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育学英语:pedagogy),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中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教育学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业余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等。通常所说的教育学,是指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的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等几个部分。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需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论证教育原理,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

概述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和颜元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在西方,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阐发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然只是他们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从理论上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实践,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此后,英国教育家J.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爱弥儿》,也都比较全面地阐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德国哲学家I.康德。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伦理学决定教育目的,心理学决定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后他的学生发展了他的教育理论,形成赫尔巴特学派,19世纪后半叶在欧美影响很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主张把儿童作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求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这个时期,欧美还出现一种新教育学理论,主张从社会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变革,也引起了教育学的变化。过去教育学主要限于论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这时则提出了终身教育,要求建立终身教育学。

发展过程

萌芽阶段(古希腊、古罗马到英国内战之前)

教育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想象,零星记载于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记》、《论语》和《孟子》、韩愈的《师说》。也常见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着中。

创立阶段(17至18世纪)

1623年,弗兰西斯·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1632年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还有一些思想家以自然主义为指导,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都有较为丰富的论述,如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等。

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18世纪末,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大学讲台上。伊曼努尔·康德,是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之一。他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1806年,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发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梅伊曼拉伊,突破此前的理性主义研究传统,坚持科学主义研究,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方法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概念,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教育教学观,在欧美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对世界教育改革影响深远。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