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遇·其二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题与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体裁为五言古诗。感遇,为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屈原曾写过一篇《橘颂》,歌颂橘树“横而不流”的坚贞品质。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表现的即是屈原《橘颂》之意。作者以凌霜傲雪、经冬不凋的丹橘自喻,与世俗的桃李做鲜明对比,寓意深刻。全诗婉而多讽,含蓄蕴籍。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逐句释义: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生长在江南的丹橘(红橘),经过了整个冬天,橘林仍然是绿意葱茏。作者借歌咏丹橘,来倾诉自己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进而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态度。
  丹橘:红橘。橘,古人视为嘉木。屈原曾作《橘颂》,称赞它志向高洁。
  经冬:经过了整个冬天。
  犹:尚,还,仍然。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难道是因为那里(江南)地气温暖?自然是它(橘)不畏风霜的本性所成。
  岂伊:岂唯。
  岁寒心:指耐寒的本性。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这红橘可用来赠送贵宾,奈何被阻隔在深远之地。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喻指朝廷中的贤人。
  奈何阻重深: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人的命运只能随着境遇的起伏沉降而起落,循环往复,无法预料追寻。
  运命唯所遇: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运命,运气,命运。
  循环不可寻:惟有看作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只听说栽种桃树和李树(能得其蔽,能吃其果),难道这橘树就不会有绿阴吗?
  树:种植。
  阴:树阴。


感遇·其二 题图
《感遇·其二》诗意参考图,宋·赵令穰绘《橙黄橘绿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诗开头两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作者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写橘树的特点。橘树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

  五、六两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

  七、八两句“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

  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没有绿荫吗?这是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发人深思。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拓展阅读:

《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

其 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 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其 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 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其 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 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 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其 八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 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 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默卧帘帷。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年),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宰相。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3首。(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