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诗题与背景: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最早见录于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产生于五世纪中后期。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逐句释义:

  敕勒川,阴山下: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有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敕勒: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川:平地;平野。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八方的原野。
  穹庐(qióng lú):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笼盖:笼罩;覆盖。另有版本作“笼罩”。
  四野:广阔的原野,指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苍苍:深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一群群牛羊。
  见(xiàn):古同“现”,出现,显露。


  【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2014年8月22日)中引用,文章原文是:对友好邻邦蒙古国,人们很自然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和辽阔,是马背民族的勤劳和勇敢,是那达慕大会上的精彩竞技和载歌载舞。


敕勒歌 题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品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句,作者运用叠词“苍苍”“茫茫”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金代诗人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裔,他读了《敕勒歌》深为赞赏:“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在论及此诗时说:“语言简练而有味,全诗一气贯注,音调浑壮,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也作了相近的评价:“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莽辽阔,如同画家大笔挥洒,顷刻之间,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2022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2022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2022年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北朝民歌简介:

  北朝民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民歌。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以《敕勒歌》最为著名。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