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岭南文化:广州汉墓出土的陶船
岭南文化:粤剧《关汉卿》剧照(马师曾饰关汉卿,红线女饰朱帘秀)

  岭南文化汉语拼音:Lingnan Wenhua;英语:Lingnan Culture),主要流行于中国南岭之南的地域文化岭南指南岭(即五岭)之南地,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岭南文化内含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种子文化。

  上古时期,岭南居住着南越西瓯骆越等民族。统一岭南后,汉人开始迁入。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华夏文化不断传入,与当地的文化融合。

  西汉时期,岭南航海事业已相当发展,已有通往东南亚斯里兰卡的汉代海上航线。隋唐、宋元时期,广州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长达万里以上的航线——广州通海夷道。明清两代,珠江三角洲出现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工商贸易业发展,广缎广绣广彩广铁广船等风行全国。

  近代,岭南成了吸收西方工业文明和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1851年,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1898年,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梁启超推行戊戌变法。1911年,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推翻清政府统治,岭南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与中心。1978年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使广东成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和富庶的地区。岭南文化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岭南文化既是原生性文化,又为边缘型文化,它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不断吸收、融会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而成。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兼容的特性,在历史上它不但吸收和融会大量中原文化,还吸收和融会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古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佛教伊斯兰教较早从海上传入,以后又传入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使岭南成为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基地。

  岭南文化以远儒性和非正统性区别于其他汉文化,学术思想活跃,近代岭南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中西文化的交会地;艺术上富于创新,自成一派,例如以屈大均等为代表的岭南诗派,以高剑父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粤剧为代表性剧种的岭南戏剧,以《旱天雷》等作品为代表的广东音乐等。

  岭南文化分为三个子文化系统:

  1.广府文化 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桂东南,居民讲粤语,是南越人与汉族融合而成的广府人。他们头脑灵活,务实肯干,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商品意识;有“饮早茶”的习俗;饮食文化十分发达,有“食在广东”之说,粤菜成为中国最著名菜系之一。

  2.潮汕文化 分布于粤东沿海的潮汕地区、海南岛汉人居住区和广西西江上游两岸、南流江两岸各县市,居民讲闽南方言的潮汕话,是融有闽越血统的福佬人。他们大多出外经商,有很强的商品意识和经营能力,精明强干,有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海外有很好的发展;喜用“功夫茶”待客交友,喜听潮州锣鼓与戏曲,潮州木雕也享有盛名。

  3.客家文化 分布于粤东北、粤北山区和桂东、桂南、桂中山区,居民为南迁汉人,经福建江西迁入岭南山区成为客家人。由于山区比较闭塞,他们较多地保留了农耕文化特色,重视耕读传家,踏实勤劳,与广府人潮汕人相比保留较多的“学而优则仕”传统;注重乡里间的团结互助,流行男女对唱的客家山歌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