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题与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诗。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此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逐句释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随着江水流动。
  半轮秋:秋夜的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影:月亮的影子。
  平羌: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往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渝州。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四川省乐山市中区与眉山市青神县之交岷江段的平羌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下:顺流向下而行。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峨眉山月歌 题图
峨眉山月歌 插图
峨眉山月歌诗意图,明·黄凤池《唐诗画谱》
峨眉山月歌,来源:明·黄凤池编《唐诗画谱》
《峨眉山月歌》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作者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前往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渝州。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名家点评:

  《艺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艺圃撷余》: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唐诗解》:“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见,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复可睹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

  《唐诗摘钞》:语含比兴。“君”字指月而言,喻谗邪之蔽明也。七律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参看便明。

  《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法易简录》: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瓯北诗话》: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考试考点: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分)

  参考答案: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