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遇·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五言古诗。感遇,为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感遇”一词的现代汉语意义是:①感念知遇的恩惠。②感慨,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逐句释义: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春天里兰草茂盛枝叶下垂,秋天里桂花明亮洁净。
  兰:指兰草。古人以兰草比喻高洁的操守。
  葳蕤(wēi ruí):枝叶纷披的样子。蕤,草木枝叶下垂的样子,也指草木的花或花蕊。
  桂华:即桂花。华,同“花”。古人常将“兰”与“桂”连称“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美德。
  皎洁:明亮洁白。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兰草在春季,桂花在秋季)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此而使春秋二季成了最美好的季节。
  欣欣:草木兴盛繁荣的样子。
  生意:即生机。
  自尔:自此,自然地。
  佳节:指春秋二季因为有了兰草和桂花而成了最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能领悟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沐浴在兰桂芬芳里的那份愉快和享受。
  林栖者:林中人。
  闻风:闻到香气。沐浴在兰桂芬芳里的意思。
  坐:因。
  悦(yuè):本义为高兴,愉快。这里有爱慕、赏心悦目的意思。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兰和秋桂)草木吐露芬芳是它们的天性,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人,让人摘取欣赏的。 作者以此比喻自己行芳志洁的本性,而不求人赏识。
  本心:天性,本质。
  美人:指相貌俊逸,才德出众之人。可指女子,也可指男子。这里也指诗中“林栖者”。


感遇·其一 题图
《感遇·其一》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该诗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其叶是多么繁茂,花儿多么皎洁。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秋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第五句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林栖者”,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作者以此比喻自己行芳志洁的本性,而不求人赏识。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摘。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

  此诗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试题精选:

  1.诗中塑造了兰、桂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枝叶繁茂、花蕊 皎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想起随风飘散的兰桂形象(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2分),诗人以兰桂自比,抒发了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2分)


拓展阅读:

《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

其 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 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其 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 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其 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 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 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其 八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 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 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默卧帘帷。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年),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宰相。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3首。(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