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尼木县
吞巴水磨
吞弥·桑布扎故居

尼木县汉语拼音:nímùxiàn;藏文:སྙེ་མོ་རྫོང་,藏语拼音:NyêmoZong,威利:snyemordzong),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境西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辖1个镇、7个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尼木县常住人口为29989人。“尼木”藏语意为“顶端、麦穗”。

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麓,主要河流有尼木玛曲。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均温6℃,年降水量400毫米。318国道过境。属半农半牧县。有宁玛派早期圣地托噶,古迹有尼木铁索桥。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被称为“尼木三绝”。

尼木县在吐蕃时期属于孙波茹辖地,与后藏地区的娘若香波等邦国接壤,囊日论赞时期被消灭。尼木县曾先后称之为尼木续、尼木其喀、尼木门喀等。尼木在传统地理范围上属后藏地区。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协议》,即17条协议。根据协议精神,尼木宗和麻江郭巴两个行政区域仍旧隶属于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发动叛乱,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彻底肃清了尼木境内的叛乱武装组织,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同年,工作队进驻尼木,将尼木门喀谿和麻江宗合并为尼木县,成立了尼木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拉萨市管辖。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尼木县退出贫困县(区)。2019年,尼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2.71%。

  • 邮编:851300 代码:540123 区号:0891

行政区划

全县辖1个镇、7个乡:塔荣镇、麻江乡、普松乡、卡如乡、尼木乡、续迈乡、帕古乡、吞巴乡。县政府驻塔荣镇(Tarrong),距拉萨市区100千米。

历史

尼木,藏语意为“顶端、麦穗”。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文献中又写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

在吐蕃王时期(公元七世纪),为“乌如”所辖,九世纪后,吐蕃王朝结束,此地是贵族“悉囊氏”的势力所辖。十三世纪,属香万户的势力范围。

元世祖时代尼木既已设宗。元朝时译为“聂摩”。

明朝时尼木被译成“聂母”。

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宗。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

1959年二宗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

1996年,尼木县辖13个乡:塔荣乡、麻江乡、彭岗乡、帕古乡、东嘎乡、卡如乡、尼木乡、林岗乡、普松乡、续普乡、续迈乡、霍德乡、吞巴乡。县政府驻塔荣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尼木县常住总人口27375人,其中(1个镇、7个乡),塔荣镇6082人,吞巴乡2308人,续迈乡5030人,普松乡1947人,帕故乡2979人,麻江乡2219人,克如乡1094人,尼木乡571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尼木县常住总人口28149人,其中,塔荣镇6393人,麻江乡2755人,普松乡2108人,卡如乡1101人,尼木乡6008人,续迈乡4495人,帕古乡3159人,吞巴乡2130人。

尼木县山谷间盛开的波斯菊

地理

尼木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接合部,东与拉萨市的曲水县,西与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南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日喀则地区的仁布县,北与当雄县、那曲地区的班戈县相邻。尼木县历史悠久,地形西高东低,最高点琼穆岗嘎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县城驻地塔荣镇,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37千米。尼木县自然景观以高山雪峰、巨大的洪积扇为背景,古树名木众多令人震撼,人工林连绵成片效益显著、天然灌木林典型发育、大型圆柏残林弥足珍贵,溪流蜿蜒曲折婀娜多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尼木县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紫外线辐射强,局部有洪涝、泥石流;湿度较小。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1.9℃,最热月平均气温15.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29.3℃,极端最低气温-18.0℃。降水较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降水量354.4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335.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95%。年平均相对湿度42%,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全年日照3039.9小时,平均每天日照8.3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在69%以上。

地形地貌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地势是北高南低,尼木河两岸为代表的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1米。

气候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8小时。年均温6.7℃,1月均温-40℃,7月均温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无霜期为10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有林地1.707万公顷,主要为灌木,部分为人工林。草场面积26.5万公顷,水流域面积800公顷。

矿藏资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尼木县帕古乡拥有丰富的铜矿和石材资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潜在开发资源巨大。

生物资源

截止到2013年,野生动物主要有豹、獐、狗熊、野鸡、猞猁、黑颈鹤、贝母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贝母、虫草、黄连、雪莲花等。农作物主要有:青裸、春小麦、豆类、油菜、豌豆、玉米及其他杂粮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

文化

宗教信仰

尼木县信仰藏传佛教。共有22座寺庙及日追拉康(拉康6座、日追1座),14座僧寺,7座尼姑寺,1座为僧尼混合寺庙。全县寺庙共分5个教派,10座嘎举派、4座格鲁派、6座宁玛派、1座苯教派、1座萨迦派。

民风民俗

尼木年

尼木年,俗称鲁萨新年。传统的鲁萨新年是尼木县藏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它比拉萨藏历年早一个月,因为尼木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为了不耽误农业,所以就提前过“农民新年”(西藏一些地区,如日喀则及曲水的聂塘等农民,常于冬季某月初头利用冬闲提前过年称为农民新年或索朗落萨),但尼木的新年与拉萨的新年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藏历十一月中旬,人们便开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这时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在水盆中寝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年初一那天,要将长了一至二寸的青苗,摆于佛金茶几之上,叫“鲁培”,预祝新年粮食丰收。并陆续准备酥油和白面、炸果子“卡赛”,挨近新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索切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叫“字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叫“鲁过”,标志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农牧业获得丰收。藏历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是每家每户打扫庭院的日子,屋里铺上新卡垫,到二十九日晚饭前,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在房梁上画很多白粉点,叫“亚色”,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个人卫生方面男的在二十九日洗头,表示家里会吉祥、工作会如意、头发会长得又黑又长。与此相反,二十九日妇女没有洗头的习惯,据说妇女二十九日洗头是不吉利的,媳妇和女儿不管是谁都在三十日洗头。二十九日的晚饭,各家要吃面疙瘩,叫做“古突”,这是按照日期名称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日),“突”即面糊将羹的意思,这与汉族吃年夜饭的习惯一样。这一顿饭,全家围坐欢聚。突巴里必须聚备九种食品。如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品,看谁能吃到这些东西,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预示心肠软。口乞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祝除夕之兴。除夕晚上,根据各家经济条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准备好节日的新装。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各家必须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捅水,吉祥水。之后,全家人换上新衣,按老少辈分坐下,然后大家吃“楚玛扎色”(是用人参果、酥油、糖做的米饭,)即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向天上撒,表示祭神,然后抓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们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然后喝熬好的“观旦’’(即在青稞酒里放少许的青稞面而熬成的面糊羹,在里面还放一些人参果,奶渣和红糖等)。接着相互敬酒敬茶,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概不走访。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客人们进门道一声“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声“扎西德勒”,有的还赠送哈达,然后宾主一起进入室内,坐在崭新的卡垫上,主人端来“切玛”。客人依次粘点糌粑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之后粘一点放在嘴里。紧接着,主人提着盛满青稞酒的壶,拿着酒碗,请客人喝酒。为了尊重主人,必须三口一杯,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则委托亲戚好友唱歌劝酒,歌声一落,客人一定要一饮而尽。新年的第三天或选一个吉利的日子,根据家里的经济状况,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烧香,插上五彩招来运气的经幡,这天家里派一个人,去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由于当地和左邻右舍都要聚集在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的地方,每一家人都用最好的服饰打扮,带上青稞酒和各类油炸食品,到了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把神香和“切玛”糌粑粉集中在一起,献上酒然后做好一个大的神香堆烧香。插上风旗,排好队,声音高高地祭祀土地神祈祷说:“吉吉索索,拉索罗!拉索罗!”祭祀完土地神后,一起喝青稞酒,跳圆舞。有些村过年期间,晚上堆柴烧,围着火堆整晚跳圆舞。还有些村在藏历十一月一日有过年的习惯,如尼木乡的乃玉村和帕古乡的彭岗村,因为乃玉村是以前洁吉寺的下属农奴过尼木年时他们到杰结寺去砍柴不能过团圆节,所以十一月一日提前过年藏语称“多来鲁萨”。

礼节

献哈达

献哈达是拉萨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尼木地方也是如此。婚丧节庆、拜会尊长、叩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织品,纺得稀丝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5米,短者1米。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是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邑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江河水,红色象征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在元朝时传入西藏。受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为帝师的萨迦法王八思巴返藏时,带回第一条哈达。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

磕头是藏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教活动的寺庙,常常可以见磕头的人群。磕头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供给三次,再匍匐在地,双手直身,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边远的乡村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百里,三步一拜,一磕几个月,有的死在路途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长头的磨光了。在寺庙里,拉萨人也有磕响头的习惯。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供三辑,然后供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鞠躬

拉萨群众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自5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低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敬酒茶

到尼木群众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请客人喝青稞酒,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必须先喝三口后再一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定。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主人。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人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客人面前才接过去喝。

言行

藏族礼仪中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尼木地方也是大同小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藏语有许多敬语,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做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别人的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娼须注意的礼仪等等藏区礼节除了以上的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礼节。

出生与称谓

生育

农村由于劳动和生活条件所限,藏族妇女既无暇也无力顾及自身的健康,即使是生育后代这样的特殊时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往往休息两三天就得起床操持家务,如今,随着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的改善,农村妇女也坐起月子。尼木妇女也在孕期提倡多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生活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孕期多活动有利于分娩。故而在今天人们仍提倡孕妇多活动,在饮食上必须注意不能吃犏牛肉,据说这种肉会使孕期延长,而到分娩期延后使用须在吃犏牛肉才能破解,另外,孕妇不能抱婴儿,这会使婴儿出生晚。分娩时,产妇待产时要大量的喝滚烫的清茶,据说这有利于分娩。分娩后要用酥油涂抹产妇的太阳穴及头顶,这可切除邪风。坐月子期间,产妇要避风、避冷,注意卧床休息,在饮食上要注意不吃生冷、硬的东西,多吃流质的东西,尤其是用骨头汤熬的粥下的面,平时多喝新鲜酥油茶,这些有利于乳汁的分泌,避免用冷水,脸部的清洁除用温水外,还多用清茶。对于婴儿,一注意脐带的保护,在脐带未脱落前要尽量避免婴儿长时间的哭,从出生起就要用融化的酥油或温清油,用无名指点醮脐部,直至脐带脱落,二则注意全身的护理,在每次清洁身体后都用清油涂抹皮肤折皱处和臂部,特别注意婴儿的日晒,每当洗澡后婴儿的身体裸露在阳光下,再用晒温的清油或融化酥油涂抹身体,日晒的时间随着婴儿的成长逐渐加长,这有利于婴儿的成长。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房色”仪式,过去多在婴儿出生一周左右即举行、但如今照顾产妇身体的恢复,多在十五天后象征性地举行仪式,房色仪式多请亲朋好友参加,被邀主持仪式的人这天一大早要先去九户人家收集桑,再带上糌粑、酥油代表切玛,带上三条哈达,一瓶酥油茶,一壶青稞酒,进门先敬酒倒茶,互相寒喧,待日未落山之前,先点燃桑烟,切除污秽,再将一小撮切玛放婴儿口中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点糌粑,放在初生儿的额头上,并说些祝福吉祥的话,最后再依次给婴儿、母录、父亲献上哈达、礼物,所带礼物一般是小孩被子、绒布、小孩衣物等,从饮食上看,因藏族主食以牛、羊肉和酥油茶为主,故他们发现了生骨汤与酥油茶在补充体能,增加热量以及有助于乳汁分泌等方面的巨大功效。

人名称谓

尼木就像西藏的其他地区一样,在人的姓名称谓上也有很多讲究。尼木男人的名字也显得刚强坚韧,雄壮英武如(多金)藏语是强壮无故的意思。同样女性取名特别注意美丽、贤惠、慈爱之类的意韵。如“美多”是鲜花的意思,给女儿取名“美多”表达了父母对女儿象花儿一样美丽愿望等等。在尼木农区特殊的取名方式为:男性称谓有色琼啦、觉啦、德瓦啦、普啦等称谓;儿媳称谓有古秀啦、白色啦、妮妮啦等称谓,这些名称是继承传统的取名方式,表示拥有家庭和睦幸福生活中的相互尊称。在历史上这些名称取决于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男性依次称为色琼啦、觉啦、德瓦啦、普啦;女性依次称为古秀啦、白色啦、妮妮啦等称谓。现在来说儿媳、女婿以及其他男性、女性没有按家庭地位来分称谓,按婆家的意愿以及自己父母来决定称谓。

婚俗

传统婚姻

尼木县保留着藏族古老的婚礼习俗。传统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一是贵贱不能联姻,注意门当户对,不能随便取自己的意中人。考虑对象,首先是地位、财富、次之才考虑品行和礼貌。贵族的子女可以互相通婚,富有的人与穷人是不能结婚的,农奴子女决对不能和领主子女结婚。二是受迷信约束。说亲之前,先要献哈达讨对方生年属相,再到活佛或专事历算的人那里,看双方相和还是相克,如有缘分,方能订婚;若是相克,即使男女双方意愿,父母也不同意。三是普通农奴的恋爱结婚受自家领主的约束,主人不同意,农奴便不能结婚。一般是同一领主的农奴结婚,主人尚可同意:不同领主的农奴结婚,就关系到农奴的增减,得征求双方头人同意后,交一定费用,再征求父母的同意,才能结婚。四是拉萨社会将人分为三等九级,尼木地方也是如此,铁匠、屠宰工、乞丐等是最下等的人,其婚姻也只能“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家不会与之联姻。另外也禁止近亲结婚,父系亲属绝不能结婚,母系亲属要在四代以后才能结婚。结婚时,女方嫁到男方家的多,也有招赘上门的习俗。

婚姻家庭形式除一夫一妻的家庭外,还有少部分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家庭。一妻多夫的家庭,最普通的是兄弟共妻,多数是同胞兄弟共妻,这样的家庭一般有两三个兄弟共妻。对贫苦人民来说,一妻多夫家庭是为了减轻乌拉差役,父母也希望这样的家庭能够兄弟和睦。要是一个妻子能调和几个兄弟和睦过日子,这个妇女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和尊敬。在贵族、富有的人家中,一妻多夫,为的是使财产不致分散。一夫多妻主要在达富贵人中流行,这和其他地方地主、资本家三妻四妾的性质相似。另一种是,贵族官僚家中,前一两个老婆不生男孩,为地位及财产继承,也得娶三妻四妾。贫苦人民中,也偶有一夫多妻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几个姐妹招一个丈夫进门,大家共有。

传统婚姻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一般为提婚、合婚、求婚、订婚和结婚。提婚。男女双方家庭熟悉的,由男方父亲向女方家庭提婚,不熟悉的则请媒人说合。合婚。双方家庭都觉得满意后,需到寺庙请高僧或请算卦师算命、占卜,看其属相是否相和。求婚。经提婚、合婚都没问题后,男方便带上哈达和礼品到女方家正式提出求婚。订婚。双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选择黄道吉日,订婚这一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并要送给对方父母养育女儿的“奶钱”。对方准备好茶酒招待来人。双方进入正厅以此入座以后,主人家端上“切玛”7敬茶酒。求婚的人家献上礼物,送上这一天所花的费用,两家父母对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订婚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尽情地欢乐一天,离开时女方家庭将献哈达回送给对方结婚。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以及巴珠、嘎乌、镯等装饰品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明天过门穿戴。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带上一队人马,牵上一匹准备给新娘骑的打扮考究的怀孕母马,同时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是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再把玉放在新娘的头上。这块玉藏族乏称为灵魂玉,这样做,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予女方。女家送新娘时,一般带去一位陪人(伴娘)。当新娘出门时,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新娘走远。马队出门起程,领队是一个属相最好、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官八卦图的人,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娘、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守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火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有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上“雍宗”符号。男方家人手中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传统的进门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唱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也入厅依次坐定,接着便献“切玛”、进酒、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唱谐青,以示祝贺。主人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便是庆祝娱乐活动,唱歌跳舞,尽情吃喝,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整个婚礼都是在歌声中,甚至载歌载舞中进行的。他们也酷爱饮酒,在唱歌时饮酒,饮酒中唱歌,随着歌和酒的旋转,主人和客人渐次进入忘情境界,将婚礼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三、五天。这些天中,亲朋都可陆续来送哈达和礼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即共同生活。但新娘不能回娘家看望,要另选吉日,待新娘和男方父母一起回娘家举行会亲仪式返回男方家后,新娘才能随时可以回娘家探亲。

新式婚姻

民主改革后,尼木地区通过亘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多为自由婚姻,通过恋爱,双方建立感情而订婚,条件成熟后双方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便成为合法夫妻,受法律的保护。婚礼较过去也有很大的改变,尼木地方最突出的是现在不用马,都用汽车来迎接新娘。不少人提倡婚事新办,主张简朴、节约。青年人的婚期一般都喜欢选择国庆节、元旦节和藏历新春等喜庆的曰子,并以茶话形式代替婚礼。20世纪90年代以来,男女青年旅行结婚的也越来越多。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旅游

普松如巴湖

普松如巴湖,位于普松乡如白村。如巴湖水质良好,水生生物众多。普松水面平阔,风景秀丽,一年四季野生鸟类众多,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琼穆岗嘎雪峰

琼穆岗嘎雪峰,海拔7048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宏,冰川发育良好。琼穆岗嘎藏语意思为有学问的仙女。站在公园普松景区和尼木景区北望,琼穆岗嘎雪峰白雪皑皑,经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在无云的晴朗天空中,可以见到琼穆岗嘎的角峰、刃脊、冰斗、冰川发育。蓝天映衬雪峰,给人以震撼与遐想。

赤朗峡谷

赤朗峡谷,位于赤朗村东南端,崩布普曲汇入雅鲁藏布江段,峡谷长约800米,崩布普曲汇入点海拔3760米,峡谷内河床宽度仅为7米,高于河面100米的公路山谷坡地宽度仅为70米,两岸坡度近70°,呈典型的峡谷形态。河流右岸,高阶地发育,有厚达40米的河流砾石层。景象壮观、险峻。表现崩布普曲深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貌演化过程。

吞巴水磨,在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工艺中,藏香原材料的研磨极具特色。在吞达村,吞巴河边有260座水磨,人们从吞巴河开渠引水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制成柏木泥砖。水车就成名副其实的“水磨”。水磨研磨各种尼木圣香的基础材料,再加入各种香料、藏药后,用开孔牛角挤出一根根黄褐色的泥线,晾干后就是藏香。一座座水磨研吞巴曲河岸一并排开,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巴乡吞达村。距离尼木县城约20千米,距离拉萨市区约110千米,离318国道2.3千米。据当地传说,故居约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600多平方米。该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50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筒。2008年7月3日,为保护好人文和自然资源,增加尼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以旅游线路开发和景点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突破口,尼木县将建总投资为300万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游区。由尼木县财政出资60万元,对吞米桑布扎故居周边11户居民群众进行搬迁,并在2008年年底实现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2010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