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1月25日 (六) 06:19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北市市旗
新北市市徽

  新北市汉语拼音:Xinbei Shi;英语:New Taipei City),台湾的直辖市,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市。全境环绕台北市,东北则三面环绕基隆市,东南邻宜兰县,西南邻桃园县;其所辖石门区富贵角地处台湾本岛最北端,贡寮区三貂角地处台湾本岛最东端。

  新北市的前身为台北县,自2010年12月25日起改制升格为直辖市。全市共划分为29区,其中政府所在地为板桥区。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于淡水河左岸的各个行政区,这些过去皆为全面依赖台北市的卫星城市;在台北都会区扩大及升格直辖市的双重效应下,现今的新北市已逐渐发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区为台北都会区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众多并汇集许多来自台湾各地移民,有高度都市化的区域,也有乡间风情与自然山川风貌,样貌多元,人口组成及经济产业具多样性,堪称是台湾社会的缩影。

基本资料

  •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 市长 朱立伦
  • 简称 北、新北
  • 区划 29区
  • 政府所在地 板桥区中山路一段161号
  • 总面积 2,052.5667平方公里(台湾的第9位)
  • 总人口 3,954,929人(2013年12月)(台湾的第1位)
  • 人口密度 1,926.82人/平方公里(台湾的第5位)
  • 市象征

历史

  新北市之前身为台北县。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地居住。史前文化的遗址都发现许多遗迹,包含贝冢、陶器、石器等。金属器时代以八里区顶罟里的十三行遗址为代表,是目前台湾唯一证实拥有炼铁技术的史前文化。荷西时期,受到西班牙的统治,于沪尾设立圣多明哥城,后来被荷兰人摧毁而再度重建,改名为“安东尼堡”(现今的红毛城)。明郑时期,郑成功设一府二县,台北地区属于天兴县。清领前期,清朝当时以消极的制度治理台湾,使社会不得安宁,等到清领后期,因牡丹社事件过后,反而转向积极的制度治理台湾。日治时期,增设许多县、厅,后来改制过后,本县现有区域隶属台北州。从政府来台到2010年,隶属台北县,在其中设置二十九个乡镇市。后来因人数达到直辖市的门槛,于2010年12月25日正式升格为直辖市。

  17世纪前,包括今日新北市在内的大台北地区均为原住民的活动范围,其中平埔族居住于台北盆地,而山区主要是泰雅族的活动范围;而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大台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人类居住,而位于今日新北市八里区境内的大坌坑遗址与十三行遗址,更是台湾史前时期重要的考古遗址。

  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与荷兰先后殖民台湾北部,至1661年(南明永历15年)郑成功来台驱逐荷兰人后,明郑政权将大台北地区划归北路天兴县。进入清治时代后,大台北地区在1684年(清康熙23年)隶属于台湾府诸罗县,1723年(清雍正元年)再改隶淡水厅。清治前期,汉人移民逐渐取代与同化平埔族,并入垦山区;但清廷以消极的制度治理台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至清领后期时,因列强要求台湾开港、与发生牡丹社事件等一连串外交事件后,才转向积极的制度治理台湾。1875年(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设立台北府,自此为大台北地区独立设治之始;其下辖新竹、淡水(淡水厅改编)、宜兰三县,今新北市境均属淡水县辖区。1887年台湾建省后,台北府下属各县辖区维持不变。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日本当局多次更动行政区划制度与范围,而今新北市境也从最初隶属于台北县,至1920年始确立隶属于台北州。1945年进入民国时期后,原台北州除辖下台北、基隆二市改为省辖市外,余划设台北县,隶属于台湾省。台北县成立后,共析出所辖乡镇市四次(包括1950年析出宜兰地区成立宜兰县),1968年始确立现今辖区。

  1950年代以来,因台湾经济逐渐起飞,大量人口涌进台北,其中也包括位处台北市郊的台北县,县内许多乡镇因此升格为县辖市。而台北县的总人口数也不断成长,先在1979年突破直辖市设置门槛(当时施行的《市组织法》规定为100万人),1980年底达到225.8万人,超越台北市成为全台第一大县市,更于1990年5月突破300万人。经过地方人士不断争取,台北县先于2007年10月1日升格为准直辖市,至2010年12月25日正式改制为直辖市,并更名为“新北市”,成为台湾北部第二个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