朵明净”,制作工艺考究。成茶外形呈颗粒状,紧密细润,墨绿鲜嫩,银毫显露。冲泡后枝叶舒展,色泽嫩绿,有“头开香,二开甜,三开浓,四开五开不减味”的特点。1987年获部颁优质产品奖,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
安徽宣城市名产:笄山笋,产于广德
安徽宣城市名产:宣木瓜
安徽宣城市名产:南湖银鱼
安徽宣城市名产:琴鱼
  • 笄山笋 产于广德。笄山在芦湖风景区内,土质肥沃,土层较厚,故所产竹笋,壳薄肉厚,质嫩脆甜,而且个大兜小,通身金黄,外型十分美观。用笄山笋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内外。
  • 汀溪兰香 产于泾县汀溪,是在原有的汀溪提魁基础上,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精致而成的系列茶,其色、形、味别有特色,并具有特殊的兰花香味。已连续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 工艺折扇 
  • 宣木瓜 产于宣州区的水东、孙埠、新田、周王、溪口、金坝等乡镇,泾县、宁国也有少量生产。《本草纲目》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故有宣木瓜之称。宣州区种植的宣木瓜,已有1500 余年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已定为“贡品”。
  • 南湖蟹 产于南漪湖、水阳江及郎川河水域,具有个体大、蟹黄多、肉味鲜,营养丰富等特点。尤以南漪湖被列为全省八大水产基地之一,引进“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1987年已试产成功 。
  • 南湖银鱼 产于南漪湖,晶莹透明,肉细骨软,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可以鳝食、炒食或烧汤。以烧汤为上乘,味鲜而不腥,汤浓而不浊,肉肥而不腻,为淡鱼中的珍品。南湖银鱼,每年7月上旬开捕,年产量10-25万公斤。大宗产品均加工成干货,有“油条”和“汛条”两种,以“油条”为佳,畅销国内外市场。
  • 琴鱼 产于泾县的琴溪河,并因此而得名,远在唐、宋时已是名贵珍奇的特产。琴鱼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前后捕捞,鱼长不盈寸,龙鳍果腹,鳞呈银白。琴鱼经过制作成鱼干,鲜美多味,细嫩酥脆,色泽明洁,不焦不黯,作汤或做饮茶佐料,都别有风味,如果置数尾于茶杯中,鳍乍尾曲,睁眼张口,背脊向上,鱼肚朝下,宛若鱼在水中蝶咏,栩栩如生,堪称奇观。
  • 猕猴桃 产于宁国市的东岸、霞西、胡乐和泾县的汀溪、爱民、蔡村,苏红、黄田等地。近年来广德、泾县试验人工育苗栽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由国家投资兴建了猕猴桃生产基地。
  • 山核桃 产于宁国市的南极乡及庄村、洪门、大龙等11个乡的50多个村。宁国山核桃有厚壳、薄壳两种,以颗粒大、桃仁肥厚,含油量高的薄壳品种为优。加工后的山核桃,味美可口,具有补血养气、润肺化痰、润肠通便、治虚寒、消咳喘等功效,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果品,远销到港、澳地区。
  • 大红袍板栗 产于广德县的新杭乡、砖桥乡和流洞镇一带,以金鸡笼村的产品最著名。产品独具风味,结实饱满,粒大均匀,色泽鲜艳,果味甘甜,糯性强,耐贮藏。金鸡笼村的板栗,系清代贡品,据传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这又大又圆,红得发亮的板栗时,爱不释手,并指着管押运的官员说:“这栗子比你的大红袍还要亮”,这就是“大红袍”板栗得名的由来。宁国市也盛产板栗,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津河西岸,以沙埠、三元为中心,包括桥头、狮桥等20多个乡,有10 多个品种,以“特早”、“二新早”、“软刺早”、“三元大红袍”、“九月寒”为最佳,产品畅销国内外。
  • 水东蜜枣 产于宣州区水东镇,附近的孙埠、杨林、宁国市的汪溪 、港口、太平等乡镇也有出产。这一带种植枣树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所产尖、圆两种枣子,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甜脆、制作蜜枣的历史也有一百余年。水东蜜枣外形扁平,晶亮透明,金丝细缕,色似琥珀,故又名之“金丝琥珀枣”。水东蜜枣分为五级,其中特制“天香无核蜜枣”最名贵。此外,郎溪县的凌笪、岗南、涛城和广德县的下寺等乡镇,也出产蜜枣。
  • 敬亭绿雪 产于宣城敬亭山麓,该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已颇负盛名。其形如雀舌,色泽翠绿身披白毫,冲泡后汤清色碧,香郁甘甜,片片匀净,犹如绿雾结顶,雪片纷飞,故名之日“敬亭绿雪”。明末清初,因遭战火破坏,敬亭绿雪采制失传,中断了生产。1972年始着手挖掘传统工艺,1978年恢复生产。1979年被列为全省名茶,1983年获国家外经部荣誉证书,为出口名茶之一,1987年又被评为省优名茶。

文化

  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历史上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游览、歌咏,其中,李白7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现存诗篇达43首。范晔任宣城太守期间,撰成了《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宣城还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是梅尧臣、梅文鼎、胡雪岩、胡开文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培育了胡适、王稼祥等曾影响或左右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的出类拔萃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恽代英、肖楚女等在此战斗过,向阳、王金林等一大批先烈为革命为人民在宣城洒下了他们的鲜血,成为永远的丰碑。

地方戏曲

  皖南花鼓戏 原名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清同治年间,湖北、河南移民大量迁入皖南,带来湖北花鼓调与河南的地方戏曲在民间流传。后这两种民间艺术与皖南民间歌舞融汇,并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地方剧种。该剧种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皖南花鼓戏的剧目中,喜剧占多数,尤其是生活小戏的喜剧色彩更浓厚,塑造了各种风趣、勤劳、善良的喜剧人物。传统剧目原有147个,其中大戏43个、小戏104个。解放后,挖掘、整理、汇编成集的有大戏37个、小戏84个。1982年,宣城地区文化局创作小戏《春嫂》到省里汇演,获评全省最好小戏之一;随后在北京向党的十二大代表汇报演出。1987年,皖南花鼓戏《姐妹皇后》在中央和省电视台热播,掀起了皖南花鼓戏的又一次高潮。1990年,创作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编历史剧《羯鼓惊天》,并受国家民委邀请晋京汇报演出。1996年,新编皖南花鼓戏现代戏《老板娘》获省第六届艺术节一等奖,同年,该戏入选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随着社会发展,受各种现代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影响,作为特定区域的地方剧种,皖南花鼓戏生存空间受到挤压。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皖南花鼓戏,支持皖南花鼓戏剧团建设,创作编排了《送瓜苗》、《王婆卖瓜》等花鼓戏小戏。2004年,《送瓜苗》荣获第11届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两位艺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专门艺术学校挂牌成立。

  徽戏 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传入徽州。曲调除徽、昆外,主要乱弹,夹杂皮簧。每逢民间节日,当地都有徽班演戏。久之,村中一些青年与知识人士都学会唱徽戏。清代后期农村出现“吹唱班”,为宗祠祭祀与户家婚嫁喜庆吹打清唱。伏岭“童子班”演员自五、六岁即去看排练,六、七岁上台跑龙套,进而当配角,到十三四岁演技出众的当选主角,过了15岁就不参演了。清末民初,境内徽班演出以徽调为主,夹杂京剧成份。民国16年(1927)前后,巡演境内的徽班有庆春和、柯长春、新彩庆、新阳春等10余个,互竞技艺。1983年10月,全国徽调、皮簧学术研讨会在绩溪召开,当地艺人为会议献演了传统徽剧《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等剧目,获得文化部“老树奇花”锦旗。徽戏在绩溪民间繁衍延续不断,至今仍有一批剧本、曲谱、道具、行头存留。民间尚有许多徽剧老艺人,他们自幼学艺,至今尚能自演导演徽剧百余出;平时娱乐传艺,每逢元宵节则登台公演,至今不辍。绩溪“徽戏童子班”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皮影戏 清同治年间,随湖北、河南移民传入境内,流行于宣、郎、广等县及毗邻的苏、浙一带。皖南皮影戏是用处理过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时,由演员在幕后操作,通过灯光显影于幕上。皮影戏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工比较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丽而不艳,通体透剔,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唱腔高亢、圆润,韵味独特,加之采用渔鼓筒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乐魅力。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剧目有《封神榜》、《岳飞传》、《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40余个。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宣城广大农村地区看皮影戏早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传统风俗,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收的喜庆日子,人们都得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成为宣城地区一大民俗文化景观。

民间歌舞

  绩溪民歌、民谣 绩溪古属吴越之境,民风习俗淳朴。县民聚族而居,崇尚教育和建祠祭祖,后来,又兴起徽剧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族人都将本土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生活题材,或写成文字剧本予以演出;或编成民歌、民谣予以传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歌产生于战争年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内容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情歌、民间小调及器乐曲等,代表作有《苦媳妇》、《送郎》、《探妹》等。民谣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时政民谣和儿歌等。代表作有《接小姨》、《回娘家》等。2005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将《月亮起山一盏灯》、《送郎》、《货郎调》、《探妹》、《四季歌》、《蚕上山啰》、《庄稼汉》等7首民歌进行了录制播出,有3首收入央视编辑出版的《民歌•中国》书中。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梯畲族民歌 居住在宁国云梯畲族人,无论是传统节日、红白喜事时,还是在山间劳动和走亲访友时都要唱民歌,以歌代话,相互对答。畲族人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请歌手对歌,能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民歌曲调优美,歌词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也有开关句是三字的,后三句是七字的。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云舞 又称跑云灯,流行在郎溪县姚村乡石佛山周围的几个自然村。由于石佛山庙宇耸立,敬佛香客甚多,且山峰海拔353米,常年云雾缭绕。于是,当地百姓在求雨时,就用竹片和硬纸做成云朵状,有手持云朵片,仰望天空布满的彩云,有手持香盘,跪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降大雨时,人们追逐蹦跳,嬉戏舞蹈,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经创作加工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舞狮 俗称“玩狮子”,境内流行较为普遍。常在春节、庆典活动时表演。狮头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纸糊制,绘彩描金,壮美威武,栩栩如生。狮身以动物皮披脊充作狮毛或以麻丝染彩披脊作狮毛,制成的雄狮威风凛凛。每张狮皮由二人操作,或单狮,或双狮。锣鼓声中,狮子摇头摆尾,蹦蹦跳跳,或窜桌凳,或滚绣球,气氛欢快热烈。结束时,狮子腾空而降,昂首摇尾,绕场欢呼。此时,围观者竞相燃鞭助兴。

  舞“犭回” 古时纹川(绩溪伏岭村),相传每年冬季,皆有恶兽肆虐村庄,村人无以安宁。南宁年间,村人为镇恶兽“石狮火虎”行恶,故请法师绘制“犭回”的画图挂在各民宅堂前镇恶驱邪。此后村内人丁平安,六畜兴旺。于是,村人将“犭回”视作吉祥物,后为伏岭的图腾。明朝中叶嘉靖年间,伏岭村人于元宵节舞“犭回”镇邪保安。“犭回”身用麻布制成,类狮,两健男披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火狮舞 “火狮”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源于明代,流行于绩溪岭北。它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形象逼真,狮身内点燃蜡烛,通体明亮。两位舞狮人行鸭步,撑狮身底端的木柄表演。玩狮人持火把,不时地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火狮”踩着锣鼓点和唢呐奏的曲牌表演各种狮舞动作。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手龙舞 相传南宋中期起源并流传于绩溪。古时,当地农民为纪念晋朝小太子(因战乱隐居绩溪,繁衍子孙,后归朝登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家家包粽子祭祀,农家孩童扎制小龙集聚嬉舞,故称“手龙舞”。“手龙舞”形式独特,风格别具。玩舞时,时而翻滚,时而腾跃,时而盘绕。其场面生动而美观,具有颇高的寓意与观赏性。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传统工艺

  宣笔制作工艺 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始于秦代,主产于泾县。到唐代,制笔业发展迅速,当时的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因泾县时属宣州府管辖,故所产毛笔称之为宣笔。唐天宝二年(743)宣笔被列为贡品。宋代宣笔制作工艺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宋代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宋末元初,朝廷偏安,战乱频繁,宣笔生产日渐式微。部分宣城技工逃难到徽州以及江、浙等地,加入刚刚兴起的湖笔制造,推动了湖笔的迅速崛起。但皖南各地的宣笔生产仍在继续,只是因外传受阻,鲜为人知。直到明清时期,宣笔逐渐恢复大规模生产,技艺重新得到广泛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当地失散的宣笔老艺人,先后组建了泾县宣笔厂、宣州宣笔厂等几十家宣笔企业,年产各种类宣笔150万支,所产宣笔先后获得省、部优产品称号和“国之宝”称号。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6大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宣笔具有尖、圆、齐、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制作工艺 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奚廷珪父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它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1915年,他的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并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宣城绩溪为中心的徽墨生产基地。

  宣纸制作工艺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宣纸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沙田稻草,经过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制作技艺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宣纸制作技艺登上了北京奥运会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宣纸的微妙和神奇。

  宣酒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 源于唐代纪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762)纪叟仙逝,李白哀作《哭宣城善酿纪叟》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宋末元初,纪氏传统酿造经验在传统黄酒的基础上发展为烧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生产工艺。采用产自江南的优质籼米、糯米、小麦、高粱等为原料,酒体晶莹剔透,酒香醇和清冽。其技艺的核心为小曲培菌、大曲续糟、小窖发酵、香醅串蒸,是我国江南地区一项独特的酿造技艺,也是传统手工酿造的典型代表之一。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受到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高月明、高景炎、曾祖训等高度评价,誉之为: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巧夺天工,江南一绝。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 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我国大部分一脉相承的黄酒生产酿造技艺中,皖南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以其最传统的原生酿造技艺,保留徽派文化的特色。郎溪县南丰镇,耕地、水面、山场资源充裕,是优质糯稻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当地潘氏继承了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不断吸收结合绍兴及其他地方酿造技艺精华而丰富发展。解放后,这项技艺在当地黄酒厂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运用。至今,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黄酒酿造技艺趋于成熟、独具特色。古南丰酒业有限公司支柱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自主研发的“发酵型枸杞黄酒”顺利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证。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皖南木雕 起源于版画。初期只是在版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强层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规模。皖南木雕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统手工平凿拉丝法,属皖南木雕中的一种绝技,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区别于其它木雕的最为典型的特征。手工平凿拉丝法以笔代刀,技艺奇特,令人叫绝。皖南木雕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竹编工艺 作为民间特色工艺,旌德三溪竹编远近闻名,小到竹筒筷,大至竹篮、竹筛、竹笠,无一不凝聚着编织者的辛劳和汗水。竹编要经过编织、车花、拼花、穿珠、翻簧等流程,才能最终完成一件精巧的工艺品。

  纸塑 由泾县民间艺人张学寅先生创造发明,为安徽一绝。纸塑以废纸浆糊为基本原料,经制胚、初雕、细雕、着色、上光等多道工序逐步形成。

民间习俗

  庙会 各县市区均有庙会。广德祠山庙会规模最大。相传张渤是东汉时故鄣县的治水英雄。传说他曾化作猪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广德山田。他死后,老百姓在广德县横山为他建庙祭祀,历代供奉。唐朝天宝年间,唐明皇念张渤治水有功,封其为水部员外郎,并封横山为祠山,使得祠山庙香火日盛。后来,朱元璋兵败广德,曾避难祠山庙,躲过追杀,于是加封张渤为“广德灵佑崇德祠大帝”,并诏布江南诸县遍造祠山庙,大加祭祀。在其农历二月初八生日前后三天举办的祠山庙会,成为民间节日,流行于苏浙皖3省交界一带,甚为隆重。郎溪县庙会资源丰富,既有千百年历史的梅渚镇传统庙会,又有与九华山地藏菩萨诞日同一天举行的石佛山庙会,其规模与形式,在当地都颇具影响。绩溪原属古徽州,民间风俗具有“徽文化”的代表特征。该县仁里村“花朝庙会”规模盛大,热闹非常。此外,各地还有观音会、土地会等各种形式的庙会。近年来,庙会活动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灵与展示民风民俗等游乐为主,转向以集会游览、庙市交易和商品交流为主的庙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商业、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放荷灯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千年古镇水东都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水阳江边放荷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末年,皇帝来到江南,在乘船过水阳江时,忽然江水翻涌,一条恶龙正在兴风作浪,船上众人大声呼救。岸边一位16岁的劈柴少年杨泗见状,立即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挥斧与恶龙搏斗。最终恶龙被诛,船上的人得救了,但是杨泗却因伤重沉入江底。后来皇帝追封杨泗为将军,并建庙立像,在农历六月初六杨泗生日这一天隆重纪念他。乡亲们也在这天晚上用彩纸扎成荷花型蜡芯灯,满江彩灯顺水漂流,满天焰火绽放。

  跳五猖 在郎溪县定埠、钟桥、梅渚等乡镇极为流行,而定埠镇的“跳五猖”最为出名。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庙会日,定埠镇都要表演规模盛大的古典民间舞蹈“跳五猖”,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表演中敲锣打鼓,长唢呐响彻云霄。五猖神各执双刀,上下飞舞地表演。据考,始于西周的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所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传说这五路神各自司护一方平安清泰职责。旧时还要在道路要冲地带盖有五神庙,庙内供奉着泥塑金身或木雕面具的五猖神位。五猖是青、赤、黄、白、黑五样面孔,个个威严狰狞,令人胆寒。古人缺乏科学知识,迷信人间凶祸灾难,乃妖魔兴邪,鬼魅作祟,在路上塑造了五猖神像,妖魔鬼怪就不敢入侵为害。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苗节 为绩溪地区在“芒种”节气之后,水稻栽插完毕时,由村中长老、士绅择定一个“龙”(辰)日或“虎”(寅)日举行。是日辰,在村前场坦或河滩设祭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下午日头西斜在村中巡田,旌旗开道。安苗节期间绩溪县汪村、余村等奉先祖汪华神像,抬着篾扎纸糊的汪公老爷到田间巡游,别称“汪公看稻”。户家以新麦面粉做包果当餐,谚云:“种田种得哭,享个安苗福”。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赛琼碗 是绩溪县为纪念越国公汪华举行花朝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在祠堂中举行。神像前摆着由6只长约8尺、宽4尺拼起来的大案桌,神像边顺次摆着清茶、美酒、糕点、3猪3鸡3鱼。再前是一行行琼碗,排成24行,每行12只,共288盆,都是选用大号描金画彩的景德镇瓷碗。瓷碗中盛着各类土特产、山珍海味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全猪、全鸡、全鸭的丹凤朝阳、鱼跃龙门、芙蓉香鸡等佳肴,体现徽菜特色。列展的工艺品和盆景,件件别具匠心。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花车转阁 也称秋千,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绩溪湖村、长安镇、上庄镇广为流传,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传统游艺项目,每年元宵节、中秋节举行活动。“花车”为风车形,用优质杂木制成,以五彩绸带、花朵装饰。车身以6根木柱连接底座与顶篷,两边相对的中柱中段横架木轴承载双杠木转轮。转轮十字四端悬活动彩椅,缚坐俊扮7岁左右的女童。“花车”紧随鼓乐队,巡游时由4壮汉推进花车,同时转动木轮,缓缓前行。女童手捧鲜花端坐椅上唱绩溪民歌、徽戏唱段。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绩溪湖村举行观音会“接观音”时,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抬阁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抬阁左右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4人抬行。装台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担任,根据剧情巧妙造型。抬阁造型有两层与三层之分,角色有两男两女、一男一女、两男一女、两女一男之别,由男女童扮演。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人物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两院院士

与宣城有关的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