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寿县
安徽寿县:寿县古城
安徽寿县:八公山景区
安徽寿县:寿阳八景—珍珠涌泉
安徽寿县:寿县报恩寺

  寿县汉语拼音:Shòu Xiàn;英语:Shou County),中国安徽省淮南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总面积2986平方千米。总人口137万人。全县辖21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战国时的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晚期的袁术刘宋国都曾在此建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城墙。安丰塘(芍陂)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名胜古迹还有蔡侯墓、廉颇墓、楚王墓、淮南王刘安墓、宓子墓、报恩寺、清真寺、孙公祠、文庙、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等古建筑群,八蜡庙、斗鸡台、团城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

  寿县地处江淮丘陵淮北平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淠河流经寿县、霍邱两县之间,在正阳并入淮河东淝河瓦埠湖八公山入淮河;还有淠东、瓦西、瓦东等干渠、支渠构成的灌溉网。湖泊水库有瓦埠湖、安丰塘等。属季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15℃,年降水量886毫米。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特产有寿霍黑猪、皖西白鹅、淮王鱼、银鱼、瓦虾,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龙瓜子、寿州香草等。203、310省道纵贯境内,高速公路、102省道经过县境最北端。

  • 邮编:232200 代码:341521 区号:0564

行政区划

  寿县下辖21个镇,3乡,1民族乡。

  • :寿春镇、正阳关镇、保义镇、双桥镇、迎河镇、板桥镇、堰口镇、安丰镇、众兴镇、隐贤镇、三觉镇、炎刘镇、小甸镇、瓦埠镇、丰庄镇、涧沟镇、刘岗镇、双庙集镇、大顺镇、茶庵镇、安丰塘镇。
  • :张李乡、窑口乡、八公山乡。
  • 民族乡:陶店回族乡。

历史

  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古代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的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晚期的袁术、刘宋国都曾在此建都。

  在东周时先后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年,楚国组织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败后,为怕秦国报复而迁都至此,遂名“郢”。楚都城遗址位于今县城外东南角,属东关村辖区,近东津渡。城南还有楚相孙叔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该塘使用至今,现为一水库,同时也是一处名胜风景。

  秦代称寿春,为四十八郡之一——九江郡的治所。汉太祖时先后为外姓王英布和宗室淮南王的王都。淮南王刘安曾在此主持编著了《淮南子》一书,同时与其八位门客在苦求长生不老仙丹的时候发明了豆腐。今炼丹之井不在,豆腐之水尚存,城北大泉、玛瑙泉、珍珠泉水相旺盛、千年不涸,附近有“豆腐村”美誉的大泉村村民取其磨制豆腐,已成风俗,延续至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寿地古时豆腐炼制过程中的一段传说。东汉汉献帝时,袁术也在此称帝。三国曹魏晚期,这里相继发生过两次重大兵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时,前秦南侵,以寿春的八公山淝水为战场与东晋军激战,史称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面锣,对面鼓”、“草木皆兵”等典故皆出于此。

  隋唐改称寿州。当时兴起的“寿州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瓷窑,其产品兼具南北风格,颇受朝野青睐。

  宋设寿春府。这一时期,寿春的名门望族吕氏连续出现了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文彦博富弼等多位文臣宰相,为一时之盛。宋时所建的城墙保留至今,全长7417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并以具备完善的防洪功能而著称。在1991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水期间,寿春古城曾收容30万难民,将五六米多高的大水挡于城外。古城内的报恩寺、清真寺、孔庙均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明复为寿州。清末,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在此被诱捕。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

  1949年1月17日寿春解放。先后属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六安市。

  1997年,寿县面积2986平方千米,人口120.9万,辖18镇14乡:寿春镇、正阳镇、保义镇、双桥镇、迎河镇、板桥镇、堰口镇、隐贤镇、石集镇、众兴镇、三觉镇、炎刘镇、小甸镇、瓦埠镇、丰庄镇、涧沟镇、刘岗镇、双庙集镇、九龙乡、建设乡、张李乡、开荒乡、窑口乡、荆塘乡、瓦房乡、广岩乡、李山乡、大顺乡、茶庵乡、八公山乡、安丰塘乡、陶店回族乡。县政府驻寿春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112569人,其中(22个镇、10个乡):寿春镇70777人,双桥镇49963人,涧沟镇41937人,丰庄镇33005人,正阳镇16161人,迎河镇58771人,板桥镇55901人,安丰塘镇37554人,堰口镇37850人,保义镇25904人,隐贤镇38176人,杨仙镇33562人,安丰镇31558人,众兴镇41483人,茶庵镇26064人,三觉镇26844人,炎刘镇33465人,刘岗镇37448人,双庙集镇27031人,小甸镇31740人,瓦埠镇26024人,大顺镇35515人,八公山乡22173人,九龙乡37079人,建设乡37541人,张李乡42850人,开荒乡37916人,窑口乡28498人,陶店回族乡10804人,瓦房乡22039人,广岩乡23452人,李山乡25689人,寿西湖农场7795人。

  2004年,寿县将32个乡镇撤并为25个乡镇(21个镇、4个乡),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85.22平方千米扩大到109.08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原来的4.01万人增加到5.13万人。撤销九龙、建设、开荒、杨仙、瓦房、广岩和李山等7个乡镇。将九龙乡整建制并入寿春镇,镇政府驻寿春镇;将正阳镇更名为正阳关镇,建设乡整建制并入,镇政府驻新街;将开荒乡的江黄居委会和蔡岗、庙庄、马厂、塘拐、江黄、红桥。许寺、九槐、八沟、半店等11个村委会并入堰口镇,镇政府驻堰口镇;将开荒乡的大郢、后楼、安东、油坊、桥湾、开荒、董郢、张罗、老庄、朱岗、东楼、谢岗、芦桥、老套等14个村委会并入保义镇,镇政府驻保义集;将杨仙镇整建制并入安丰镇,镇政府驻安丰路;将瓦房乡整建制并入三觉镇,镇政府驻三觉寺;将广岩乡整建制并入炎刘镇,镇政府驻炎刘庙。保留双桥等17个乡镇。

  2007年11月,为确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设顺利进行,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将六安市寿县刘岗镇的红塘、柳塘、四冲3个行政村划归合肥市肥西县。这3个村总面积为17.53平方千米、人口4033人。

地理

  寿县位于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地处安徽中部淮河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

  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约15℃,年降水量886毫米。

文化

  寿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古寿春城遗址、北宋时期的古城墙、汉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明清寿州孔庙及寿县清真寺等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2个,是安徽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族属范围和文化特征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原本为江汉间小国,与江淮地区的寿县相隔千里。春秋以降,楚在南方崛起,北上中原,东进江淮,征战于江汉与淮水之间,争雄称霸,一跃成为南方大国。从楚入江淮,至迁都寿春(命曰郢),到为秦所灭,楚在江淮经营达数百年之久。纵观楚东进江淮的历史,实际上也是楚文化东渐的过程,客观的反映了先秦时期文化统一的大趋势。楚东进不仅结束了江淮之间小国林立、诸侯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推进了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其先进的文化逐步渗透并影响至这一地区,最终融合当地的淮夷文化。这一方面反映了进步的文化扬弃落后文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可看到楚在更大范围内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因素,形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从而拓宽和丰富了楚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战国晚期秦将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迫使楚东迁淮阳,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相应东移。至战国晚期后段,随着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公元前241年),寿县实际上已成为楚国东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真正高度成熟的楚文化最终沉淀于寿县。楚文化是我国古代一支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同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一起,被誉为“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区域之花”,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寿春楚文化是汉代文化的直接来源。寿春楚文化风格趋于中原文化体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自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晚期,随着寿县地区归属楚地,其文化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融的文化风格,被典型的楚文化取而代之,称之为淮夷文化的楚化,由两湖地区楚文化在寿县的发生发展与淮夷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独具风格的寿春楚文化。

  楚郢都 寿春本是蔡国最后的都城下蔡。公元前447年楚人灭蔡,其地属楚。《史记·春申君列传》载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 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在强秦的威逼下,不得不放弃陈城,再次迁都,东徙寿春,到公元前223年秦虏楚王负刍止,楚国在此建都近20年,史称“寿郢”。根据出土文物分布状况和现代高空遥感摄影分析,楚郢都当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其面积超过纪南城、临淄城、侯马晋城、曲阜鲁城、邯郸赵城及郑韩故城的规模,仅稍逊于燕下都遗址,“寿县柏家台大型战国宫殿遗址”被国家首批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值列传》中说:“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 楚怀王时,楚郢都已是商贸往来要津,《汉书·货值列传》称:“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汉书·地理志》载:“寿春、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

  安丰塘 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率民众修筑的芍陂(今安丰塘),为世界第一人工大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工程,《通志》载:“孙叔敖相楚,尝起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中国历史上这一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历经2500年而不废,至今仍在发挥着综合效益,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活着的水利史”。

  楚金币 楚金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也是世界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之一。建国前后在寿县境内陆续出土楚金币172枚,总重量达24637.1克,占全国各地出土量总和的四分之三以上,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特别是楚国的铸币制度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楚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楚青铜器是楚文化的代表,在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大府铜牛”等青铜器均为楚王的铸物。楚国青铜器的铸造,不仅在数量上为列国之冠,而且在质量上也居于上乘,工艺精湛、美观、耐腐蚀,入土两千余年而不毁,荀子赞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史学家张正明评价说:“虽则没有细巧的纹饰和镂空构件,但是操作严格,工艺精巧,而且形制不乏特色,如鼎足粗壮、鼎体雄伟等,犹存大国气派。”1933年出土于寿县李山孤堆的楚幽王墓,是在国内已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人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诸侯王墓葬,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重要的大件200件。墓中出土的文物大多流失于瑞典、台湾等地,小部分征集的文物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楚大鼎为该馆镇馆之宝,通高113厘米,重约400公斤,仅次于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鼎,是我国现存自周代以来最大的铜鼎。此鼎形体高大,巍然壮观,造型奇特,纹饰精美,铸造技艺精湛,刻铭书体劲秀,堪称楚器中的精品,标志着当时的青铜铸造技艺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世研究楚国君主葬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地域文化

  寿春楚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华夏文化的影响很大,尚东、尚赤、尚左、崇巫、念祖、爱国、忠君等观念根深蒂固,对当今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寿春楚文化凝聚成的尚德务实、崇文重教、和谐包容、开拓创新等文化特征,已提炼成“团结奋进、弘古创新”的寿县精神。汉淮南王刘安欲求长生不老之术,率八公登临北山造炉炼丹,发明美味佳肴豆腐。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寿县理所当然成为中国豆腐的发祥地。寿地形胜,古为“江东之屏藩,中原之咽喉”,“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故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符坚90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已列入美国西典军校军事教材。寿州窑为唐代名窑之一,当时在全国位居第六,陆羽《茶经》中将寿州窑生产的碗列于洪窑产品之上,称“寿州窑瓷黄”,产品因淝淮交通之便遍及南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寿春是中国众多成语典故的发源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围棋赌墅”、“赵匡胤困南塘”等成语典故均出自这里,脍炙人口,国人皆知,“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

文学艺术

  楚文字是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夏商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不断创造、简化和补充,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秦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规范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楚音乐在整个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器乐艺术,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楚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开源拓流的伟大贡献和泽被千载的深远影响。楚人的文学艺术汇入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文化,成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和基石。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著的《淮南子》,极力描绘宇宙万物的形态,叙述往古的传说,写下了许多对宇宙和事物的认识,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知识,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民俗和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惊人的贡献。《天文训》、《万毕术》中对“二十八宿”、“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阳燧取火”、“豆腐之法”等方面的记载,对当今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大旨本道德,而纵横蔓延,多所旁涉”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李白、王安石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在寿春大地上留下足迹和身影,写出了大量吟诵寿春美景的诗赋词联。寿春自淮南王刘安后,文人代出,论著颇丰,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南宋诗人吕本中,明代昆曲创始人张野塘,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间剧作家黄吉安、理论家高语罕等。寿县属有“怀诗寿字桐文章”之说,“寿字”被誉为凤阳府“三绝”之一,书画之风极盛,自明清以来,已涌现出近百名著名书画金石家,在中国书画金石艺术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建国后,寿县全面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研究,繁荣文艺创作,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翻译家、理论家、书画家,如张锲、金大漠、李逸生、朱海观、梅岱、金克木、邵荣芬、司徒越等,他们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有的还出版了多部专著。

  • 淮词 流行于寿县淮淠(淮河、淠河)平原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产生和发展于沿淮地区故名。又称淮调。淮词演唱形式多为座场演唱,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人主唱,一人帮腔(或对唱),两人伴奏。淮词的伴奏乐器为二胡和四胡。演唱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劳作倾诉类、爱情婚姻类和世情风物类。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组成。旋律委婉曲折,音域跨度不大。唱词语言结构灵活,地方特色浓厚,“啊”、“哎”、“哟”、“你小”等虚词运用较多。
  • 寿州吹打乐 唢呐吹奏在寿县是十分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早在明清时期,它就是社火、灯会、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音色不但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而且随着演奏技巧的运用,还具有柔美低婉的表现力。 传统的唢呐吹奏乐曲,有《雁落沙滩》、《到春来》、《朝天子》、《赶驴》、《一枝花》、《抬花轿》等等。
  • 花鼓灯 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1946年在本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花鼓灯的演出分大花场、小花场两种形式。花鼓灯表演有空场表演,也有边走边演的,行进表演的形式一般都在城市和集镇大街小巷流动表演。
  • 八公山花鼓灯 八公山花鼓灯歌舞艺术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结合得十分和谐。舞蹈以打击乐伴奏。伴奏乐器是打击乐,有大锣、花鼓(大腰鼓)、大钹、小钹、小手锣,被称为“坐场锣鼓”。锣鼓的轻重缓急,收刹延续,不但对演员的感情变化起着烘托、辅助作用,而且对集体舞蹈演员的表演,起着指挥的作用。这种烘托气氛,配合默契的现象,被称作“半台锣鼓半台戏”。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十八番》、《凤凰三点头》、《长流水》、《兔子抓窝》等。
  • 寿州锣鼓 寿州锣鼓队的演奏乐谱,是综合了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等锣鼓谱的精华并加以改编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
  • 插花灯 又名插灯,是寿州城乡春季举办各类灯会的一种,是用挂有花灯的小竹杆插在平坦的地面上,再用绳子连起来摆出一个很大的迷宫阵式,供人们顺着路线观灯、跑灯的特有的灯会娱乐形式。
  • 棚架焰火 寿县的焰火不同于一般的礼花。它除了有坐地喷射和空中炸散的那些品种以外,还有以棚架燃放的一种。棚架焰火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土硝、硫磺和铁屑粉,焰火架(所有表现景物形象的骨架)是毛竹。焰火的色彩,根据原料里掺和镁、钠、铜、锂、钡等金属粉末的不同而变化。焰火架的制作工艺很考究,集扎纸艺术和制爆技术于一体。把配制好的药料用棉皮纸包裹成条,根据不同需要,扎成千姿百态的景物造型,然后捆扎上架。架的高度,因其表现对象不同而不同。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二十米。长期以来,烟花艺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许许多多形象生动的作品,如“金盆闹月”、“葡萄满园”、“鹦哥跳架”、“猴子捅马蜂窝”、“鸟唱花开”、“百鸟闹林”、“猴子戏水”等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创作出特定内容的作品出来。
  • 抬阁 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它集造型、彩扎、杂技、戏剧艺术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因由人抬着表演,故称抬阁。于清光绪末年在县城出现。流行于县城、正阳关一带。一般只在大型的灯会和庙会上进行表演。建国前,抬阁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们以抬阁的大小而分为大架和小架两种。均为长方形。每一架抬阁需用8—16人抬着表演,抬阁的人身着彩衣,在乐曲的伴奏下缓慢前进,抬阁上的小演员们,根据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节,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抬阁后面紧跟着吹打班,笙、箫、笛、管演奏出各类乐曲。抬阁上面表演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 肘阁 寿县民间灯会的又一种独特形式。灯具主要由钢铁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并分为一、二、三棚三种,由一人顶着表演,使灯具高耸空中,名曰肘阁。在光绪年间,寿县就有了肘阁活动,清末民初在县城和正阳关一带十分盛行。因玩肘阁一类的灯(包括抬阁、穿心阁)耗资较大,故而建国后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举行这类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类灯会被视为“四旧”而禁止。肘阁的表演难度是很大的。顶肘阁都既要身强体壮,又要能够把握力的重心和力的平衡。在肘阁架上表演的演员,要求年龄小,身体轻,不然压力太大顶肘阁者就受不了。在表演时每一架肘阁一般由8—10人组成。顶肘阁者两人(一人一顶,一人预备替换),肘阁架上的小演员最多不超过4人,其余的人则手持木杈跟在肘阁的周围,以防演员不测。肘阁架上的演员均是四、五岁小孩,他(她)们身着戏,扮演烃剧中的各类人物,小演员在肘阁架子上或站,或仰、或卧,而实际上是坐在芯子上或用布带绑扎在芯子上,然后装一支假腿和假手,假腿和假手随着行进而随意摇摆,显得非常逼真,在肘阁架上演员根据不同剧情,做出各种造型来。

物产

  • 寿州羊头肉 以其酥而鲜嫩、不膻不腻、清香爽口而广受食者的称道。制作羊头肉的原料,是新宰的鲜羊头,经过去毛、清洗、煮、闷、去骨、压扁、冷却等等工序,才能成为一个个扁圆形的成品。此地的羊头肉不同于北方的白水羊头肉,它是一种凉拌食品。食用之前,用快刀将扁圆形固体的肉饼切成薄片,置于盘中,另将香油、酱油,葱花、胡椒、辣椒末制成调料,食用时,将羊肉薄片蘸着调料即可。佐餐、佐酒最佳。
  • 八公山豆腐 寿县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故豆腐文化底蕴深厚,豆腐制作、加工、烹饪均有绝招,豆腐菜肴甚多,不仅制作精美、赏心悦目,吃起来味美溢香。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安徽寿县:八公山紫金砚
  • 八公山紫金砚 据传女娲补天所炼的五色石,就留在了八公山上,因石体多呈紫色,故称作紫金石,八公山也因此被称作紫金山。八公山紫金砚乃历史名砚。北宋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专家推测,八公山产紫金砚,始于汉,盛于唐。由于八公山位居寿州,八公山紫金砚又被称作寿州紫金砚。
  • 郝圩酥梨 产于八公山下郝圩村一带。原系淮北砀山品种,栽植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八公山下的郝圩、张管一带山体坡度小,且面临淮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形成了宜于果树生长的独特生态小气候,使砀山梨的优良品质得到大大提高。八公山酥梨呈圆形,皮黄,有蜡质光泽,果肉白色,其主要特点是:皮薄肉嫩,色正形俏,食之无渣,酥脆爽口,味甜多汁,弹指皮破。
安徽寿县:寿州香草
  • 寿州香草 在寿县报恩寺东边的一块土地上生长着一种能散发馥郁芳香的植物,就是寿州香草。这种香草很奇特,如果异地种植,虽也长枝叶,但无香味了,植径也由空心变成实心了。寿州香草是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一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节,每年九月下种,第二年四月收割,满城飘香。端午佳节,家家户户用干香草剪碎缝制造型各异的香荷包,以怯臭、驱虫、避汗气。
  • 寿县板桥草席 产于板桥镇一带。板桥草席的发展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初。
  • 寿柴胡 八公山所产柴胡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清光绪十六年编撰的《寿州志•食货志•物产•药类》录其特点:“茎叶肥大而嫩,繁衍茂盛。”外省外地柴胡的花期,一般在农历6—8月,而八公山柴胡的花期要比外地提前一个月左右。从药效上看,在每年清明节稍后,采摘的茎叶最佳,开花时所采之“花胡”次之。八公山柴胡因药效高、质地好,被称为“寿柴胡”。
  • 大救驾 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味糕点。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时,命大将赵匡胤率兵首先攻打南唐重镇寿春(即今寿县)。寿春守将刘仁赡率兵坚守城池,使周军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最后,赵匡胤亲冒矢石,奋勇攻城,终于攻进城去,但他本人却因疲劳过度,精神不振,不思饮食。而城中粮食早已消耗殆尽,城内百姓断粮缺草,周军士兵更无供应。军内厨师找不到什么好吃的东西给赵将军,勉强搞来一些面粉、白糖、食油,凑合做成糕饼送去。没有想到赵将军吃了这糕饼,食欲大振,连声称好。后来赵匡胤做了大宋开国皇帝,曾偶尔与大臣们谈起此事,并且念念不忘地说:“好饼,好饼!真是救了朕的驾也!”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糕饼取名叫做“大救驾”了。此后,糕点师傅依据当年军旅厨师的制作方法,用面粉、白糖、猪油,再加以桂花、青红丝等几十种辅料,制作出了真正的大救驾。这种扁圆状的糕点,是用油酥出来的,形成了内外几十层酥脆的薄皮,内陷中还有冰糖、菊脯核桃仁等衬料,吃起来,脆而不硬,油而不腻,清香爽口。
  • 寿州粉皮 薄如蝉翼,均匀光亮,轻似纸张,却有适度的筋力。食用前用冷水软化就可热炒、配菜、配火锅、烧汤等。寿州绿豆粉皮以优质绿豆为原料,具有保健功用。
  • 粉褶子 是本地较有影响的、平民型的传统食品。用绿豆磨成粉,调成糊状,在锅里摊成薄饼。再把薄饼切成许多菱形小块,放在箔席上晒干,然后放在瓦罐里保存起来。由于菱形小薄饼被晒干以后呈弯曲的褶皱状,这东西就被称作“粉褶子”。

旅游

  • 安丰塘 位于安徽寿县县城以南约三十公里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堤周长约二十五公里,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七万公顷。安丰塘古名芍陂,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安徽寿县:八公山
  • 八公山 历史上有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寿春山之称,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与寿县古城交界处,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山虽不高峻,但峰峦起伏,谷幽林茂,景色宜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其山势绵延,一脉四十峰,处处景致迷人。八公山“蓄圣表仙”,瑰丽神奇。被誉为“八公仙境”、“峻极之山”。古人赞道:“八公草木晚离离,仿佛成人似设奇。老气逼云含雾雨,空青拔地镇淮夷”。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八公山风景区自2001年以来,先后挂牌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
  • 寿县报恩寺 位于安徽寿县城内东北隅,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代,初名崇教禅院、东禅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寿阳八景

安徽寿县:寿阳八景—寿阳烟雨
安徽寿县:寿阳八景—茅仙古洞
安徽寿县:寿阳八景—硖石晴岚

  寿阳烟雨 寿阳襟江带河,青山列屏,淝水绕城。泊岸柳舞,枝头莺鸣。东郭之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锦鳞戏波。早春二月,平野烟起,长空线落,雨潇潇雾霭霭。登百雉之楼,锦册漫览,雅曲轻弹。俯看街衢巷陌,碧瓦滴翠,飞阁流丹。店旐舖幌,临街参差,斜风细雨,熙来攘往。骋目淝陵,山色空濛;佳气扶舆,萃于一脉。烟雨山水城,千载名都,万钟风情。“几回凭眺难收拾,仿佛王维画里诗”,“楚山重叠矗淮濆,堪与王维立画勋”。先贤在烟雨寿阳留下了他们游历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隽永诗章。

  西湖晚照 金乌西坠,远山透紫,岸柳披红,“微风万倾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苍苍蒹葭,白鸟一行。西湖之上,渔歌互答;汀洲侧畔,牧笛弄晚。极浦钓翁把杆凝神,已是境界中人;夕阳影乱,却是野樵荷担归来。宿鸟西飞,衔去斜晖一缕;清风拂过,送来楼头轻歌。暮色渐至,婀娜西湖,辉映出古城万家灯火。

  东津晓月 东津渡为淝水入淮要津,自古繁华。舟楫南来北往,车马东去西行;商贾云集,万货咸备,茶楼酒肆,乐奏宫商,一派清明上河景象。夜筹人静,石桥高卧,扁舟横眠。东山之上,冰轮转腾,朗朗乾坤,如沐清泉。远村鸡啼,惊起水浦飞鸿;微风徐来,抖落岸柳珠露。群山淡墨浮动,城廓乌龙一条。晓气浸润,野芳沁脾;水中举棹,平畴初耕。回首长空,依稀晓月,已渐隐晨曦之中。

  珍珠涌泉 珍珠泉是八公山的精灵。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出一片天籁。长林高柯之下,一鑑清泉,汩汩涌出如串串珍珠,日可万斛。若闻人声,泉涌益欢。其水淳澄,不容垢污。游赏者莫不称奇。有兴酣情痴者,竞倚栏探首,以为泉底有万斛珍珠,俯掬可得。暮春新霁,风物清和,夜游珠泉,尤多佳趣。“横铺万点珠光沸,倒泻三更斗柄悬”,一池珠玑同满天繁星比光竞美。清清灵脉发,闪闪珠光浮。伴着冰弦低语,对月起舞,放浪形骸,一腔情怀任挥洒。这里是清幽之地、名胜之区,“习静者乐棲之,而耽情游览者亦往来不绝耳”。

  紫金叠翠 《云林石谱》:“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琢为砚,甚发墨,扣之有声”。荣宝斋誉其“集石坚、润泽、发墨于一体,且细腻如玉,抚之如童肤”。学者又诗赞“踏遍青山割紫云,雅士还向皖寿春”。紫金石砚自古即为文人所珍爱。紫金之山,遥拥峥嵘,高柯负日,长林插天。朱轮映射,群颠披紫。叠嶂千寻,百丈老藤缠岩绕岫;长溪三迭,盘峰溅石映碧流白。茂林修竹深径樵歌,曲涧水鸣雅音徕鹤。缥缈钟鼓,佛阁檐下老衲漫引针;云依松顶,时听枝头小禽哺子声。烟岚触处,亦仙亦佛,信步其间,便为性情中人。

  八公仙境 当年刘安与八公仙升紫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仙山声名四播。及至秦晋淝水之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仙山又以名战远闻。八公仙山,南参差而望越,北逦迤而怀燕。层岩回互,云聚翠岫,藏雾含阳,万千气象。南崖松声总是清心耳,北壁瀑落可以涤尘俗。岩壑闲远,水木清华。取东谷甘泉,煮西麓香茗,拂花弄琴,物我两忘。放浪其间,如临太虚妙境。

  茅仙古洞 高耸的三峰山临淮矗峙,近水的一边,陡壁千寻,几株老树从岩缝里挺出,躬身探向水面的上空,彰显着她的苍古与力量。依山而建的道家“三清观”和三峰山上的茅仙古洞,象是置于世外的清虚地,闪透着灵光,飘弥着仙气。古人有诗纪其胜:穿石梯松踏众芳,翘高偎险入仙堂,灵岩有瀑晴疑雨,古洞无风暑亦凉。进入洞中,仙风道气扑面而来,顿感神爽气清。三清观内,亭台参差,“晚霞添枫色,歌清杂罄声”,超尘的三茅仙君,享受着人间的永续香火。步入拱门,一条曲径延至天井小院,庭中百年老梅虬枝横展,仪态万方,与悬崖上的古藤怪柏呼应成趣,俨然一幅水墨丹青。

  硖石晴岚 硖石形胜,奇诡险妙,是古代兵家的必争地。长淮如练,穿峡而过。两岸翠峰列屏,竹树烟村,满目秀色,处处野香。东西硖石“禹凿招提甲画屏”,淮水湍流,九曲三叠,声析江河,势崩雷电。当年大禹治水,斧劈硤石之山,使淮水畅流。崖壁依稀可辩的蝌蚪书,镌刻着禹王治水的不朽业绩;临水而建的禹王亭,寄托着后人对大禹的无尽感念。“数崦林萝攒野色,千岩楼阁贮天形”。春秋晴日,浮云岚气,因风赋形,极尽变幻。山鸟林莺,八方和鸣,皆成乐章。日辉、云霓、山色、水光映带交融,幻作硖石晴岚,成为淮上第一景致。

人物

  • 梅福 字子真,西汉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 召信臣 字翁卿,西汉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 蒋钦 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三国东吴名将。
  • 胡质 字文德,三国魏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时即和蒋济、朱绩一起知名于江淮。
  • 胡威 字伯武,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胡质之子。
  • 丁奉 字承渊,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公元252年,孙权逝世,孙亮继位,升丁奉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 夏侯端 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仕隋为大理司直,同唐高祖李渊为友。李渊建唐,拜他为秘书监。
  • 丁会 字道隐,安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五代时后唐将领,因不满后梁代唐,归附于晋王李克用,被后唐追赠为太师。
  • 李彦威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梁太祖朱温收为养子,赐姓朱,姓名克让,后改称友恭。跟随太祖征战,屡立军功。
  • 吕夷简 字坦夫,“先世为莱州人,因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真宗时举进士。
  • 吕公著 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北宋大臣。
  • 吕本中 字居仁,号紫薇,世称东莱先生,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吕公著曾孙。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 魏杞 字南夫,一字道弼,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幼时受学到鄞(今浙江宁波),居鄞县小溪镇。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初任余姚、晋陵、泾县地方官,有才名,后任太府寺主簿、进丞。
  • 袁容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其父袁洪以开国功臣,官都督。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选为燕王府仪表,配永安郡主。
  • 陈亨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元朝末年为扬州万户。洪武二年(公元1269年),扼守大同立功,升任燕左卫指挥佥事。
  • 方震孺 字孩未,号念道人,安徽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
  • 张野塘 明代寿州(今安徽寿县)人,著名戏曲音乐家,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
  • 孙家鼐 晚清状元、政治家。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凤阳府寿州(今六安市寿县)人。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 黄吉安 名瑞云,号余僧,安徽寿州(今安徽寿县)正阳关人。
  • 柏文蔚 字烈武,安徽寿县人,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军事将领。
  • 石德纯 字寅生、厚斋。安徽寿县人。
  • 方振武 字叔平,又名运策,安徽寿县瓦埠人。
  • 石德宽 字经武、敬老,黄花岗72烈士之一。
  • 张树侯 名之屏,安徽寿县瓦埠人。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中秀才。
  • 薛卓汉 字云长,安徽寿县人,是安徽省中共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 曹渊 原名郡(新)宽,字溥泉,安徽寿县小甸人。
  • 孙一中 化名孙德清。红军将领。1904年生于安徽寿县东津乡九里村。
  • 孙大光 初名世蔚,号四味,曾用名逊、叶兆南,安徽寿县堰口人。
  • 邵荣芬 笔名欣伯,民国10年(1921年)生于安徽寿县李山乡。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