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8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br><br>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寻西山隐者不遇'''</span><br><br>
+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10%;">[[丘为]]</span><br><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寻西山隐者不遇'''</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丘为]]</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br>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br>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br>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br>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br>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br>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br>
+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br><br>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br>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br>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br>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br>
第14行: 第1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span><br>
+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
 
 +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一作邱为)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作者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出人意料之外,此诗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
</span><br>
 
  绝顶:山的最高峰。<br>
 
  绝顶:山的最高峰。<br>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指茅屋;指简陋的居室。茨(cí):用茅草和芦苇盖屋,也指用茅草盖的屋。<br>
+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和芦苇盖屋,也指用茅草盖的屋。<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敲门没有童仆回问声,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表明居室简陋)。</span><br>
+
 
  扣关:敲门。<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僮仆:仆人。僮(tóng):旧指未成年的仆人。<br>
+
敲门没有童仆回问声,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
</span><br>
 +
  扣关:同“叩关”,敲门。<br>
 +
  僮(tóng)仆:仆人。僮,旧指未成年的仆人。<br>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br>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br>
 +
  惟案几:只有桌案和茶几,表明居室简陋)。惟,一作“唯。”<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边。
 +
</span><br>
 +
  巾柴车:盖上了帷幔、构造简陋的车子,指隐士用的车。另解:乘车出游之意。巾,作动词用,指戴幅巾。<br>
 +
  钓秋水:到秋水边垂钓。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典。<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来得不巧(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
</span><br>
 +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我来你往而错过了相见的时间。<br>
 +
  黾勉(mǐn miǎn)空仰止:原是殷勤而来,却不得见,所以徒兴仰望之思。黾勉,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语助词。<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刚下过的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
</span><br>
 +
  新雨:刚下过的雨;也指初春的雨。<br>
 +
  松声:松涛声。<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
</span><br>
 +
  及兹:来此。<br>
 +
  契:惬意,惬合。<br>
 +
  幽绝:清幽殊绝。<br>
 +
  自足:内心满足。<br>
 +
  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荡,洗;清除。<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道理。
 +
</span><br>
 +
  清净:道家哲学,清洁纯净的意思。也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
</span><br>
 +
  待:等待。<br>
 +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br>
 +
 +
 +
[[文件:20寻西山隐者不遇12.jpg|center|thumb|400px|寻西山隐者不遇 题图]]
 +
[[文件:《寻西山隐者不遇》,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jpeg|center|thumb|400px|《寻西山隐者不遇》,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这首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此诗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
 +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
 +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
 +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正在敲门时,无人应答。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呢?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
 +
  五六句“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
 +
  七八句“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
 +
 +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
 +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道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
 +
  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
 +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
 +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边。</span><br>
 
  巾柴车:盖上了帷幔、构造简陋的车子,指隐士用的车。<br>
 
  钓秋水:到秋水边垂钓<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边。</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巾柴车:盖上了帷幔、构造简陋的车子,指隐士用的车。<br>
+
  钓秋水:到秋水边垂钓<br>
+
  
 +
  [[丘为]](约703—约798年),[[唐朝诗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初[[进士]],曾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友善。[[贞元]]年间卒,年九十六(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其诗大抵为五言,多写田园风物。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二)
  
  

2021年6月20日 (日) 04:23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一作邱为)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作者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出人意料之外,此诗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逐句释义: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绝顶:山的最高峰。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和芦苇盖屋,也指用茅草盖的屋。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敲门没有童仆回问声,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扣关:同“叩关”,敲门。
  僮(tóng)仆:仆人。僮,旧指未成年的仆人。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
  惟案几:只有桌案和茶几,表明居室简陋)。惟,一作“唯。”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边。
  巾柴车:盖上了帷幔、构造简陋的车子,指隐士用的车。另解:乘车出游之意。巾,作动词用,指戴幅巾。
  钓秋水:到秋水边垂钓。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典。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来得不巧(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我来你往而错过了相见的时间。
  黾勉(mǐn miǎn)空仰止:原是殷勤而来,却不得见,所以徒兴仰望之思。黾勉,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刚下过的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新雨:刚下过的雨;也指初春的雨。
  松声:松涛声。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及兹:来此。
  契:惬意,惬合。
  幽绝:清幽殊绝。
  自足:内心满足。
  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荡,洗;清除。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道理。
  清净:道家哲学,清洁纯净的意思。也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待:等待。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 题图
《寻西山隐者不遇》,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此诗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正在敲门时,无人应答。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呢?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道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


作者简介:

  丘为(约703—约798年),唐朝诗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友善。贞元年间卒,年九十六(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其诗大抵为五言,多写田园风物。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