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胡令能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ú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诗题与背景: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概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逐句释义: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懵懂的孩子。
  垂纶:垂钓;钓鱼的用具。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苔:青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映:遮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插图: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前二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作者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小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少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对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机警聪明。小孩子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跑。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孩子对路人的问话并非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作者再没有交代的必要。


作者简介:

  胡令能唐朝诗人贞元元和间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少为磨境锼钉(修补锅碗盆缸)之业,人称“胡钉铰”。服膺列子,禅学精邃。诗语浅俗,却颇具巧思。《全唐诗》存其诗四首。(《南部新书》壬卷、《唐诗纪事》卷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