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弥渡县
云南弥渡县: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天生桥
云南弥渡县:南诏铁柱

  弥渡县汉语拼音:Mí Dù Xiàn;英文:Midu Coun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5°32′之间。总面积1571(一说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9万人(2013年末)。有汉、白、傈僳等民族。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重叠,峰谷相间。主河流有毗雄河、毗雌河、城河、白云河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弥渡处于三江成矿地带,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有铂、钯、铁、铜、铅、锌、镍、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10多个矿种。金宝山铂钯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之一;九顶山、二郎等地的铜矿总储量为2348.5万吨,石膏储量上亿吨。交通便利,古称“六诏咽喉”。国道214线、320线交汇境内,广大铁路、昆瑞高速公路和祥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国家级文物“南诏铁柱”,国家级风景名胜游览区东山森林公园,省级文物清代(1856)彝族农民起义领袖李文学遗址,以及太极顶风景自然保护区及天生桥、花鱼洞等。

  弥渡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弥渡花灯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和花灯《十大姐》、《绣荷包》等驰名中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邮编:675600 代码:532925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距州府大理市62千米。

历史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1996年,弥渡县面积1525平方千米,人口约29.2万人。辖1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乡、新街乡、太花乡、苴力乡、密祉乡、寅街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县政府驻弥城镇。1999年,新街乡改建新街镇。2000年,寅街乡、红岩乡撤乡设镇。至此,弥渡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弥渡县常住总人口296860人,其中:弥城镇19940人,红岩镇47298人,新街镇47554人,寅街镇43331人,太花乡56258人,苴力乡23387人,密祉乡15291人,德苴乡23881人,牛街彝族乡1992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弥渡县常住总人口313156人,其中:弥城镇89144人,红岩镇46607人,新街镇49446人,寅街镇43993人,苴力镇25241人,密祉乡15489人,德苴乡23348人,牛街彝族乡19888人。2013年末,全县面积1523.43平方千米。总人口32.9万人。

  2014年,撤销密祉乡,设立密祉镇;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弥城镇、红岩镇、新街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镇、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同年,弥城镇、红岩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地理

  弥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地貌分构造剥蚀山地、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山块、山间断陷盆地四大类型。最高点为县域西北部的九顶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点为县域东南部金宝山东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县城海拔1672米。

  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干季、雨季之别,无霜期249天,年均气温17.3°C,年均降雨量824.4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河谷热,坝子暖,高山寒。

  县域土壤有自然土和耕作土两部分,有7个土类,10个亚类,19个土属,51个土种。7个土类分别是:棕壤、黄棕壤、紫色土、红壤、冲积土、水稻土、盐土。县内河流属红河上游元江支流,分别为毗雄河水系、毗雌河水系、白云河水系、牛街河水系,境内有小㈠型及以上水库10座。全县地表水有2.93亿立方米,可控水资源量6064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弥渡矿产资源稀缺独特。已探明有铂、钯、铁、钼、铜、铅、锌、镍、金、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10多个矿种、28个矿床点。铜矿总储量为2348.5万吨,石膏储量上亿吨。九顶山矿床探明铜金属量15万吨,钼金属量7万吨,其中钼储量占全省储量的78%;金宝山矿床探明铂钯金属量45.25吨,稀贵金属锇、铑、钌含量3.56吨,铜金属量4.9万吨,镍金属量5.5万吨,其中铂钯金属占全省储量的55%,是全国第二大铂钯矿床。随着九顶山铜钼矿和金宝山铂钯矿的开发,我县重点工业项目拉动效应逐步显现,重点工业项目将成为发展壮大矿产业和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重要卫星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

  弥渡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日照、雨水充足,霜期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农业耕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林地146.24.万亩,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等10余种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黄、细辛等286种中药材;盛产大蒜、芋头、香酥梨、南瓜等果菜共150多个品种,总产量超过50万吨;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广、品种多、产量大、商品率高,四季皆旺,畅销各地,有“蔬菜王国”的美誉,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称号,是农业部实施淡季蔬菜开发、南菜北运的基地县之一。全县农畜产品加工业资源条件已经具备,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弥渡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花灯艺术之乡、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已收集整理花灯曲调179首、传统剧目250个;县内居住着23个民族,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全县共有国家、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个,有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铁柱庙、天生桥等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大、前景好。

  弥渡县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白总旗温泉流量大,水温65℃左右,有益矿物质丰富,用地范围山体高程1789.5米,山势陡峭,景观良好,有依山就势建设温泉旅游度假别墅的良好条件,该项目为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火龙庙温泉水温高且水中富含十余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成分,有三个温泉热水池,每小时的温泉出水量可达27.5吨,初始水温可达76℃,温泉水属中性软水,PH值为7.45,该项目为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弥渡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显现。随着中缅铁路(祥临段)和泛亚铁路中线大理至临沧段已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大理至宁洱高等级公路正在筹划、祥临公路穿境而过、果河公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车,弥渡的对外通达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与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滇西南地区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将更加密切。随着全省国际大通道建设和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弥渡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历史

  弥渡史称“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相传古代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清代改称弥渡。

  弥渡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西汉时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隋末唐初时,属南诏十赕之一。南诏时属天水郡。元初,先后隶属大理下万户府和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所辖。明王朝建立后,属定西岭巡检司,设流土官各1人。清时,弥渡地方分隶于赵州、蒙化厅、景东厅、宾川州、云南县。设有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雍正九年,设弥渡市督捕通判。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划归大理专区领辖。1956年,改大理专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属大理州。

文化

  弥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基础广泛、文化品牌响亮,素有“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和文献名邦之称,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有“弥渡好地方,村村有灯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到定西岭,听见锣鼓声”的赞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弥渡花灯源于中原文化,吸收江南文化,融入了本土汉族、白族、彝族的音乐元素,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跻身于云南花灯之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拥有花灯曲调179首、传统剧目250个,其中《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和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等广为流传、蜚声中外。每年春节期间,无论城镇乡村都组织灯班唱花灯活动,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正月十五结束,它是弥渡数百年来传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七太极顶庙会、正月十五、十六的密祉花灯节,20多个灯班聚集大寺街,百灯跳跃,龙狮起舞,热闹非凡,游客达数万人,被誉为“东方狂欢节”。除此之外,还有正月十五铁柱庙彝族踏歌会,阿尼山歌会,朵祜、瓦哲歌会,三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五灵宝山歌会,二月十五天生桥庙会和五台山彝族踏歌会等。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文物古迹

  弥渡历史悠久,文物较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多年来,共发现、调查、落实和清理各类文物项目475项(处、件)。其中,古城遗址5处,现有遗存2处,石棺葬6处,火葬群8处,名人墓5处,古建筑41处,碑刻84块,馆藏文物169件,古字画169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南诏铁柱”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约5公里。南诏铁柱古称崖川铁柱或建宁铁柱,俗谓天尊柱,今存铁柱庙大殿内,立于佛台正中。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柱为直圆柱体,柱身铁黑色,铸面稍粗糙;通高3.3米,直径0.33米,重约2069公斤,柱顶呈漏斗状凹坑,坑中凸起一包,高15厘米,径16厘米;坑边正东、西北、西南方向各开一“V”型丫口,丫口高20厘米,使柱头呈三莲瓣相联状。铁柱身西面中段铸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外框单凸线边框。

物产

  弥渡风味食品有卷蹄、风肝、酸腌菜、黄粉(豌豆粉)、乳扇等。土特产有大蒜、大芋头、红曲米、香酥梨、红雪梨、核桃、小红梨、鸡枞、松茸等。

旅游

风景名胜

  弥渡县境内有“标绩全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杜鹃世界,山高水长”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太极山、“小河淌水的源头”省级旅游小镇密祉、“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蕴含美丽动人故事的花鱼洞、纪念南诏始祖细奴罗而建的香山公园、白云寺、王母阁、谷女寺、二十村玉皇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