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族谱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谱中国记载家族世系及有关事迹的书籍。家谱的编修最早与氏族门阀制度有关。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但五代以前的谱牒亡佚殆尽,宋、元及明代的谱牒所存无几。存世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称谓繁多,唐以前多称家谱、家传,亦称家牒、世传。宋代又有宗谱、族谱之称。明清以后称谓更多,除上举名称外,还有家乘、家志、家记、谱录、谱略、大宗谱、瓜瓞谱等。按照纂修时序,更标明初谱、老谱、新谱、近谱、续谱。合同姓数族为一编的称通谱、统谱、全谱、会谱、大同宗谱等。一房一派的则称支谱、分谱、房谱、近谱等。皇帝的家谱称作玉牒。明清以来的家谱大多由谱系、朝廷恩荣、祠宇、家墓、传志、艺文等几方面构成。谱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包括族姓源流、世系谱表、迁移始末等。“朝廷恩荣”对凡科举中式、敕谕制诰,或忠臣义士节妇烈女等加以载录。祠宇则记载祠堂及族规、家训、族产、义庄、义田等。家墓指明该族祖先坟茔所在。传志和艺文收录族人行状、墓志铭、传赞及有关诗文。家谱还往往配有图表,如世系图、世系表、坟墓图、家庙图等。家谱对社会学、民俗学、人文地理和遗传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