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黎圣母院全景
巴黎圣母院-正面
巴黎圣母院-侧面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事故,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大火致使塔尖倒塌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拼音bā lí shèng mǔ yuàn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通称巴黎圣母院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一座中世纪哥德式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西堤岛上,始建于1163年,约在1260年完工,几世纪以来陆续有重大增建。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圣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这座教堂经历了巴黎的历史变迁,它还见证了拿破仑的加冕、拿破仑三世的婚礼。因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诗意描绘而扬名世界。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事故,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大火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烧毁。

建造历史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

  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

  1250-12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1296-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

  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傍晚发生大火,其标志性尖顶更在烈焰下倒塌。数百名消防员赶到现场抢救,最终成功控制火势,保住圣母院的主体结构。16日早上,在大火燃烧了近15个小时后,巴黎消防员宣布火灾已全部扑灭。虽然主体建筑骨架和两座钟楼在大火中幸免于难,但圣母院的塔尖坍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

  2019年4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希望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

历史事件

  1239年,路易九世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从此巴黎圣母院在法国政治上拥有重要地位。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开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遭到亵渎与破坏。

  1802年,拿破仑又重新赋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职。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戴高乐将军在此感谢圣母的庇佑。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1996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逝世,百余国家代表在此为他举行安魂弥撒。

旅游

  • 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
    • 仅从教堂的外观上看,你就会被这些精致的雕刻所吸引,无论是门窗、祭坛还是回廊都布满讲述圣经故事的浮雕和雕像,尤其入口处的三座大门,被雕刻得精美绝伦,异常华丽。
  • 登钟楼俯瞰巴黎全景
    • 参观钟楼需要爬400多级台阶,从北侧钟楼走到南侧钟楼,可以看到一座铸造于17世纪的大钟,它只在重大天主教节日敲响。沿着南侧钟楼的阶梯可以继续向上,抵达楼顶,远眺塞纳河两岸及巴黎全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圣心大教堂等景点都尽收眼底。
  • 寻找“钟楼怪人”
    • 小说《巴黎圣母院》吸引了很多读者爬上钟楼去寻找钟楼怪人。虽然并不能找到怪人,但在顶楼有一个奇幻怪物走廊,其栏杆转角处饰有许多由设计师打造的鸟兽、杂交动物与传说中的怪兽雕塑。而最出名的一个是思提志(Stryge),它若有所思地望着巴黎,津津有味的坐观尘世的物换星移。
  • 地下室遗迹
    • 教堂内有一处不惹眼的楼梯通往地下室,那里收藏了从罗马时代开始的这个城市的遗迹和一些艺术藏品。
  • 三件圣物展示
    • 在重大宗教节日及每个月第一个周五15:00,巴黎圣母院会向公众展示三件圣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受难前戴的荆棘冠(La Sainte Couronne d'épine)残片、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铁钉、十字架上的一块残木片,其中最珍贵的则是荆棘冠残片。

同名小说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港译钟楼驼侠,台译钟楼怪人),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于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诺德.福罗诺)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加西莫多)。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