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冷水红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房县冷水红米,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房县冷水红米生长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的高山冷水田,由山泉水灌溉,成熟后的冷水红稻壳呈红褐色、有芒,芒特长,米粒细长,米色粉红、耐煮,有独特的米香,蒸熟后的米饭色泽棕红,米粥色泽嫣红,栗香味浓,口感润爽,营养丰富,具有补血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功效。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房县冷水红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房县冷水红米
房县冷水红米

房县冷水红米种植历史悠久,盛行于唐代,曾被做为“贡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150年,在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出版的《房县志》中,对房县冷水红米生产有这样的记载:“谷有粳、糯二种。早晚谷名十数种,黄白赤青数色……粳米有盖草黄、冷水红……”;其生长区域在海拔800米~1200米之间的冷水田,山泉灌溉,成熟后的冷水红稻壳红褐色、有芒,芒特长,米粒细长,米色粉红,有独特的米香。米饭色泽棕红,栗香味浓,口感润爽。 在房县万峪河乡和沙河乡还有这样一个风俗,每逢女儿出嫁必缝制一个大枕头,里面装上数斤冷水红谷子作陪嫁,求的不仅是多子多福,也有助女儿分娩时补气养血,有利于恢复体力和增加乳汁,故房县冷水红米又被称为“月米”。

房县冷水红米生长在海拔800~1200 米之间,生长区域位于房县沙河乡、万峪河乡、青峰镇、门古寺镇、土城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窑淮镇、上龛乡、九道乡等10个乡镇38个村,适宜种植面积1.2万亩,地块多为高山梯田,山泉水灌溉。房县冷水红米,稻谷深褐色,糙米棕红色,有光泽;米饭色泽棕红,栗香味浓,口感润爽;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具有补血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功效。

房县沙河乡冷水红(胭脂米)种植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冷水红种植基地。2013年由乡政府引进湖北中青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冷水红种植,实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已由当年的4.3亩发展到900亩,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如今的沙河乡冷水米种植基地易初具规模,长势喜人,这既得益于沙河乡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也离不开对每个种植环节的考究。湖北中青农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菁钰告诉记者:“种植有机米,首先要拿土壤、大气、水去检验,确保这两几方面环境都没有受到污染,达到有机标准,才可实施种植。”沙河乡冷水红基地位于海拔1200米的高山,并且有天然山泉水灌溉,在山上时常可看到云海、彩虹,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种植环境如今在我国已经很难找到了。”


产品特点

外观特征

房县冷水红米稻谷呈深褐色,糙米椭圆形,棕红色,有光泽,顺纹。米粒均长6.3毫米,宽3.4毫米,糙米千粒重22.3克。

房县冷水红米米饭色泽棕红,栗香味浓,口感润爽。

品质指标

每100克房县冷水红糙米含粗蛋白≥8克、氨基酸≥6.5克、直链淀粉含量15~20%。

产地环境

房县冷水红米适宜的栽培区域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种植地块多为高山梯田,海拔较高,生态系统较为封闭,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种植地域的森林覆盖率普遍高于全县77.5%的平均值,土壤有机质含量≥2.5%,富含水稻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和其它营养物质;水田灌溉用水多为山泉水(冷水),形成冷浸田,终年水温泥温较低而稳定,有利于提高其部分营养物质的含量。

土壤地貌

房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境内溪谷交错,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良好,森林覆盖率77.5%。

房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个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441862公顷;全县土壤中性偏碱,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能不良;房县冷水红米产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6%~5.5%,pH值为5.5~7.0,多为冷浸田,长期受冷水浸渍,终年水温泥温较低而稳定,适宜冷水红水稻的生长。

水文

房县冷水红米产区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两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750~1160毫米,径流总量20.5亿立方米,年降水产水量46.6亿立方米,过境容水量16.4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产区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产区地表水达到GB 3838-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5.5~7.5,砷≤0.05 毫克/升、镉≤0.005毫克/升、铅≤0.05毫克/升,有关指标符合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气候

房县冷水红米产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C~15°C,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170~240天;区域内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为236毫米,占26%;6~8月平均为406毫米,占44%;9~11月平均为227毫米,占25%;12~2月平均为45毫米,占5%;雨日在100~140天之间,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产区生态环境优良,大气清新无污染,符合GB3095–2012的Ⅰ级标准。

历史人文

房县冷水红米种植历史悠久,盛行于唐代,曾被作为“贡品”。

房县冷水红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50余年。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出版的《房县志》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房县志》中,对房县冷水红米生产均有记载:“谷有粳、糯二种。早晚谷名十数种,黄白赤青数色……粳米有盖草黄、冷水红……”

2011年以来,为推广和开发冷水红米这一特色农产品,房县制定了《房县冷水红米产业发展规划》《房县冷水红米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按照“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逐步壮大特色产业。

2013年,房县冷水红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1800吨,加工冷水红米1160吨,产值6240万元。

2014年,房县冷水红米生产面积达800公顷,总产量1116吨,总产值6240万元。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房县冷水红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房县沙河乡、万峪河乡、青峰镇、门古寺镇、土城镇、白鹤镇、野人谷镇、窑淮镇、上龛乡、九道乡等10个乡镇,涉及38个村。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生长于海拔800~1200米。

质量技术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区域环境、水质、大气、生产条件等符合《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 5116-2002)标准。

(2)品种选择

选用房县当地特有的地方常规水稻品种“冷水红”,建立品种繁育基地,进行提纯复壮,供应大面积生产所需的种子。

(3)生产过程控制

①培育壮秧

A、秧床选择与准备:苗床应选择背风朝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微酸性的田(地)块作育秧苗床。在翻耕晒土、清洁土层的基础上,播前10~15天按每平方米施入8~10千克腐熟农家肥或有机复混肥10~15千克作为苗床基肥,中耕10~15厘米,并开好腰沟、围沟。按厢宽1.4米,长度≤20米,厢沟宽30~40厘米开沟做床,围沟深30~35厘米,厢沟深10~15厘米,苗床与大田面积比1:20 。结合做秧床,每667平方米净秧床按6~7立方米备足盖种细土。在播前3~5天对苗床进行碎土平厢,并清理杂草、前茬作物根系及碎石等杂物。苗床达到肥、松、细、厚、平。

B、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10℃以上,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在4月中旬至下旬播种。每平方米播种100~150克稻种 ,一般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4千克,播前晒种1~2天,干籽直接播种或浸种催芽后播种。播种前对整好的苗床浇水,达到湿润饱和,将稻种均匀撒播在苗床后,用木板将种子轻压入土,盖0.5~1厘米厚的过筛细土,再用喷壶浇透水。盖土浇水后,先用超微膜贴床土平铺覆盖,再将竹弓按弓距50~65厘米,弓高35~40厘米插好,用绳在竹弓中心扎成“龙骨”,后将农膜盖上,膜两边压实封严,双膜覆盖保温。

C、苗床管理:秧苗立针现青后及时揭掉内膜。一叶期应控温控湿,防止徒长和立枯病。膜内温度保持在20~25℃,当超过25℃时,可以打开棚膜两头通风降温;苗床土壤以干为主,促根下扎。1叶1心期,每667平方米秧田施尿素3~5公斤做“断奶肥”。二叶期以后,应通风炼苗,防止立枯病,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灌浅水上床面,做到晴天浅水促苗,阴雨天深水护苗,遇阴雨寒潮来时,注意盖膜防寒。三叶后逐步加大通风量和通风时间,插秧前5~7天揭膜炼苗,秧龄控制在30~40天。

②整田插秧: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每667平方米按腐熟农家肥500~1000千克、尿素5~7.5千克施入田中。两犁两耙,达到肥、泥均匀混合,田平泥融。5月中旬至下旬插秧,行距23厘米、株距13厘米,每667平方米插2.2万穴,每穴插3~4株。

③大田肥水管理:

A、施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后,追施尿素2~3千克/667平方米作分蘖肥;一般不施穗肥。

B、水分管理:移栽后寸水护苗活棵,返青后浅水分蘖,拔节期适时晒田,孕期至抽穗期保持2~3厘米浅水层10~15天,其他时间采用间歇湿润灌溉,人工收割应提前7天断水,机械收获提前10天断水。

④病虫草害防治

A、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农业防治:采用浅水灌溉,排水晒田等健身栽培措施,及时清除菌源、虫源,清除水渠、田边杂草。

C、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杀虫板、杀虫灯等物理方法杀灭害虫。

D、生物防治:保护青蛙等害虫的天敌;用赤眼蜂、性诱剂防治二化螟。

E、化学防治:按照《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NY/T 5117-2002)的规定执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

⑤收获:黄熟末期进行收割,人工或机械单收、单贮。

(4)稻米加工规定

①原料要求:来源于房县冷水红米地理标志规定范围内的冷水红稻谷,稻谷的运输、验收、贮存操作应避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稻谷贮藏于原料库,定量包装或散装入库,码垛整齐,批次清楚,保证通风、防火、防潮。

②加工厂址要求:厂址周围无垃圾场、医院和“三废”排放的工业企业,环境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 稻米加工技术规范》(NY/T 5190-2002)的标准。

③加工厂建设要求:

A、加工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稻米》(NY 5115-2008)、《无公害食品 稻米加工技术规范》(NY/T 5190-2002)的要求。

B、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原料、加工和包装车间,保证原料和成品不混放,成品库建设有低温库。车间为水磨石地坪,易于清洗;墙壁无污垢,有防止灰尘扩散和侵入的设施。

C、加工车间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500勒克斯以上。

D、加工厂有更衣室、盥洗室、工作室,配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虫、防鼠及防污设施。

E、加工厂证照齐全,职工接受过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培训。

④加工设备要求:

A、无公害食品稻米加工采用专用设备。

B、产品在整个加工流程中不与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接触。

C、高噪声不超过80分贝。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

D、新购的设备和每年加工开始前都要做到清除设备的防锈油和锈斑,加工季节结束后,及时清洁、保养加工设备。

⑤加工工艺流程:净谷-砻谷-分选-包装-入库

A、净谷:清除禾杆、叶等大杂,清除草籽、细土石等小杂,清除瘪谷、茎叶等轻杂,清除金属物,得到干净的稻谷。

B、砻谷:对稻谷进行砻谷剥壳、谷糙分离,加工出糙米。

C、分选:对糙米进行筛选,分成整米、大碎、中碎和小碎,整米再进行色选,获得符合标准的整米。

D、包装:符合标准的整米进行真空包装。

E、入库:包装好的合格成品贮存于低温库。

⑥加工质量控制:加工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 稻米加工技术规范》(NY/T 5190-2002)标准,建立房县冷水红米地理标志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5)生产记录要求:房县冷水红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原始记录保存3年以上,以备查阅。 [5]

质量安全规定

房县冷水红米生产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NY/T 5117-2002)、《无公害食品 稻米加工技术规范》(NY/T 5190-2002)标准。 [5]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房县冷水红米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房县冷水红米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执行;包装上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房县冷水红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