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东音乐汉语拼音guǎng dōng yīn yuè),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时,广东戏曲的伴奏乐队、街头艺人和农村的八音会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被当地人称为过场、谱子、小曲等。以后逐渐形成特色而传往外地,人称广东音乐。

  19世纪下半叶,广东音乐在广州地区流行时,其乐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另有筝、箫、三弦、椰胡等。20世纪20年代以前,广东音乐使用俗称为五架头的乐队组合,即二弦(粗弦硬弓的拉弦乐器)、提琴(类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5种乐器,又称硬弓组合。20年代中期则以粤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其他乐器有秦琴、椰胡、洞箫等,称为软弓组合。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丝竹乐器。

  早期广东音乐的曲目包括古曲、民歌、戏曲音乐、其他地区的流行乐曲等。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创作曲目,如何柳堂的《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的《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广东音乐采用正线、反线、乙反、士工等定弦法,这些定弦法与调式之间有紧密关系。


广东音乐
项目序号:80
项目编号:Ⅱ-49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广东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保护单位: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台山市文化馆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赛龙夺锦》等。其乐队有多种组合,最典型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和“三架头”(粤胡、扬琴、秦琴),各种丝竹乐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了岭南丝竹音乐的精微和华美。

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实践中,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了外来音乐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音乐品种。它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代表性乐器,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

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为海外华人传承优秀中国文化传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山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广东音乐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目前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遍布城乡。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