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惠山泥人,或称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惠山古镇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2004年07月0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无锡惠山泥人”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地域保护范围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地处北纬31°34′,东经120°16′,西址惠山,东临旧城,北靠京杭大运河,南望太湖。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

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农闲时就地取材,捏些小玩意出售给朝山进香的香客。以后做泥人的越来越多,惠山一带呈现出“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的兴旺景象。

惠山泥人以绘、塑结合,浪漫夸张的手法造型,以各种鲜明的色彩,再用流畅的线条精心勾勒。它构思巧妙,造型生动,色彩明块,惹人喜爱。

惠山泥人品种颇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泥人,包括印坯泥人和手捏泥人;二是石膏制品,包括石膏工艺品、彩塑玩具等。

清代,惠山泥人由乡民的农闲副业发展为作坊式的专业化生产。惠山前的五里长街上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泥人作坊有两百多家,形成一条有名气的“泥人街”。泥塑技艺也在竞争之中日渐精进,形成了造型简练、神形兼备、色彩鲜艳,独特雅致的艺术风格。

如今,惠山泥人更是千姿百态,飞禽、走兽、人物、鱼虫应有尽有,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而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然而,惠山泥人系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既费力又挣钱不多, 所以当年那些工匠的后一代很多都不学习这门技术了,另外据说制作惠山泥人要用从水稻田一米以下挖出的泥土,资源也很难取得。因此惠山泥人也面临着绝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