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帛书《老子》

帛书(英语:documents written on silk),以丝织品(绢帛)作为文字载体而写成的文书。帛又有缣、素等名称,故古人也称为缣书素书。在帛上面写字,历史悠久。《墨子》书云:“书之竹帛,镂之金石。”《韩非子》书云:“先王治理于竹帛。”《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晏子说:“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具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可知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帛书即与简策同时并用。直到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国家图书遭到破坏,军人们把帛书拿来做成车篷、提囊、口袋。三国以后纸书盛行,帛书逐渐减少。前后行用近千年。

帛书发展到汉代,形式越来越考究。那时有专门为写书的缣帛,上面织有或绘有红色或墨色的边栏界行,红色的称为朱丝栏,墨色的称为乌丝栏,从右至左竖行书写。

过去出土的帛书多为残片,其中最早的是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战国楚帛书。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保存完整的1件,墨书楚国文字,共900余字,奇诡难懂,附有神怪图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战国策》、《易经》等10多种帛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两晋时期纸普及之后,帛书逐渐衰落。

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