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历史特色

  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上演的节目不断的丰富。开始上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开始形成花鼓戏。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

  扬剧香火戏源于香火会。香火会一般都从事名目繁多的驱邪祈福、酬神祭鬼活动。香火在完成一整套的祭神仪式之后,便坐下来以大锣大鼓伴奏通宵达旦的演唱神书。另外,还有以"跳"和武术(如爬旗杆、窜火圈)为主、以唱为主的香火会。这两种有文、武香火之分。这就是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

  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艺术特色

  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由此形成了扬剧特有的喜剧风格。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而又灵活,色彩鲜明,个性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

  扬剧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 经过整理改编和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新桃花扇》、《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新编古装戏《赖文光》、《智取六合》、《史可法》、《赵婉儿》、《雪仇记》、《春到人间》(又名《万花阵》)、《王燕恨》、《双金锭》、《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已摄制成影片);现代戏有《夺印》、《绿杨渡口》、《伏虎》、《三打办公桌》、《金环和银环》、《大战平型关》、《紧握手中枪》、《黄浦江激流》等。

  著名演员有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石玉芳、华素琴、顾玉君、李开敏、汪琴、陈惠泉、吴今舜、纪玉峰、刘葆元、李学宽等。

  扬剧艺术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得到公认的流派有三个,即金派、高派和华派。金派由生角女演员金运贯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并风靡一时。其唱腔在原曲调格式中独创以全新旋律,以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为特色,诸曲均贯穿同一风格,被称为"金调"或"自由调"。高派为旦角演员高秀英创立,其演唱音域幅度大,吐字清晰,健朗、亮丽,常从高处下行,具倾诉感。华派为旦角演员华素琴所创,吸取众家(包括外剧种)之长,人物表演细腻,唱腔华丽大方,戏路更为宽广。扬剧传承,办科班以及建国后的国家办戏校,剧团招收学员(设学员队或学馆)等。扬剧如今拥有的一批有影响的演员中,老一辈的有王秀清、葛锦华、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顾玉君、石玉芳、筱奎童、周小培等,中年辈的有李开敏、汪琴、姚恭林等,青年辈的有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李政成等。

传承价值

  扬剧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思想内涵丰富,能传达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扬剧观众减少,剧团生存艰难,整个剧种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抢救、保护措施。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