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宿 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宿府》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府,幕府,古代将帅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宿府,即留宿幕府。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二月,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三度入蜀。六月,严武表荐(上表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幕府的参谋,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即源于此。此诗作于广德二年秋。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辞去幕府职务,离开了成都。


逐句释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清秋:秋季,特指深秋。
  幕府:军队出征,须施用帐幕,后因称将帅的府署为幕府。
  井梧:井边的梧桐树。或解: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蜡炬:蜡烛。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中听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中天月色虽好可是有谁欣赏呢。
  永夜:长夜。
  中天:半空之中。梁武帝诗:“秋月出中天。”


  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战乱不绝,亲朋音讯书信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风尘荏苒(rán),喻战乱不绝。荏苒,犹辗转。
  关塞:边关;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勉强暂借幕府栖身偷安。
  伶俜(líng pīng):飘零之意。
  十年事:指自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
  强移栖息一枝安: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勉强。


《宿府》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首句点出时令是“清秋”(深秋),地点在节度使“幕府”,环境是孤寂清“寒”。次句写在这样清寒的环境中,作者“独宿”幕府,夜不能寝,眼睁睁地看着蜡烛残。“独宿”二字是诗眼。因为杜甫家住城外草堂,离城较远,在幕府工作完毕,不便返家,只好留宿幕府,故有这种孤凄寂寞之感。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在不眠长夜之中听到的号角之声,仿佛是自言自语地在悲诉乱世的凄凉,没有人听;看到的是中天月色姣好,可有谁欣赏呢!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颈联“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作者在寂寥之中,思绪万千,想到战乱多年,诸弟音书断绝,生死不知;自己流落剑外,关山阻隔,萧条路险,要想回家真是千难万难啊。“风尘”句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听到那悲凉的的“永夜角声”,引起作者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关塞”句承“中天”句。好几年又过去了,自己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作者满怀沉重心事,说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忍受了十年飘零孤苦的生活,现在由严武相邀勉强来充当幕僚,无非是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鸟一样,暂寻 “一枝安”罢了。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这是作者的自嘲与无可奈何心境的表露。“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尾联照应首联。“一枝安”中的“一枝”,暗对首联中的“井梧”;而“栖息”亦可对“独宿”。


  全诗以“独宿”之景抒 “独宿”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年),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作者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此严武幕府秋夜直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诗之样式极矣。

  《唐诗品汇》:刘云:上、下沉着(“永夜角声”二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八句皆对,韵度不乏,非老杜不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虞伯生曰:第二联雄壮工致。当时夜深无寐独宿之情,宛然可见。唐陈彝曰:“悲自语”二字,说“角声”,妙,妙。妆点联法,在“荏苒”、“萧条”四虚字。唐孟庄曰:好不能看,方见其苦。周珽曰:孤衷幽绪,低徊慨切。

  《杜臆》:“永夜角声悲”、“中天月色好”为句,而缀以“自语”、“谁看”,此句法之奇者,乃府中不得意之语。……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连上为句法之奇。今细思之,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八句终有拙意。许印芳:八句对。八句收到“宿府”,回应首句,法律细密。晓岚以词语之工拙苛求古人,吾所不取。冯舒:三、四之高妙,亦不在于声调。

  《杜诗详注》:朱瀚曰;“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

  《杜少陵集详注》: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

  《唐诗贯珠》:此诗对起对结,而气自流走。

  《唐宋诗醇》:多少心事,于无聊中出之,字字沉郁。

  《读杜心解》:“独宿”二字,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自伤“独宿”之况也。“荏苒”、“萧条”,则从“自语”、“谁看”中追写其故。而总束之曰“伶俜十年”,见此身甘任飘蓬矣。

  《历代诗法》:写“独宿”之境,真主悲惋。令人想见其枕上踌躇,不能成寐。

  《岘佣说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令人读之烂不觉耳。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永夜”二句皆中夜不眠凄恻之景,而不明言,故佳。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6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试题精选: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参考答案: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颔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写诗人“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2分)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1分)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1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的状态,而是先写“独宿” 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B.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虽然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但是思家、忆弟之情有所舒缓。

  D. 尾联照应首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辗转流离苦闷。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答案:C(解析: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减。)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参考答案:B(“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