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建水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建水县
云南红河州:建水朝阳楼
云南红河州:建水民居
云南红河州:建水团山村

  建水汉语拼音:Jiàn Shuǐ;英语:Jianshui County),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东接弥勒县开远市个旧市,南隔红河元阳县相望,西邻石屏县,北与通海县华宁县相连,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南部。总面积3940平方千米。总人口53万人(2012年末)。有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左右。全县辖8个镇、6个乡。县政府驻临安镇。为明、清年代滇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中心。

  建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在东山坝和城东燕子洞都发现距今3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遗址。建水古城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其代表景点有:始建于元代的全国最大的文庙;始建于明代的朝阳楼(小天安门);民居典型朱家花园;云南古桥中最大的双龙桥;明清两代的学政考棚等。建水民居从哈尼族的草顶房、竹顶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保存相当完整。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 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 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

  建水地处滇中高原湖盆区南部。北部有曲江坝,中部有建水坝、南部为山地。海拔最高点为五老峰(2515米),海拔最低点为红河谷(209米)。红河流经县境南界,南盘红流经境东北缘,曲江河、泸江河流经境内。建水属亚热带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8℃,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云南省粮食、生猪、蔬菜、水果重要产区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锰、铅锌、锑、钛、铁及煤、石膏、陶土等。主要名特优产品有工艺美术陶(紫陶)系列产品、高锰酸钾、放电锰、蔗渣人造板等。

  • 邮编:654300 区号:0873 代码:532524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6个乡:

历史

  建水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囗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步头,即指埠或码头,意为“水为码头”之意。“巴甸”则为彝语,“巴”为旱地,“甸”为水,意为被水环绕的一块旱地(岛屿)。

  西汉属牂柯郡毋掇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毋掇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毋掇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毋掇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为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东爨地。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汉译建水城),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大理国前期于此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后期属秀山郡阿僰部地。

  元初设建水千户,属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隶临安路(治通海)。明洪武十五年(1382),临安路改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州,并设临安卫指挥使司(滇南军事指挥机关),拓地改建砖城,故有建水城又称临安城。清初沿明制,于此置临安府和临元镇总兵官,建水州属临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为建水县,仍属临安府。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

  1912年10月,临安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1913年撤销临安府,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将建水县北区划出,设曲江行政委员,属县级行政机关,隶蒙自道。1914年1月,因与浙江临安县重名,仍恢复建水县旧名。1918年,撤曲江行政委员,改由建水县曲江县佐管理,县佐由省政府委派。1922年,将曲江县佐地划出,增设曲溪县,县政府驻新街(1929年11月批准)。1929年废道,建水、曲溪县由省直辖。1942年,建水、曲溪县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1948年,建水、曲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

  1950年,建水、曲溪县属蒙自专区。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决定:设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曲溪县划归红河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于1957年11月18日成立)。1958年10月,中共红河地委决定撤销曲溪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国务院议69号文批准:撤销曲溪县,将原曲溪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建水县。此后建水县撤销区乡建制,全县建成普雄、官厅、西庄、南庄、陈官、岔科、渣腊、曲江、利民、苏租10个公社。

  1996年,建水县面积3764平方千米,人口约47.2万人,其中汉族占67%。辖5个镇、12个乡:临安镇、曲江镇、南庄镇、西庄镇、陈官镇、青龙乡、岔科乡、李浩寨乡、东山坝乡、面甸乡、东坝乡、坡头乡、官厅乡、普雄乡、盘江乡、甸尾乡、利民乡。县政府驻临安镇。

  1999年,面甸乡撤乡设镇。?年,岔科乡、官厅乡、青龙乡、东坝乡撤乡设镇。至此,建水县辖10个镇、7个乡:临安镇、东坝镇、陈官镇、西庄镇、青龙镇、官厅镇、曲江镇、面甸镇、南庄镇、岔科镇、坡头乡、普雄乡、利民乡、东山坝乡、李浩寨乡、甸尾乡、盘江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建水县常住总人口513712人,其中:临安镇62044人,官厅镇34210人,西庄镇34103人,青龙镇14741人,南庄镇49224人,陈官镇50034人,东坝镇47227人,岔科镇24481人,曲江镇45348人,面甸镇38311人,普雄乡12542人,李浩寨乡16110人,坡头乡23660人,东山坝乡22027人,盘江乡12059人,利民乡13782人,甸尾乡13809人。

  2003年3月28日,省政府(云政复[2003]27号)批复同意撤销临安镇、东坝镇、陈官镇,设立临安镇;撤销曲江镇、东山坝乡,设立曲江镇。区划调整后,建水县辖8个镇、6个乡。

  2005年10月1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曲江镇、利民乡和李浩寨乡,设立新的曲江镇,镇政府驻原曲江镇政府驻地(注:实际上并没有实施?还是后来恢复利民乡和李浩寨乡?待查)。

  2006年,建水县总面积3940平方千米,总人口51.7万人。辖8个镇、4个乡:临安镇、官厅镇、西庄镇、青龙镇、南庄镇、岔科镇、曲江镇、面甸镇、普雄乡、坡头乡、盘江乡、甸尾乡。共有10个居委会、137个行政村。县政府驻临安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建水县常住总人口531456人,其中:临安镇177303人,官厅镇36884人,西庄镇33094人,青龙镇14716人,南庄镇46696人,岔科镇24105人,曲江镇71402人,面甸镇39033人,普雄乡12963人,李浩寨乡15105人,坡头乡22822人,盘江乡10457人,利民乡14227人,甸尾乡12649人。

  2014年,临安镇、曲江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惟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变不多见。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红河州:建水朝阳楼全景

  朝阳楼位于建水县城中心建中路东端,又称迎晖门。公元1389年修建,系当时建水城的东城门楼。楼有三层,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许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坚固的构架,再以砖石砌成城墙及城门。楼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积414平方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在顶层檐下,东面悬有清代书法家涂卓“雄镇东南”几个大字,笔力刚劲,极有气魄。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隅。始建于公元1285年,后历代又增修扩建,现占地114亩,是除了山东曲阜外的第二大文庙。走进文庙大门,游客首先看到的是一个20多亩的大池塘,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名为“学海”。文庙现存一殿一亭一阁二庑二堂三祠八坊,其中龙以大成殿最为壮丽,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精工雕刻有近百飞禽走兽的图案,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殿前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每字长1米,宽1.5米,笔力遒劲雄浑,气势不凡。殿前有高大的铜香炉一座,其上铸有大大小小的游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庭中古柏下有石象一对,背上顷着5尺高的青铜花瓶。庙内有两人合抱的苍天古木一株,枝繁叶茂,仔细辨认,才看得出实际上是两树共生同体,一株是万年青,一株是柏树。万看青紧紧把柏树包缠起来,已完全连理同根,共生共长,合二为一了,民间戏称之为“万将军搂抱白小姐”。相传此树是在元朝种植的,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 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 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 “滇南邹鲁”之美誉。

  建水县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距今有1250余年历史。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水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喜庆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4大类。

民间文化活动

  灯会 正月十六闹花灯,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以普雄乡塔瓦村、岔科镇白云村为甚。据史料记载,彝族花灯在建水流传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组建临时灯会,分灯头、管事、提调之职,具体负责全村灯会的组织工作。灯会时间以3~9天为限,看各村经济实力而定,整个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是接灯神,即在正月十六这天凌晨,由灯头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头设案接神;第2阶段为闹花灯,灯神接回来后,全村人开始闹花灯,以传统的花灯剧目演出为主,同时兼有集市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第3阶段为送灯神,即在灯会结束的当晚,举行庄肃的仪式,将灯神送出寨子,象征着一年一度的春节结束,人们将从此开始紧张的春耕生产。

  火把节 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杀羊宰牛,全村人欢聚一堂,喝陈年佳酿,吃陈年谷米,话新年丰瑞。晚上,全村人点燃火把,吆喝着到田野间游行,意为驱除魔孽,迎接丰收。

  苦扎扎节 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龙头(阿玛奥)及全族长老组织,杀猪祭龙,祭龙仪式后,各户从稻田采来新穗,碾出新米,染黄饭,煮红蛋,聚在一块摆长街宴,同享共乐。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彻夜狂欢。

  此外,建水彝族花灯、芒鼓舞、四腔白话等民间艺术,以及紫陶、银饰等艺术工艺品种,在国内外均享有甚誉。

民族风情

  有汉族的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民族芒鼓舞和长街宴,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景观。

  传统名宴“三叠水” 又称朝阳一品宴,是临安古城的高档名宴,因菜式丰富,酒宴时间长,上菜3套,故又称为“三叠水”宴。形成于明末,兴于清朝,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成熟并向更高层次发展。据说,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商乡绅在节庆和大喜之日,均请著名厨师主厨。其形式融饮食、文化为一体,既有丰盛精美的菜肴,又伴有“迎客”、“上菜”、“劝酒”、“送客”等礼仪和奏乐表演,成为滇南饮食文化的代表。

文物古迹

儒学经院

  文庙 位于县城建中路北侧,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经明清两代50余次增修扩建,是国内最大的文庙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水文庙建筑群座北朝南,纵深达625米,共分7进空间,完全依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格局,东西两侧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有1池、2殿、2堂、2庑、3阁、4门、5亭、5祠、8坊等主要建筑,共37个,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斋宿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保存完好。整组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2000年,投资900多万元,对文庙现存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环境整治,恢复重建了杏坛、东西牌廊等单体建筑,在先师殿、东西两庑恢复设置了4配12哲塑像及156位先贤先儒的木主牌位,挖掘整理了祭孔乐舞和大型祭孔庆典活动等,为建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崇正书院 创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原在城西门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迁至城内书院街。为清代典型的书院建筑,3进院落,格局严谨,古朴清幽。全院纵深162米,宽70米,占地1.1万平方米。

  焕文书院 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乱,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建筑布局与崇正书院相同,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现存大门、二门、讲堂、藏书楼和书斋室50余间。

  学政考棚 旧址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移至建中路今址。光绪年间(1875~1908)再建,为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一部)、普洱(今思茅地区)4府学子考试之场所。考棚纵深150米,面宽40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房舍鳞次栉比,以通道为中轴线严格对称,成大小不等的6进院布置,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庭院宽敞,环境幽静,建筑保存完好。

宗教寺院

  指林寺 位于城内建中路西段南,旧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据碑刻记载,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全寺原有1坊1阁2廊2塔,现在仅存1殿1坊。幸存大殿建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燃灯寺 在县城东门外燃灯寺街,始建于明嘉清年间(1522~1566),曾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清真寺 在县城东北燃灯寺街,始建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间(1662~1795)续修,现存主要建筑有中殿、后殿、厢房10间及厨房5间、月宫房3间、月宫门3道。后殿配有18扇穿花屏门,工艺精巧,为全县25座清真寺建筑之冠。

  云龙山寺 在县城北20余千米云龙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山势作游龙入云状,故名云龙山。《临安俯志》称,此山“岗岭绵区,上多古刹精合,迤逦而登,清幽绝路,为一群之胜。”云龙山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兴圣寺对面山岗上,有一个石洞,洞门上刻有“始基”2字,旁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官至左副都御史的乡人傅为演石刻诗文1篇,记述了始基洞和寺庙的由来:明万历初年,和尚园相云游到此,见山色空艨,如入仙境,便在这个曾为野兽栖息的石洞府,盘腿打座,修起行来。茹苦含辛,历时3载,在府城化募得一笔钱财,就在山洞旁的台地上建盖起山中首寺──兴圣寺。后又在兴圣寺周围建起了观音殿、华严界、准提阁、紫极宫、翠隐庵等庙宇。当中大殿名真武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成,座西朝东,3开间,单檐歇山顶,长14.8米,宽9.4米,前檐有句栏望标。宫内有清代和民国年间作“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水墨壁画数幅,铜佛9尊,铜镜1面,神龛1座。宫前铜香炉1座,高约2米,还有半月形水池,池上有石龙吐水,可惜流水已断。宫的四周有由云窝寺、开化寺等一系列层宇楼阁组成的方柜形城郭建筑,因而又名紫金城。城外有大碑2块,高4米,称肩负丰碑,碑座雕成一种能负重的龟形动物状,碑身原产自县城西部,分别用500和700名民夫,搬运7天,才上得山来。又有铜钟1座,重1.6吨。

人居宅院

  朱家花园 县城内建新街朱氏宅院,是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滇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建造于清光绪末年(1905),宣统年间(1909~1911)落成,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房舍鳞次栉比,院落层出不穷,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纵布置,为建水县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又四小天井”式并列联排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共有大天井12个,小天井30个,房舍环天井而列。整组建筑屋角起翘,陡背飞檐,雕梁画栋,建筑精美,庭院、厅堂布置得当,空间景观层次丰富,形成“迷官式”木构架建筑群。左侧沿街13间“吊脚楼”与后面2院“跑马转角楼”相通连,为帐房物资供应铺面,右侧前为家族宗祠,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池上戏台,庭荫花木。池边石栏上有浮雕和诗词书法石刻,十分精妙。正前为大开间花厅,旁有花园。宗祠前有小姐绣楼,再前为花园,透空花墙左右对峙,将花园分隔为东、西园,东园为西山竹林,旁有荷池。有滇南“大观园”之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花园 在距县城13千米的团山村。建于清末,占地1万多平方米,房舍布局为“四合五天井”式,纵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2组3进院,且连接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乡间庄园式民居建筑群。房舍座西朝东,门楼筑有防御工事。门内有天井,过道连通前后3个大院。前院为花厅,雕梁画栋,花格窗和雕镂屏门精致,前有青砖粉墙“三滴水”照壁,院内铺有青石板,置花台、石缸和庭荫花木;中院厦廊环绕,梁柱,门窗亦雕刻精巧;后院为楼房,厦廊环通,称“跑马转角楼”。大门左边是花园祠堂,庭院宽敞,之间有水池,池边梅花石勾栏望柱,雕镂精巧。假山堆置于屋后空地,假山上绿荫笼盖。祠堂为5开间,敞廊,雕染画栋。镂刻精巧的花格门窗扇古色古香,铺地、柱础、窗下坎墙、门垛和照壁都富有特色。

  土司衙署 在县城东南60余千米的红河北岸回新寨。红河南、北一带,明清时为纳楼茶甸副长官司(彝族土司)领土。土司治所原在官厅,光绪九年(1883)老土司死,临安知府报云贵总督奏准朝廷,将纳楼司地分给土司后人承袭,改称四土舍,各领地2里(里为行攻区划,相当于乡),仍冠以纳楼司的总名。遂回新寨建衙署1座,占地2895平方米,建筑以大门、前厅、正厅、后院为中轴线,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厢房、书房、耳房左右对称,为3进四合院,大小房舍共70余间;大门为坊式,屹立在3米的高台上,正中悬挂“纳楼司署”匾1块;前院为公务房,正厅为司署大堂,后院为住家;门前宽敞,有照壁、操场。司署四角各有2层或3层的炮楼1座,壁垒森严。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

  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 1988年燕子洞风景管理处在开发水洞第三景区的八歌洞时,在一岔洞出口发现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及炭屑,之后又在水洞口发现石器和动物化石。经省文化厅批准,由省、州、县级文物管理部门联合,对2个点作抢救性清理。结果,在八歌洞100余平方米面积上厚约1.5米的堆积层中,出土古人文化遗物玄武岩磨制石器1件,铁质砂岩砺石1件,猕猴、松鼠、猪、羊、狗等动物牙齿和鸟类骨骼化石,及螺、蚌若干,其他文化遗存有炭屑、灰烬、烧土等。在水洞上方7米多的洞壁石室约100平方米面积上厚1米的堆积层内,出土打制石器13件,其中砍砸器2件,刮削器1件,硅质岩砾石石料、石片10件;磨制石器砺石1件;陶饰品和陶饰4件,陶片7件,陶弹丸1件;牛、鹿、象等动物牙齿化石及螺、蚌若干。经有关专家现场考证,鉴定为距今35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古人洞穴遗址。

  碗窑古窑址 位于县城北2000米碗窑村北面的红土坡上。现存洪家窑、湖广窑、潘家窑3个陶片堆积区,分布有20多座古窑址,占地4000多平方米。1980年以来,经有关专家几次考察,从出土陶片证实,此古窑地宋代有青瓷,元代有清花,明代有粗陶,清代有紫陶,器物多为碗、盘、碟、盆、杯、瓶等。所绘图案浓重悦目,既有地方特点,又有双鱼、牡丹、菊花、蕉叶、缠枝莲等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中国陶瓷》中刊印有1幅元代“青釉青花潮纹玉壶春瓶”照片,说明为:1973年云南省禄丰县元代火葬墓出土,高24.4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卷唇,长颈,颈的中部略细,斜肩,下腹圆鼓,平底,圈足,灰白胎,质地较粗糙,施青釉,釉为玻璃质,釉层较厚,青绿泛黄,釉下用青花作画,颈的上部放蕉叶纹三组,下部绘折枝花果四组,在腹体最圆部分绘鱼澡纹。构图简洁,彩色浓淡有致。此器为云南建水窑产品,是研究云南地区元末青花瓷的珍贵资料。窑址已被列为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

云南红河州:建水双龙桥
云南红河州:建水天缘桥
云南红河州:建水文笔塔

  建水文庙 始建于公元1285年(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建水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纵深达625米,共分七进空间。

  朱家花园 位于建水县城内建新街,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素有“滇南大观园”之誉。是清末富绅朱谓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间终告落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民居建筑群体。

  张家花园 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

  天缘桥 位于建水城东十里外,横跨于沪江河上,为三孔百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为三孔石桥,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阁一座,覆以八角赞尖顶。底层为桥面通道,南北引桥为石板铺砌的高坡,各向东西方向屈曲,形成一个横写的“S”型,犹如游龙一般,即将弹身飞腾。正桥加引桥全长121米,两旁镶有一米多高的块石栏杆、石雕狮、象各一对雄踞桥头。

  双龙桥 坐落于建水城西三公里处,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塌冲河交汇点上,因两河犹如双龙婉蜒盘曲而得名。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续建十四孔,与原建三孔“雁齿蝉联”,故又名十七孔桥。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面宽3-5米。桥上建有亭阁三座。成丰六年雨辰(1856年)三阁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动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1965年,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后认为应列为中国现存大型古石桥之列。

  文笔塔 坐落于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入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人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塔高31.4米。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

云南红河州:建水朝阳楼

  朝阳楼 即城东门楼,又称迎晖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至今600余年。形同北京天安门,而又比筑于永乐十五年(1417)的天安门早建成28年。

  小桂湖 位于朝阳楼东太史巷旁,俗称洗马塘,面积7万平方米。相传明代于此取土筑城而为洼塘,积水成湖。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杨升庵(名杨慎)谪戌来滇,曾两次寓居建水福东寺和水林园,与临安进士叶瑞、阿迷(开远)进士王廷表诗词唱和,晨夕相晤。升庵见此湖,不禁勾起对家乡新都桂湖的思念之情,赞之为小桂湖。

  龙岔河古墓葬群 位于县城东南40余千米,龙岔河西岸。墓葬共约10余冢,座西朝东,占地约200平方米。1962~1978年,当地群众开地筑路时,挖出青铜锄、剑、矛等器物200件。1982年12月,省博物馆文物普查队经实地调查,在路边断面上挖出长约200厘米、宽40~70厘米、深100~200厘米的2冢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年代约为西汉时期,其中的一字格铜斧造型独特,在云南还未有过出土报道,被定为红河流域青铜文化中又一类型代表。

建水特产

  紫陶 建水独特的红泥工艺美术陶,也称紫陶,在历史上粗陶生产的基础上,于清末由民间工艺匠师采用独特的生产工艺创制而成,兴于民国,盛于当今。以当地优质的红色陶泥泡水滤浆制坯,以书画雕填、无釉磨光的新工艺,即用墨笔书画后,再用雕刀刻划图样,填以白泥或彩泥,不上釉入炉制成,最后用石料精工打磨抛光,成品质地细腻,不含铅铬等有害物质,清新光洁,透气性好,“色如铜、音如磬、明如镜,光鉴照人”。历史上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四个不同的陶种,共享“四大名陶”的声誉。

  汽锅 为建水独特的烹饪用炊具。扁圆形,狮子耳,底部正中有一圆锥形汽管,用以由下向锅内喷注水蒸气。外部以花草书法装饰,古色古香,高雅别致。烹饪时分别置入鸡、鱼、肉块,不加水,置于盛水的蒸锅上,用薄纸蘸水将锅盖接合处的缝隙封住。烹出的肉食鲜甜嫩美,原汁原汤,别具风味。为国家审定的第一批旅游商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证书。

  燕窝酥 选用燕子洞特产燕窝作配料,和以精面粉、蜂蜜、猪油或本地菜油等,炸制成燕窝状糕点。酥脆分层,香甜可口,风味独特。1988年获北京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0年获北京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会铜奖,1995年获武汉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狮子糕 原是清代建水老字号糕点铺“荣香斋”的驰名产品。选用上等糯米作原料,工序复杂,制作精细。断面有疏松孔,味酥脆,馨香可口,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90年与燕窝酥同获北京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年博览会铜奖。

  燕窝 产于燕子洞,为传统的滋补养颜食品。为大白腰雨燕吐出筑巢的胶状物凝结而成,经精细提取,洗净、加工保存,片厚质柔,清纯高洁。燕窝粥选用燕子洞名贵特产大白腰雨燕燕窝,配以精良的香糯米、桂元肉、皂角米、银耳、东瓜糖、玫瑰糖、花生、芝麻等熬煮而成。粘度高,口感好,营养丰富。

  香米 糯米品种之一,又叫香糯米。香稻在建水种植历史悠久,尤以官厅、坡头、李浩寨等乡镇种植的老来红、山柏籽、麻线米最为优良。

  西红柿果脯 产于蕃茄之乡建水县曲江镇。以天然西红柿色泽和酸甜适口为特点,系绿色保健食品。

  普雄水泡梨 产于建水县普雄乡。普雄高山生长一种小黄梨,个体小,鲜食酸涩,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其他营养元素。用淡盐水或冰糖、甘草水浸泡于土陶瓮罐中,严密封固,三四月后开取而食。味甘凉,津止咳,可治肺痨咳嗽,为天然绿色健身食品。

  脆黄瓜 以特有的方法腌制。瓜形完整,质地脆嫩,肉质厚,无籽。有开胃、消食、调味的作用。

  木耳韭菜花 为建水腌菜品种,将韭菜花配以黑木耳、樱桃辣、酒、盐等物,拌匀腌制。味微酸,特辣。黑木耳经韭菜花、樱桃辣等物汁液渗入,味尤美。可即食,亦可作炒菜配料。

  桃辣 建水土产辣椒品种。季春月移栽,夏秋采摘。花期长,杈多,分期成熟,可多次采摘。成熟果圆球形,鲜红色,象小灯笼。

  羊奶菜 民间特制腌菜品种之一。羊奶菜是野生匐藤本植物,生长在山崖石缝,山坡草地间。藤绿,果青,有乳白浆,因名羊奶菜。

  小方块豆腐 建水城西有大板井,又名溥博泉,水洁味甘,为制作小块豆腐的天然优质泉水,故小块豆腐以城西门所产为佳。

  白桔 建水特有柑桔品种。属椪柑类,晚熟品种。已有三百多年栽培历史。果实硕大,色泽金黄瑰丽,皮薄软,肉细核小,汁多甜蜜。

  草芽 建水特有水生蔬菜。属香蒲科多年宿根水植物,主干露水面呈翠绿色,株高2米余,叶对生,扁平似菖蒲;夏季开黄花,雌雄花穗上下排列,状似蜡烛,多茸毛,俗称毛蜡烛。

  洋葱 建水县面甸镇规模种植,是建水外销量最大的大宗蔬菜,主要销往东北三省和华北各地,近年更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酸甜石榴 建水特有石榴品种,酸中有甜,品种最佳。叶子长圆形,根皮和树皮可做驱除蛔虫和绦虫的药物。

  沙莜 即白薯、红薯,在建水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产量高,富含淀粉、糖分、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吃后有饱足感,易消化。

建水名特小吃

  建水的名特小吃有泡糕、汽锅鸡、过桥米线、羊乃菜、三叠水、临安十肴、米豆腐 曲江烧鸭、凉勺粉、烧豆腐、糯米揣莲藕、腌酸菜、草芽、燕窝酥、狮子糕 。

旅游

  建水古城最初为南诏国时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朝之后,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明清时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长期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和“诗书郡”的美誉。

  古建筑 全县有文物古迹13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9处,州级9处,县级43处。著名的有“形胜巍巍壮南疆”的彝族纳楼长官司署;有建于元代,规制宏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建筑规模居全国第二的文庙;有雄镇东南的朝阳楼;有保留宋式建筑风格的元代大型木构建筑指林寺;有被誉为“西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和被誉为“云南楼兰古城”的团山传统民居建筑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为“中华宝塔古今无”的清代文笔塔;有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列入中国现存10痤大型古石拱桥之一的双龙桥;有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清代学政考棚;有工程艰巨,造型奇巧的天缘桥和滇南道教名山云龙古建筑群等。这些古建筑均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民居 建水民居丰富多彩,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汉族青砖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为代表的传统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馆”里的珍品。

  地下岩溶景观 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颜洞溶洞群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其洞体高大雄伟,被誉为“亚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颜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称,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慕之数年,为之起走万余里”,曾慕名足履其间,撰有《游颜洞记》。

  革命遗址纪念地 有云南近代史上震动全省的周云祥反清仇洋起义军大本营天君庙,有20世纪20年代朱德元帅旧居,有滇南地下党活动中心建民中学,有中共云南省工委建水会议旧址西林寺,有滇南护乡第五团起义旧址乡会桥,还有地下党统战组织“九人团”活动点张家花园等等。

  建水燕子洞 双层石灰岩溶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沪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

  曲江温泉度假村 位于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洗澡塘村,占地75亩。曲江温泉属于珍贵的天然自涌泉,明代开始开发,历史悠久。泉眼位于500米外的洗澡塘村里,数百年来涓涓流淌,永不枯竭,村民世代用泉水沐浴,普遍健康,从来没有皮肤病、糖尿病、关节炎、风湿、心脏病、癌症等。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对温泉进行科学的检测,直到2008年5月,在广州统才温泉水疗管理公司总经理骆湋雄的主持下,经过云南省核工业测试研究所检测鉴定和云南省地震局水化站长期检测分析,此温泉源于2000万年前震旦系石英砂层的地球深部,出水温度高达68度,PH值7.3,日出水量1209吨,属于含氡的弱碱性碳酸泉,还含有氟、锰、镁、晒、钾、钠、钙、锌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特殊治疗功效的弱放射性元素氡的含量达400-430BQL,含量为全国温泉前列,故有《西南第一氡泉》、《天然药池》、《治病泉》、《中国西部最具医疗价值的氡温泉》之称。

图集

建水县双龙桥,2022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