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心理学汉语拼音:xīn lǐ xué;英文:psychology),探讨脑与思维的关系,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的发生、变化规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由于心理学与人的知识的获得、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使它的研究主题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就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为心灵哲学。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大脑的信息加工活动,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并进行思维活动。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是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人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国外心理学的发展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成为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中,英国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些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J.O.de拉美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与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从此,现代心理学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为元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世界各国大批进修生,其中包括中国学者蔡元培。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了困难。问题出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学科,与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的东西绝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刺激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在美国的中国早期留学生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郭任远回国后便推行行为主义,甚至要把心理学改名为“行为学”。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集体农庄,有极完善的社会组织,用工分计劳动报酬,完全用行为主义原理来培养训练儿童。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竞争和剥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友爱,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诈。这样一个事先设计好的社会体制避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为“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中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而且,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M.韦特海默K.科夫卡W.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还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观点,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其主要兴趣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动机,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段。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心理分析对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沙皇时代的俄国心理学最初也是从西欧国家引进的。俄国的一些生理学研究为以后的苏联心理学奠定了基础。I.M.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V.M.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I.P.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苏联心理学者主张要把心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反映论的角度来说明心理现象,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动性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劳动和社会交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心理学直接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H.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1年蔡元培从德国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在陈大齐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张耀翔任会长。1929年中央研究院设立心理研究所,唐钺任所长。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郭任远鸟类胚胎行为研究,黄翼的儿童绘画研究,孙国华的新生儿行为研究,艾伟沈有乾等人的汉字研究,陆志韦萧孝嵘等人的心理测验研究,卢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学研究,陈立周先庚等人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等都作出了成绩。1937年1月在南京召开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为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大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方和沿海地区的多数大学迁到西南,心理学的教学虽然继续进行,但是研究工作几乎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恢复。此时,全国约有10余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其教学与研究主要受美国心理学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任所长。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当时中国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同时学习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开展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研究。此时,还展开了关于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讨论,以及对西方心理派别的评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0年代初期,中国心理学的重点转向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中国的情况,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然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50年代末曾因所谓“生物学化”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作为伪科学而被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复其科学地位,重新受到重视。80年代前后,中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心理学系,许多师范大学还成立了心理研究所。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陈元晖任会长。21世纪初,中国心理学会已有会员6,000余人,全国各大学大约有40个心理学系和心理学研究所。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加入了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984年荆其诚被选入执委会,1996年张厚粲被选入执委会。1992、2000年荆其诚、张厚粲先后当选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学界频繁参加国际心理学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心理学在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创办了十几种刊物,出版了上百种书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为心理学提出新的任务,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迅速发展。

当代心理学

  几十年来,心理科学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心理学各派之间的争论已经不再激烈,而是趋向求同存异,各学派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来,各学派之间的区别缩小了。在心理学对象、方法问题上争论的减弱,表明心理学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学家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专门问题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上展开学术争鸣。心理学问题被划分得更为精细,以便更深入地加以探讨。当代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和一些邻近学科的重叠,已使它们的某些部分难以区别。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边界模糊的科学。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一方面,它与生物科学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它伸展到技术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相联系,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时至今日,心理学发展得更加宽广庞杂,这就要求从哲学的高度对它进行理论概括,理论心理学即从宏观上来探讨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复杂程度不同的心理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当代心理学把人和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学问题可以概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生物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水平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现代的生物心理学用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过程,目的是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D.H.休伯尔T.N.维厄瑟尔的感受野研究和R.W.斯佩里割裂脑研究最为著名。休伯尔和维厄瑟尔在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的细胞上插入微电极,当视网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时,便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产生微弱的电活动。他们发现,大脑皮层细胞对视觉刺激有精细的分工,某些细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细胞感受圆形、尖角、边界等刺激,还有些细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线条刺激等。与这些皮层细胞相联系的不同视网膜部位称为感受野。斯佩里用治疗癫痫病人的割裂两侧大脑半球的方法,对大脑心理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和思维活动,右半球主要负责图形、音乐知觉和身体的运动。以上两项研究曾在8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奖

  揭开人脑高级活动的奥秘是近代科学的一个重大挑战。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相结合,研究脑的活动是怎样支配行为的,以及脑功能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探索中,由于应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如微电极记录、正电子断层扫描装置(PET)等,使原来看不到的脑功能变化能够加以观察,从而为弄清脑和行为的关系开辟了途径。对学习记忆的脑活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记忆方面,人们相信,既然经验可以在头脑中长久地保存下来,那么大脑的生理结构必定发生某种物质变化或遗留下某种痕迹。人们还设想,在识记时,大脑的某些神经通路会不断地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在这条通路上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接触处——突触膜上,必然会发生生理的和结构的变化,从而降低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阻力。研究发现,在记忆时随着突触的电传导的次数增多,细胞内的核糖核酸也增多了,由于突触膜受体的蛋白质合成与核糖核酸的变化有关,于是认为核糖核酸就是要寻找的记忆物质。美国神经科学家E.坎德尔发现,长时记忆需要蛋白质合成来促成神经突触形状的改变,更容易接受刺激;而短时记忆则不需要蛋白质的合成。坎德尔的这项研究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奖。这些关于记忆的脑化学研究增进了对心理过程的了解。

  生物心理学也结合医疗实践进行了临床研究。将行为水平的研究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及相关的微观领域,以揭示脑与行为的关系,阐明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心理行为因素调控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是当前生物心理学发展的方向。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学家,还有神经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家等。

  认知心理学 这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心理学方向,它是从反对行为主义发端的,同时它也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不能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这种观点长期阻碍了对人的心理过程的了解。认知心理学突破了这一限制,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这一点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张。

  认知心理学是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使心理学家看到,人类认识过程与通信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便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另外,行为主义关于语言是条件反射学习的看法,经受不住后来兴起的心理语言学的冲击,以致一败涂地。心理语言学的代表人物N.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某种先天的内在规律,是由遗传决定的。儿童表现出来的学习语言的惊人能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认知心理学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研究言语理解和智力操作,无疑扩大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除应用反应时测量、记忆测验等一般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外,还分析口语记录,以了解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根据研究的结果来建立关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模型。这种模型只是关于内部过程的一种假设,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生理机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U.R.G.奈瑟写了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为名的书籍,心理学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方向。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A.纽厄尔H.A.西蒙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脑的内部过程,看成是物理符号过程。认为人脑是一个物理系统,脑内的活动是对这些符号的操作。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对磁场的模式或符号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号形式表示,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符号操作可以比拟为一个计算机物理系统对符号的加工处理,这就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80年代前半期,中国心理学家开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对汉字的学习、记忆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机器理解汉语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成果。8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提出了认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另外还有视觉计算理论、知觉的生态光学理论等;在记忆方面,80年代的研究者把记忆系统作了更精细的划分,如工作记忆、语意记忆、情景记忆、操作记忆等;另外,关于心理表象的研究,使心理学中难以研究的主观现象能以客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1世纪初,以信息论为先导,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IT产业,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机器设备性能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在复杂条件下众多的信息是如何被人感知和利用的、人与机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交流,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大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及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先进手段,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人的身体和心理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会增加,词汇量不断扩大,知识范围越来越广阔,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变化。人的发展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如人的思维、言语、情绪等心理过程发展的阶段性,各年龄阶段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的关键期等,却是更加复杂而又难以定量测量的。人的心理发展,不论是在量还是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总是受内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前进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发展分为身体、智力和人格发展三个方面。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的发展又有个别差异。总的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性的。J.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为特点。人格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化的过程。这方面的发展更为复杂,主要受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人们发现,儿童在婴幼儿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如1岁幼儿已有很高的知觉辨认能力,3岁儿童已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婴幼儿还会进行许多过去认为是不能完成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进行的遗传和环境相对重要性的争论上,这些发现无形中造成了对先天遗传因素的重视。现在,人们开始研究复杂社会行为的遗传性,这就对社会环境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中国的儿童发展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20世纪上半期就已经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朱智贤刘范等结合中国的特点,进行了儿童智力和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不仅支配着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广阔范围中影响着人们对心理发展的看法。

  自从19世纪人们把儿童发展作为一门科学加以探讨以来,虽然都知道发展是指从胚胎一直到死亡的历程,但是以往的人类发展研究却只局限于研究某一发展阶段,很少着眼于整个生命过程。现在的毕生发展心理学认为,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受前一时期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从人的生命的全程发展着眼,研究从产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由于许多国家人口趋向老年化,老年问题突出,因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发展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且研究个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及个性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规律。人的智能的本质、智能的发展,人的学习规律,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涉及人类智能的进化和发展、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儿童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卓越表现,已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跨文化的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认知理论及教育制度有关,值得总结。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就个体来说,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儿童产生各种影响。儿童也对环境作出反应。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包括儿童的交往,言语的发展,伙伴、家庭、居住环境以及学校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什么规律起作用;在成人个体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会心理规律起作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就是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人是如何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归因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人属于一定的团体阶层民族国家。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人相互交往和影响,使其心理活动带有某一群体所特有的倾向性。人在群体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内部的交往结构、无形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侵犯行为等,都是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集体就是成员比较多的一种大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这种群体中成员间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而是通过某种共同的活动联合在一起的。在大群体中,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对行为发挥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大群体又分为无组织的和稳定的两种。前者是偶然地自发产生的,存在的时间相当短。在一定场合集聚起来的大规模群众动乱、足球比赛场上观众的骚动都是这一类大群体行为的典型例子。在相当长时期中存在的稳定的群体有职业、社会阶层、民族、种族的群体,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的,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这两类大群体中的社会行为规律,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了社会心理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需要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组织行为的变革来配合。社会生活紧张和不适应,常会产生心理应激状态,造成个人心理障碍甚至群体的特殊表现。由于重大社会变革所造成的人群心理压力,社会动荡以及灾难事件的征兆与预警,都是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问题。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义社会思潮渗入心理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H.马斯洛C.罗杰斯等人反对心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认为传统的走自然科学道路的心理学不足以解决更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涉及价值观信仰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研究意识经验为出发点,探讨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一些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包括友爱、自尊、创造性以及对价值的追求等。这些潜能表现为高级需要,它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可能成为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力量。自我实现能使人的这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精神病态是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使人脱离自我实现的一种异化表现。心理学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在美德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动机的作用,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价值加以拔高,强调发挥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引上了一条人文社会科学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所研究的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社会学从比较宏观、概括的层面上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则是从比较具体的、微观的层面上研究人际交往活动。由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极端复杂性,虽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从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出发,必定能总结出人的社会心理学规律。

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体系的研究

  理论心理学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它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心理学的宏观理论,即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关键性的综合问题的探讨。这些课题一般涉及哲学理论问题,如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身与心的关系、环境与遗传等问题。宏观理论问题的研究者要具备较深的心理学根底,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心理学家坚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特别重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他们试图从宏观上观察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引导心理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这方面潘菽对于发展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心理学某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如知觉理论、精神疾病理论等。研究者要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一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一般是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经验的学者。

  心理学体系的研究与心理学史的研究密切相关。心理学史研究是对心理学历史上和当前的不同心理学派的研究,探讨其哲学基础、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心理学史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人们了解心理学的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其加以整理和总结,增进对中国心理学思想的了解,将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益处。高觉敷等人出版的中国和西方心理学史的著作,对介绍西方心理学和总结中国心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心理学家能参加解决教育、医疗、工业、商业、军事及各种社会问题。心理学在一些应用领域中形成以下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语文、算术等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如语文和数学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对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全球性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跨世纪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心理学既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研究个体的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特别研究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如何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因此,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科学的手段。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学研究,探讨心理因素在维护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医疗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行为特点。医学心理学家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特别是在精神病医院中发挥作用,他们用心理测验诊断病人,找出心理障碍的原因。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探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也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目的是调动患者的心理因素,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工作,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导与帮助。医学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较快,心理测验已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全国的精神病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都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际竞争加剧,精神压力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人的社会行为问题,需要心理学家更多的参与。除了治疗疾病之外,人们更重视造成疾病的环境条件,特别强调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良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工程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研究现代工业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又称人机系统。即在工程设计中使设备适应人体的活动特点,从而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厂的温度、照明和工作条件,航空工业中飞机座舱的仪表显示,车船驾驶系统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它还研究工业劳动中职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行为心理学研究职工的选拔、训练、评价、使用等人事组织问题,还研究工作动机、激励手段、意见沟通、组织结构、领导行为等问题,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的工程心理学有比较久的历史,特别是在照明、显示器设计、交通信号以及工业企业的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问题,成为组织行为心理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冲突与融合对管理和经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深刻的影响,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跨国管理与经营、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等。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成为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人的行为模式、人的决策等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在众多的选择中,他会作出最优的选择。西蒙提出人的“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根据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活动的,开辟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西蒙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另有研究证明,人的决策是非理性的,会出现大的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是有规律的。这种研究对于理解人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非常重要,D.卡尼曼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商业心理学 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有关的行为问题。它包括市场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市场心理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及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很受重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在这方面也已获得初步的成果。

  司法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包括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罪嫌疑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等问题。司法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司法心理学工作者结合本国实际,对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军事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与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把军事组织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整体,研究其中的社会过程,如指挥员和士兵的关系,战争条件下群体内部情绪的相互影响,军队士气的作用等。根据兵种的特点,军事心理学还包括航空航天心理学航海心理学。航空与航天心理学除研究一般军事活动的心理规律外,还研究航天员的意志和品德的培训,在失重、超重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等。航海心理学则要研究在长期离开陆地情况下的心理变化,海上战斗和舰艇操纵中特有的心理学问题。世界各国的军事心理学研究都属于保密的范围,只有在失去军事价值的时候才能够公开。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科学,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应用科学,与许多实践部门有着广泛的横向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心理学提出许多研究课题,如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口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医疗保健、体育竞赛、灾难时期的心理健康、犯罪等都有待心理学参与研究解决。心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同时,也必将促进自身理论的发展。

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