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政治心理学英语:political psychology),运用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现象的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试图揭示心理的、个人的、主观的因素对于各种政治现象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环境与事件对政治行为者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后果。

人类对政治心理研究古已有之,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却是20世纪初的事。在此期间,K.华莱士的《政治中的人性》(1908)、G.勒邦的《政治心理学》(1910)、J.F.布朗的《心理学与社会秩序》(1936)等都对政治心理学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一般认为,现代政治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及领导者是H.D.拉斯韦尔,他的《精神病理学与政治》(1930)、《权力与人格》(1948)、《政治行为分析》(1949)等著作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形成了30~40年代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被称作拉斯韦尔时期。50年代之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心理学家逐渐取代政治学家在政治心理学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T.W.阿多诺、H.E.艾克森、D.里斯曼、L.A.怀特、T.D.巴伯等人大量地将心理学的方法运用于各类政治现象的研究中,其研究范围从反犹太主义的根源、权威主义的人格、选举人的动机到集团间冲突与战争心理、领导者人格类型、意识形态与态度等,几乎无所不包。至70年代,又有孔特桑的《政治心理学手册》(1973)与W.斯通的《政治心理学》(1974)等著作出版。1978年,国际政治心理学会成立,标志着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熟。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政治动机、政治社会化、政治个性、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基本涵括了从个体到团体的各类政治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五个方面分别着重研究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的推动力量,包括政治动机的定义、本质、形成条件与种类;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念、知识和个性的政治学习过程,包括对直接与间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考察;政治主体的持久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政治个性的本质、类型、个体特征及与其他政治特性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政治信念、态度、知觉和价值的总和的政治文化的定义、本质与功能;对各种政治行为,包括个体政治行为、团体政治行为、领导与被领导行为、选举行为、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等进行描述,推断其原因、后果和发展趋向,或对病态的及偏常的政治行为提出诊治性方案。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有传记法、采访法、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法、模拟法、统计法等。

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价值与地位已不可动摇,但它基本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调查的结果的集合,要成为一门完善的知识统一体,则有待于形成一种能够对各种政治现象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

参见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