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嵩山,古称中岳,因其居五岳之中而高,故又名嵩高。在河南登封市北。


逐句释义: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流。
  带:围绕。
  薄:草木密茂地方。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临近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荒城: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靠着。
  古渡:古时的渡口。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我将)回到这里闭门谢客度过晚年。
  迢递:遥远的样子。迢,远;长。
  嵩高:嵩山的别称。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之意。闭关,佛家闭门静修。闭,一作“掩”。


《归嵩山作》题图
归嵩山作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归隐嵩山的写景抒情诗,抒发了作者即将归隐时的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历来被称颂为状景佳句。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诗题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承“车马去闲闲”,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作者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作者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照应题目,点明隐居主题。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景中有情,意境悠远。从开始的闲适自得到后来的萧瑟凄清再到最后的闭门谢客,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清川”“长薄”“流水”“暮禽”,这些山林中的景物使诗人倍感亲切,有一种回归的欣喜。“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一方面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然,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失意和清冷。不过从总体上来说,作者的心境还是闲适从容的,全诗塑造的也是一种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意境。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造语已近自然。

  方回《瀛奎律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

  顾璘《批点唐音》:起是《选》语。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如有意”深于无意(“流水”句下)。

  吴瑞荣《唐诗笺要》:信心而出,句句自然,前辈所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

  顾安《唐律消夏录》:看右丞此诗,胸中并无一事一念。口头语,说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双融,心神俱寐,三禅天人也。

  黄生《唐诗矩》:全篇直叙格。二语虽是写景,却连自己归家之喜一并写出,看其笔墨烘染之妙,岂复后人所及(“流水”一句下)。

  徐增《而庵说唐诗》:右丞作此诗时,犹未到家也。诗做至此,工夫方满足。岂可尽人去做,信手涂来,辄矜敏捷也?

  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顾云:冲古。此等诗当知其作法条理,前四句叙归途景色之趣,后四句叙嵩山景色闲旷。可以超遁之趣。景自分属不窒。

  沈德潜《唐诗别裁》: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闲远(“暮禽”句下)。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学诗者当以此为进境,不当以此为始境,须从切实处入手,方不走作。 冯班:第四直用陶句,非偷也。何义门:二四见得鱼鸟自尔亲人,归时若还归故我。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苍凉在目,神韵要体味。

  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前六句一路写来,总为“迢递”二字作势,谓经多少夕阳古渡、衰草长堤,而嵩山尚远也。末句“且”字,乃深一层说,言时衰世乱,姑且闭门谢客耳。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6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7


试题精选:

  1.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


  2.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


  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①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②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


  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一)此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

  (二)此诗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


  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整首诗写景抒情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2分)


  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


  8.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归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本诗围绕归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描写河川环绕这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后安详闲适的心境,颔联写水和鸟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和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从有我之境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

  参考答案:颔联里,作者移情于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丛中栖息,它们好像和我结伴而归。作者归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变得有情有义。


  10.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11.“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融情于景,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傍晚野外的黯淡凄凉的秋景图,抒写了诗人越接近归隐地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描绘了一幅傍晚野外的黯淡凄凉的秋景,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烘托了诗人感情上由“悠然自得”到“孤寂凄凉”的变化。据此理解作答。


  12.请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赏析颈联。(3分)

  参考答案:诗人借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1分)渲染了孤寂苍凉(萧瑟荒凉)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者接近归隐地时落寞、凄清的心情。(1分)


  13.下列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句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诗的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的意思是: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归隐思想。与王绩在《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诗句表达追怀古代的隐士的思想情感是最为接近。A句是思乡;B句留恋;D句建功立业。故答案为C。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