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故里一次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始终,设坛祭拜、游江招魂、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使端午民俗过程完整、紧凑、鲜活。自明代起,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这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起始于先秦时的夏至节。《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唐元和十五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屈原祠并写下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更使屈原故里端午民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成为人所共知、共习的一种传统。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保留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传承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国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礼俗等的活态见证,具有包涵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和多方面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宣扬和传播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精神品格和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教育启迪后人;把传统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娱乐化,加强亲情、乡情和民族情感,加强社会群体和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传统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传承了《楚辞》与其他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突出宣扬了中华民族艺术中的浪漫风韵和形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徐正端(左一)在秭归县屈原镇屈原庙主持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