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11月1日 (五) 06:35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寻隐者不遇

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zhī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

yún shēn bú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逐句释义: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树下(我)询问(隐者的)弟子,他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童子:男孩子,泛指儿童。这里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只在:就在;仍在。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不知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临时用图)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孙革所作,题为《访羊尊师》。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诗的首句写寻访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作者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腰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不仅在于简炼,而且贵在善于抒情。其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唐朝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贫寒,少时曾在瀛州(今河间)法普寺为僧,名无本,后来还俗。几次考进士都没有中。元和六年(811年),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唐文宗时做过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司仓参军等小官。后卒于普州任上,终年44岁。有诗文集《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诗格》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405首。

  贾岛的诗,精于雕琢,以清奇凄苦著名,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对他十分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