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 我想要乘风回到(月宫),又怕琼楼玉宇那里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注释】
  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又恐:一作“惟恐”(唯恐)。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琼(qióng)楼:指仙宫中的楼台。玉宇:传说中神仙住的华丽的宫殿;亦指天空。
  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旧读shēng):承担、承受。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全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词牌名。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苏辙,字子由)。

  丙辰,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词作。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南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上片开篇提问“明月几时有?”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把酒问青天”,作者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说,我想要乘风回到月宫去,又怕琼楼玉宇那里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我欲乘风归去”,也许是因为作者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或许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里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至少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了。“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似从这里脱胎出来的。“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对人世间悲欢离合作了解释,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饱含感情,有富于哲理。

  下片前三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这里既指作者自己,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实际上是因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字面上是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月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