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6月27日 (六) 12:12西北组09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建筑材料汉语拼音jiàn zhù cái liào;英文:construction material),人类进行建筑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它既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建筑文明的见证。通过对天然与人工材料的开采与生产,并按照一定营造方式将其组合,构成建筑物实体,借以提供满足人类生存与生活需求的建筑空间与环境。

建筑材料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材料的利用不仅受到材料性质与资源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依赖于人工组织、加工工具和动力、制造工艺、运输工具和施工技术等因素。建筑材料发展经历了从土、石、木的就地取材的简单利用到水泥、钢材、玻璃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历程。建筑发展也从地方特征明显的传统建筑阶段进入现代建筑阶段。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和增长,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构造、施工及其他技术条件共同促进与提高,建筑空间范围得以拓展,建筑使用功能改善,形式风格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材料科学工程学及工艺水平迅速发展,造就了大量新型建材品种,其材性特征、应用范围及构造方法与传统材料迥然有异,性能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智能建材、功能建材异军突起,集质轻高强、绝热、吸声、防火、防水、耐腐蚀、防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建筑材料应运而生。

在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中,建筑材料用量最大,对地球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影响至深。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近年来提出了关于建筑材料的全寿命周期(从原材料开采、材料生产、运输到应用在建筑上,再到建筑的使用、维护、维修、改造,直到废弃、拆除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来评价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和绿色建材(消耗资源、能源少,对环境影响小,能循环和再生利用,同时无化学气体和粉尘挥发、无放射性、无毒无害的建筑材料)的概念。

简史

  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就利用天然材料,如土、石、草、树干、树叶等营造住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人造材料相继出现。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证明在约公元前5000年中国人祖先就开始对天然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是人造建筑材料锻烧和复合工艺的开端。以后,又用夯土和土坯筑墙,制作石灰、砖、瓦、琉璃及其他烧土制品。秦砖汉瓦早已闻名于世,足见中国使用人造建材历史之悠久。在国外,古埃及的烧石膏,古希腊、古罗马的石灰和掺火山灰的石灰,印加帝国建筑的高度石工技巧,均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基于对土、石、木等天然材料的加工技术和人造材料的开发应用,出现了中国的长城、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帝国的引水道、万神殿等伟大建筑。工业革命以后,钢材开始被用作建筑材料,大跨度建筑和高耸建筑逐渐发展。19世纪初,波特兰水泥问世后,即出现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0世纪30年代以后,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玻璃和陶瓷制品也大量用于土木建筑,这样就使土木工程的面貌更加日新月异。以桥梁为例,在采用钢材以前,跨度很少达到100米,有了轧制钢材,才出现了跨度500米以上的桁架梁桥和拱桥和1400米以上的悬索桥,而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更使桥梁技术在荷载、跨度、经济、耐久及适用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分类

  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按性质可分为建筑用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4类。

1.建筑用非金属材料。主要有天然的粘土、砂砾、石材和人造的砖、瓦、陶瓷、琉璃等烧土制品;水泥、石灰、石膏等胶凝材料;以水泥为基础的各种混凝土、砂浆及其制品;各种玻璃及其制品;以及无机涂料、石棉、矿棉、纤维制品、熔岩制品(如铸石);碳化制品等。

2.建筑用金属材料。有以钢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制造的型材、管材、板材和金属制品等。

3.建筑用有机材料。有木材、竹材、建筑塑料、有机涂料、胶结材料(沥青)和保温材料(软木板、毛毡)等。

4.建筑用复合材料。狭义地指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和层压材料;广义地则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组成的材料,可包括很多人造建筑材料的品种,如各种水泥砂浆和混凝土被称作水泥基复合材料,还有沥青复合材料和钙塑制品等。建筑材料按用途还可分为绝热材料、吸声材料、防水材料、灌浆材料、装饰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